个人课题结题报告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个人课题)批准号:XG/2013/0940精勤小学四(2)班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惰性分析及矫正策略研究结题报告连云港市精勤中心小学丁立祥一、课题研究的基本概况该课题于2012年12月份申报,2013年1月被市教科所批准立项为连云港市教育科学“十二五”个人规划课题,2013年2月份完成课题的实施方案,2013年5月份完成读书笔记和教学案例各一篇,2013年10月完成课题的中期检查表,现按原定计划于2013年12月进入申请结题阶段。
经过一年的不断探索实践,已基本完成预期研究目标和任务,准备结题。
二、课题研究的主体内容(一)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滋生学生惰性心理和行为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学生依赖性强,缺少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动力;其次是外部动机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第三是教师教学方法失当,学生丢失了主动思考的兴趣和欲望,从而产生思维和行为的惰性。
让学生逐步克服惰性思想和行为是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1.“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惰性”的形成原因、类型及特点。
2.“惰性学生”的矫正对策,让学生克服“惰性”,并循序渐进,彻底远离惰性,养成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习惯。
3.初步形成小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惰性分析及矫正对策的理论框架。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拟从调查现状、剖析原因以及研究对策三方面展开研究:1.调查现状在本班的数学学习活动中,无论教师如何引导、点拨,“惰性学生”就是不肯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不愿意与同学进行交流,探究,在学习上不肯动脑筋,不愿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从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现状展开调查研究。
2.剖析原因拟采用内外因结合的分析方法,根据调查研究的数据和内容,找出影响学生思想和行为惰性的原因、类型及特点,深入分析。
如学生依赖性强,外部动机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师教学方法失当等等。
3.研究对策通过具体的事例,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惰性思想和行为所带来的危害,鼓励他们提高自我约束力,逐步克服思想和行为的惰性,从而体验学习和成功所带来的的乐趣,增强自信心。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策略课题研究的形式:1.利用校园橱窗和黑板报等进行宣传,进一步让学生明白惰性思想和行为所带来的的危害,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体验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2.通过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3.结合具体的事例对“惰性学生”开展教育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举措(一)课题研究的过程调查准备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2月)学习理论,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形成前期的相关资料,做好实验的准备工作。
并阅读了吴非的《前方是什么》。
课题研究的实施阶段(2013年2月至2013年6月)为了更好地研究本课题,我阅读了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和吴非的《致青年教师》两本书,撰写了教学案例《三角形的认识》(一)制定问卷调查表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情况和顺利开展课题,我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惰性思想原因进行了问卷调查,同时对惰性思想和行为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为期一周的观察,观察他们在课堂上和课间的表现。
(二)研究“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惰性”的类型与特点根据我的调查研究,我认为,“惰性学生”的定义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孩子在数学学习中,思维被动、消极、畏缩,缺少主动、综合、有序思维的能力与习惯,甚至脱离学习过程的态度和行为。
归纳起来表现出以下的几种现象:1.从众所谓“从众”是指在数学学习中,因缺乏独立意识,不能或懒于提出个人观点、思路去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行为。
常表现为无独立见解或应声附和伙伴的意见,常常是人云亦云。
2.畏缩所谓“畏缩”是指数学学习中对教师、教材两个“权威”表现出畏惧心理,当自己在学习中有了困惑时,不敢挑战权威,不敢提出质疑,不敢指出教师与教材的问题,不能主动学习与建构,不愿思考新的思路和解法。
3.呆板所谓“呆板”是指在数学学习中缺乏选择与迁移能力,不能在新情境中理出明确的思维方向并灵活解决问题,常表现为被动与单向思维。
4.茫然所谓“茫然”则是指在数学学习中,显得盲目,思维混乱,思维概括性差的行为。
5.逃避所谓“逃避”则是指在数学学习中,一旦遇到有一点点难度,稍需思考的问题,不愿深入去思考,要么张口就问,要么视而不见。
(三) 研究“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惰性”的成因针对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惰性问题,我通过问卷、观察、谈话、家访等方法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分析表明,导致学生产生惰性心理和行为的因素有诸多方面,其中最主要的有社会因素、家庭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学校环境与教育的影响、学生个性特征四个方面。
1.社会因素人是社会的一分子,社会环境的外力作用无时不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自我教育。
小学生的自我教育大多数是消极盲目的,特别在受到诱惑时,教师和家长苦口婆心的教育会被电视里的一个镜头或他人的几句游说冲击得无影无踪。
电视、网络的影响尤为明显,当电视迷和网络游戏迷层出不穷时,学生哪还记得学习,将学习上的懒惰发挥到极致,荒废学业,毁灭自己的人生。
2.家庭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
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
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
“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3.学校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为了增强竞争力,学校面对各种压力,难免采取各种手段和措施,这些措施有时与学生的兴趣相抵触,导致学生对学习产生惰性。
学校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开展学习方法指导活动,这不仅是矫正厌学心理的要求,也是向“素质教育”转化的需要。
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只有掌握适当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自觉地、主动地去探究知识,变苦学、厌学为乐学。
4.学生自身因素(1)依赖性强如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
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
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惰性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
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
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惰性现象的产生。
(3)缺乏自觉性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缺乏学习的自觉性,他们的学习需要教师的不断评价、不断鼓励和长期有效督促,如果我们教师对学生要求不严,方法不当,就自然会使学生产生上述的惰性心理现象。
(4)缺乏明确的动机容易产生满足感。
有些学生学习目标比较低,以为自己只要达到良好就可以。
学习目标的高低和学习过程中的自身努力是成正比例的。
这样,碰到一些有障碍和综合思考性的题目,就不愿多思考,久而久之就产生了惰性心理。
(四)学生数学学习中的惰性矫正对策研究1.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的动机。
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在教学中,要注意通过知识的实际运用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在应用知识中懂得知识的用处,体验到学习能给人带来的好处,学生明确了学习的实际意义,产生心理需求,就能激发维持自己的学习动机。
2.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情绪往往不稳定,自制能力不强,学习兴趣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除了认真进行思想教育、教学内容安排得当外,还可以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之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如设置悬念、巧妙设问,动手操作,游戏竞赛等来激发学习兴趣。
3.是消除自卑感,增强自信心。
要使学生增强自信心,首先要帮助学生在心理上树立成功的信念。
可以通过个别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不因他人优秀而贬低自己,告诉学生“瑕不掩玉”的道理,每人都有自己的特长与欠缺,自己跟他人一样优秀。
学习上存在一定困难这是必须面对的现实,但是,是可以克服的,当然,想要弥补这个欠缺,需要通过不懈地努力。
4.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和长沟通,协调、处理好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以优化教育学生的环境,帮助孩子克服惰性。
5.自我约束。
自我约束是学生克服惰性思想和行为的必要条件和必然选择。
教师一方面致力于搭建自我约束平台,如让班干部参与“惰性学生”的管理中,提高“惰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另一方面致力于搭建互帮、互监平台,如“惰性学生”通过互帮、互监可以极大地提高自我约束力,从而逐步克服惰性思想和行为。
6.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
“一个人只要体验过一次成功的欣慰,便会激发更多次追求成功的欲念。
”当小学生获得成功,内心便会产生十分喜悦和自豪的情绪体验。
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造参与学习并多次追求成功的条件,努力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想方设法给他们表现才华,体现自我价值的机会,每当学生有一点创新的想法都要加以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课题研究的推广阶段(2013年7月至2013年10月)1.阅读了吴非的《不跪着教书》。
2.撰写《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3.在本校开展一系列克服惰性思想和行为的活动,在学生能克服惰性思想和行为的基础上,把好的经验扩大到其他学校的推广应用上。
总结反思阶段(2013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完成实施阶段各项任务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和总结工作,收集整理撰写总结报告,申请结题。
课题的主要成果:1.结题报告2.教学案例《三角形的认识》3.《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二)解决的目标与策略分析1.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
平时与学生多交流,对“惰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形成惰性的原因、类型及特点,及时对“惰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教给他们一些克服惰性思想和行为的方法,努力使他们摆脱惰性。
2.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的欲望。
营造一个宽松积极的学习氛围,采用多种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对他们好的表现及时进行表扬和肯定,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增强克服“惰性”的信心。
3.让学生克服惰性思想和行为。
通过家长会、专题培训等形式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家长了解并掌握子女的现状。
加强学校与家长的沟通和联系,对学生克服惰性思想和行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课题研究的理性认识(一)通过课题研究,“惰性学生”能认识到自己“惰性”产生的原因并能克服自己在学生上的惰性思想和行为,还能帮助其他同学克服惰性思想和行为。
(二)通过课题研究,我欣喜地发现,“惰性学生”的外显行为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大多数学生精神面貌大大的改善了,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课堂上汇报交流更自信了,作业能按时认真地完成,学习成绩明显进步了很多。
(三)通过课题研究,我也看到了存在的问题:第一,有些“惰性学生”的毅力不够坚强,有时会产生思想和行为上的波动,“惰性”容易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