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小结只有善于总结,知识才能学到家。
检测反馈1.轮船:采用“”的办法,增大船的体积,从而增大
了可以利用的浮力。
2.潜水艇:靠充水和排水来改变自身的,从而上浮、下沉。
3.气球和飞艇:气球里充入的是密度空气密度的气体。
4.小红在帮妈妈下水饺时发现,生水饺刚放入锅中,由于其受
的浮力______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而下
沉,煮熟的水饺因其内部气体受热膨胀,致使水饺体积变大,
浮力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当浮力______
重力时,水饺便一个个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5、中央电视台于2001年6月3日在云南抚仙湖第一次现场直
播了水下考古过程。
这次水下考古使用了我国科学家自行设计
制造的现代化“鱼鹰一号”深潜器(原理与潜水艇相同),它的
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____来实现的;深潜器在水面下下潜
过程中,受到水的浮力___。
6.“辽宁舰”航母已正式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系列,其满
载时排水量(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为6.75万吨,则满载时其
受到的浮力为(g=10N/kg)()
A.6.75×108N B.6.75×107N
C.6.75×104N D.6.75×103N
牛刀小试,试
试就能行!
反思区
学情分析
1、先备知识与技能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前已经学过浮力的概念,浮力的计算,浮沉条件,并且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浮力利用的例子,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
本节所涉及的探究实验不涉及复杂操作,学生可以独立完成。
综上可见,学生已经做好了学习本节课程的知识与技能准备。
2、心理特征
这个阶段的学生由于物理知识的不断加深,求知欲表现欲不是很强,但本节知识比较简单,实验操作也不复杂,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些特征,逐步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口头表达和实验操作,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个阶段的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教师可以用形象的多媒体资料与直观的实验、多样化的学生活动来克服。
3、认知特点与能力
学生普遍偏好形象思维厌恶抽象思维,所以教师在讲解中,要尽可能地用直观的现象去启发引导,让学生参与其中动手动脑、动口交流来更好的完成学习目标。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独立经行科学探究的能力,故在本节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效果分析
如何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探究性教学,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物理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直以来都是物理教师思考的问题。
《浮力的利用》一课,较好的体现新课程基本理念,
对新形势下推进物理课堂教学改革起到很好的示范引领作用。
纵观整堂课,感触最深的是快乐伴随课的始终,师生在平等、快乐、愉悦的氛围中达成新知。
总体体会是:课堂风趣、思路明晰、气氛和谐、达成高效。
1、课堂风趣。
整堂课贯穿着教师有趣的引导,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教学情景激趣,无形中给学生一种主动求学的外在动力,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能动性。
首先,注重实验的应用,教师通萝卜独木舟制作,铝箔漂浮分组实验,轮船由河到海演示实验,潜水艇演示实验,引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顺势引入相应的知识,为本课的进行打下基础。
再是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衔接自然,教师引导语妙处横生,让学生乐此不疲,在愉悦中期待进行下一个环节的学习。
再者,教师注重了学生实验的设计,巧选生活中物品让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增加趣味性和可操作性,既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
2、思路清晰。
教师对教材研究透切,对教材的处理得当,重难点清晰,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对知识体系了解透切并加以创新性的组合,授课环节设计新颖,思路明晰顺畅。
无论是引入新课,还是新课教学过程中,老师都重视与学生生活经验以及现代社会联系,通过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学生实验,探究科学知识,反过来又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由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改理念,
3、气氛和谐。
教师语言清晰准确,生动有趣,有较高的亲和力和感
染力,营造了和谐的学习氛围。
整节课显现着平等、民主、融洽的气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出问题,通过思维碰撞,对话生成,达到解决问题、掌握新知的目的。
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感受到物理之美。
4、达成高效。
教师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思考、分析、实验,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把整个学习过程还给学生,给予充分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教师引领下,主动合作、探究学习,并在探索中培养实验操作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效果好,知识达成度高。
教材分析
《浮力的利用》是鲁教版初中物理教材八年级第八章第三节的内容。
本节是学生在学习了浮沉条件和阿基米德原理基础上引入的。
它是前几节知识的进一步延伸,亦是这一章中比较倾向于规律应用方面的内容。
本节主要包括船的漂浮原理、潜水艇的浮沉原理以及气球和飞艇的应用三部分内容。
本课整合了之前的知识,意在让学生深刻体会物理这门学科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认识其趣味性的时候更能从内心培养自己的科学素养。
为了贯彻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理念,我将在上述两个问题中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通过几个实验分别向学生展示本课几个相关应用。
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年龄段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同时
遵循整体性、主体性、层次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我把本节课的目标设计为:
知识与能力
1.掌握轮船采用“空心”的办法,增大可利用的浮力
2.知道潜水艇体积不变,靠改变重力来实现浮沉。
3.理解气球、飞艇充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实现上浮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分析、了解轮船、潜艇、气球是怎样利用浮力的;
2、通过收集、交流关于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船的漂浮原理
难点:轮船的排水量和吃水线问题
通过胡萝卜和铝箔实验让学生更加直接的意识到船的漂浮原理,通过学生动手和理论分析加深学生对船的漂浮原理的认知。
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在比较轮船在不同水域中的浮沉情况时,往往片面根据液体密度的大小或排开液体的体积大小来判断浮力的大小,而仅凭推理、分析又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这一知识点,所以把排水量和吃水线作为本节的难点,并且运用演示实验向学生展示不同水域
吃水深度的变化。
评测练习
1.轮船:采用“”的办法,增大船的体积,从而增大了可以利用的浮力。
2.潜水艇:靠充水和排水来改变自身的,从而上浮、下沉。
3.气球和飞艇:气球里充入的是密度空气密度的气体。
4.小红在帮妈妈下水饺时发现,生水饺刚放入锅中,由于其受的浮力______重力(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而下沉,煮熟的水饺因其内部气体受热膨胀,致使水饺体积变大,浮力______(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当浮力______重力时,水饺便一个个上浮,最终漂浮在水面上.
5、中央电视台于2001年6月3日在云南抚仙湖第一次现场直播了水下考古过程。
这次水下考古使用了我国科学家自行设计制造的现代化“鱼鹰一号”深潜器(原理与潜水艇相同),它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____来实现的;深潜器在水面下下潜过程中,受到水的浮力___。
6.“辽宁舰”航母已正式列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系列,其满载时排水量(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为6.75万吨,则满载时其受到的浮力为(g=10N/kg)()
A. 6.75×108N B. 6.75×107N
C. 6.75×104N D. 6.75×103N
教学反思
本节是在对浮力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浮力在社会
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浮力是现实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个力,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认识物理知识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通过船的发展历程认识到“空心”的作用,并利用分组实验引入轮船的教学。
通过自制教具演示潜水艇的浮沉是通过改变自身重力实现的;而气球和飞艇则是利用它们的平均密度小于空气,并且通过改变自身体积实现浮沉的。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二力平衡知识的具体应用,教学中要注意到学生对浮沉现象的感性认识,规范描述各种浮沉状态的语言,区分易混淆的词语。
“空心”是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在水中实现漂浮的常用的方法,
轮船、潜水艇等都是利用空心来增大体积,从而增大浮力的。
也可以将空心看作是减小材料的密度,实现漂浮或悬浮的方法。
这是这节课教学中的一个重点。
轮船吃水线与排水量有紧密的联系,并且密度计的刻度线也
是吃水线的延伸,可以适当补充这方面的内容。
阿基米德原理是解决浮力问题的常用方法,对浮力应用的实
例分析要注意从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出发,培养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
《浮力的利用》课标解读
本节《浮力的利用》是在学习了上两节《浮力》与《阿基米德原理》,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以及浮力大小等于排开液体的重力的基础
上,进一步来学习这两部分在实际中的应用,理解轮船、潜水艇、气球和飞艇是如何改变浮力或重力,来实现浮沉的,本节内容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体会物理就在我身边,初步学会用浮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