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态度的形成

态度的形成

凯尓曼的态度形成的三阶段学说 凯尔曼(1961)提出了态度形成与变化 过程的三个阶段—服从、同化、内化。 1、服从阶段 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 罚而采取的表面服从行为称为服从。服从行 为不是自己真心愿意的行为,而且这种行为 是一时性的。
2、同化阶段 人们不是被迫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 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 同化这一阶段已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 是在外界压力下形成与改变态度,而是出于 自愿。 同化能否顺利实现,他人或团体的吸引 力是很重要的。
3、内化阶段 这是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 人的观点而彻底地改变自己的态度。因为是 真正相信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这意味着人 们把这些新观点与新思想纳入了自己的价值 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的一个有机 组成部分。
讨论:
①关于学习态度的形成 ②对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认同感的形成
认知平衡理论 海德“P—O—X”模型 P——认知主体 O——与P有关系的某人 X——连接P和O的事物、现象等
• 平衡理论用简单的概念与图解揭示了个人态 度变化过程,而且强调他人对于主体态度变 化的作用,在理论上具有重要意义。突破了 传统格式塔心理学只从主体与客体关系上考 察个人认知的局限,把人际关系引入认知研 两大基本假设 1、“作为一种心理上的不适,不协调的存在将推动人们去努力减少不 协调,并力求达到协调一致的目的”。 减少不协调的具体途径: 改变行为 改变态度 引进新的认知因素
P
– – –
P + X O +
– –
P + + X O +
P +

O
X
O
X
四种不平衡 结构
P
+ + + –
P +

P + X O
– – –
P

O
X
O
X
O
+
X
四种平衡结构


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 情感关系相协调,认知体系便呈现平衡状态。 如P喜欢O,对O的穿着也喜欢 P讨厌O,对O的朋友也不喜欢 当个体对单元的知觉与对单元内两个对象的 情感关系矛盾时,认知体系便呈现不平衡状 态。
2、“当不协调出现时,除设法减少它以外, 人们还可以能动的避开那些很可能使这种不 协调增加的情境因素和信息因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