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沿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查与思考[摘要]文章通过对南通旅游市场的游客旅游方式、逗留时间等数据分析,探讨南通沿海旅游资源利用现状,剖析制约南通沿海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的深层因素,并提出开发南通沿海旅游资源的几点思路。
[关键词]沿海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南通[作者简介]周丹,中共南通市港闸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江苏南通,226005[中图分类号]F59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723(2011)08-0072-0005南通是江海门户之城,东濒黄海,南临长江,于江海交汇之处,集“黄金海岸”与“黄金水道”优势于一身;南通是灵山秀水之城,以其山水相依、城河相拥的格局形成独特的山水城市景观;南通是田园悠闲之城,是近代中国最早由国人独立经营、全面规划、城市功能协调发展的城市。
南通拥有长江岸线226公里,拥有海岸线210公里,启东市圆陀角,可以见到长江入海,东海和黄海也在此分界,三水交汇,加上寅阳观日的独特自然景观,蔚为壮观;东灶港为天然渔港,交通便捷,商贾云集,盛产各种鱼虾蟹贝,是一个繁荣的渔港,并且有着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资源。
南通的沿海旅游资源在长三角都市圈乃至在全国都享有独特的优势。
但由于旅游业起步较晚,开发力度较低,从而导致了产业发展滞后,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不高。
如何利用较为良好的沿海旅游资源条件,激发南通沿海旅游的后发优势,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与产业地位,是促进南通旅游业发展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南通旅游市场现状分析(一)客源地分析根据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南通市国内游客主要来自江苏省内。
目前南通现有的景区景点形式功能单一,缺少亮点,缺乏特色,狼山和濠河风景区也只是区域性的旅游产品,沿海旅游的主导功能不突出,尚未得到市场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目前认可度仅仅在江苏,还不能在全国性范围内形成较大影响。
但是国内旅游市场发展仍有较大的潜力,临近的上海和浙江等经济比较发达的省市,是南通市具有开发潜力的市场。
(二)旅游方式分析根据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南通市国内游客的旅游方式主要有个人旅游、家庭亲朋、单位组织三种方式,另外还有少部分游客为旅行社组织。
对江苏省、上海市和浙江省三个主要客源地游客旅游方式的分析发现,江苏省内家庭出游的比例比较高,上海和浙江游客个人出游和单位组织的比例比较高。
南通市位于发达的江浙沪旅游区,客源市场腹地广阔。
但由于区域旅游形象尚未完全确立、旅游项目偏少偏小,旅游资源不够丰厚,虽然水的特色更为明显,集江、海、河于一体,但是海岸属于淤泥质海岸,相比基岩质海岸景观美感度低;虽有狼山、濠河等省级风景名胜区和达到4A级的旅游景区,但是现有景点体量偏小,产品开发市场针对性不强。
加上南通成陆时间短,与南京、苏州等地相比历史人物和名人掌故也略微逊色。
对旅行社吸引力不大,市场效应尚难全部显现,在旅游产品开发和项目选择过程中应予以考虑[1]。
(三)出游目的分析根据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南通市国内游客的出游目的以商务会议为主,其次是休闲度假、观光旅游和探亲访友,再次是公务出差和购物旅游的比重比较大,其他出游目的的游客比重比较少。
南通所在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的区域之一,区域内商贸往来以及人员流动频繁这必然会带动商务会议旅游的发展,商务会议旅游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南通自身经济较为发达,市域内商贸繁荣,商务旅游氛围浓厚。
商务客人所占的比重较高,但是商务旅游整体水平较低,商务会展设施落后,商务旅游产品处于开发的初始阶段[2]。
(四)游客逗留时间分析根据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南通市国内游客的逗留时间一般为1夜或2夜,大部分为周末出游。
游客平均逗留时间不长,过夜比例偏低,消费带动作用不强,在制定线路推荐的过程中,可以结合周边地区优势,统筹安排。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配套服务的完善上加大力度,不仅要留住游客,而且要在游客的停留时间获得好的口碑和经济效益。
(五)游客花费构成分析根据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江苏省国内游客花费中,住宿费和餐饮费等固定花费比重较大,说明其旅游产品不够丰富,不能带动游客的选择性消费。
南通市旅游设施的发展未能与景点建设保持同步,大旅游的发展战略未能得到切实有效的实施,旅游要素不够配套,购物、娱乐等明显滞后。
南通的江海文化内涵丰富,民俗风情独特,具有较强的资源优势。
但是,一方面这些文化资源有的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整理,显得比较单薄,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南通已开发的旅游商品中,特色鲜明、风格突出的也较少,大多数商品与其他地方的同类商品差异性不大,很难吸引游客购买。
地方独特性没有很好地在旅游商品中体现出来,降低了游客的购买兴趣。
购物花费偏低虽然说明旅游商品开发不完善,但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六)国内游客对南通市旅游资源感兴趣程度分析根据江苏省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国内游客对南通市的山水风光、文物古迹、滨海风光、旅游购物、美食小吃等旅游资源比较感兴趣,这些资源是南通市旅游开发的重点和精品。
市区濠河及周边环境虽然得到了成功整治以及如东海上迪斯科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但综合性的水上旅游文章还没有做足、做透、做好,旅游产品的结构转型和升级是关键的一步。
二、制约南通沿海旅游资源充分利用的深层因素(一)沿海旅游资源开发还未形成产业优势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不深,资源优势还未形成产业优势。
长期以来,各景点各自为政,各打各的品牌,很多景点都是孤立的,没有形成景区,忽视景观的独特性和多样性的结合。
项目间缺乏关联性,缺乏整体科学规划,缺乏针对客源市场进行定位和细分,开发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使旅游产品很难得到消费者认同和信任,出现了“以观光为主,休闲度假不多;以散客为主,逗留时间短”的状况,没有形成旅游资源的整体联动效应,仍是原始的门票经济而不是旅游产业经济,形成游客“走马观花”和“赶鸭子”式被动游。
产品效益未得到充分发挥,带动效益表现不明显。
旅游业属于集劳动密集型与资金、知识密集型于一体的服务业,对地方经济带动效应比较明显。
但从南通目前沿海旅游资源利用情况来看,缺少在国内外有影响的精品旅游项目,影响了旅游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带动效应。
(二)沿海旅游资源开发缺乏鲜明的海洋特色南通沿海旅游虽然形成了一些具有一定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但从总体上看,还缺乏个性鲜明、组合完美、文化内涵丰富、旅游收益高的比较成熟的旅游产品。
景点和项目的开辟和建设应突出海洋特点,坚持特色性原则,有特色的景点和项目才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南通沿海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仍然没有突出“海洋”特色。
除了传统的使旅游者“看海、玩海、吃海”等项目外还应注意发掘具有海洋特色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旅游市场不断扩大,需要旅游产品不断更新换代,这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没有文化或文化品位低劣的旅游产品是不能招徕、留住游客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
“重视海产文化旅游产品的组合”将是未来沿海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中最突出的特征。
(三)沿海旅游资源开发缺乏有力的区域合作旅游业发展到今天,已经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开始进入区域竞争的阶段。
从国际上看,欧盟、东南亚等区域的旅游合作颇为成功;从国内来看,区域旅游合作掀起新的热潮。
虽然丰富的旅游资源、优越的区位条件、发达的经济条件以及政府政策上的支持与倾斜为长三角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在其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受行政区划管理体制的限制,长三角旅游开发大多以各地级市为中心独立运作,分散开发,缺乏合作,综合协调能力不强,整体联动性不强。
另一方面,目标市场趋同性导致沿海城市内部市场竞争加剧。
三、统筹发展南通沿海旅游资源的思路和对策(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长三角地区观光旅游资源丰富,许多城市观光旅游产品的发展已经相对成熟,作为后发城市的南通,应充分挖掘自身特色,打造观光体验型旅游产品的新类型、新方式,才能获得发展的空间。
要整合南通的旅游资源,就必须全力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营造特色,着力构筑一核(城市旅游核心区)两带(沿海旅游带和沿江旅游带)为主线的全市旅游规划框架,不断丰富“江海福地,休闲港湾”的旅游形象,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全面提升旅游经济综合竞争力,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南通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动力产业。
利用南通沿江、沿海等综合资源优势,挖掘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湿地资源。
利用南通海洋淤泥质海岸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可在如东建设我国第一个位于淤泥质海岸的国家级如东海洋生态旅游度假区。
利用江海交汇处生物资源丰富、环境质量良好的优势,可建立长江口北支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我国最重要的河口湿地,并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利用草煎盐业悠久的盐文化,在南通建立草煎盐业博物馆,以充分发挥其文化教育功能及旅游价值。
利用东灶港内我国仅有的、罕见的淤泥质潮滩牡蛎礁,可建设牡蛎礁生态保护和生态旅游区,并结合毗邻滩涂和海上其他风光资源,开展生态旅游。
以森林公园建设为龙头,推动旅游风光带建设。
重点建设好以狼山风景区为中心的省级森林公园、以长江入海口为特色的圆陀角风景区、以苏通大桥北桥头为中心的绿地生态公园、老洪港风景区、陈氏花园,逐步建设完善海安老坝港旅游度假区、如东南黄海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海门东灶港旅游区、如皋长青沙、通州开沙岛的湿地公园,预控崇启大桥、崇海大桥北桥头区,利用启兴沙、兴隆沙、长青沙、开沙岛等长江中岛屿和沙洲的生态环境优势,(二)打造品牌,提升竞争江苏海岸南部地处长江与海洋交汇之处,江海风光蔚为壮观,并孕育出独特的江海文化。
依托和整合南通丰富的历史人文、江海风光和农业生态旅游资源,以狼山风景区、濠河风景区、如皋古城、圆陀角风景区等为主要旅游吸引物,形成文化观光、江海观光与生态体验、乡村体验等系列观光体验旅游产品,提升南通观光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通过空间结构的安排突出南通市在区域旅游体系中的优势旅游资源,针对目标市场,整合提升区域旅游体系中边缘产品和新兴产品,打造品牌,形成卖点,最终实现旅游资源优势向旅游经济优势的转化。
比如,如东海上迪斯科休闲风情区,依托滩涂资源和渔家村落等特色旅游资源,打响“海上迪斯科”的旅游产品品牌,建设海上渔村、人工浴场和海滨渔乡度假村;举办踩文蛤、放风筝、沙滩排球、沙地赛车等活动,做大做强沿海旅游和文化节事以及海滨体育赛事。
与洋口港区联动,丰富旅游体验;比如圆陀角风景区,利用江海交汇、寅阳日出、滩涂风光、生物丰富等特色景观,运用生态理念,分别以“生物、生态、生活”为主题,开发建设青少年科普基地、长江口湿地和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建成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休闲旅游区。
以近期为重点,立足长远发展,注重综合效益,在满足现实游客需求的基础上放眼未来市场发展的需要,为今后持续发展留有充分的余地。
(三)区域合作,整合发展从政府推动入手,加强政府之间、行业组织之间的旅游交流,建立城市旅游合作组织,建立开放、务实的政策框架和共享的信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