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咳嗽概念:指外感或等因素,导致肺失宣肃,,冲击气道,发出咳声或伴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
历代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溯源:《内经》对咳嗽的成因、症状及、证候及治疗等问题已作了较系统的论述,阐述了、影响及肺可以致咳嗽。
《素问·咳论》更是一篇论述咳嗽的专篇,指出“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汉,所著不仅拟出了不少治疗咳嗽行之有效的方剂,还体现了对咳嗽进行的思想。
隋《诸病源候论·咳嗽候》在《内经》脏腑咳的基础上,又论述了、寒咳等不同咳嗽的临床证候。
唐宋时期,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和剂局方》等收集了许多治疗咳嗽的方剂。
明代,《景岳全书》将咳嗽分为外感、内伤两类,《明医杂著》指出咳嗽“治法须分新久虚实”,至此咳嗽的理论渐趋完善,切合临床实际。
对照: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以咳嗽为主症者可参考本病证进行辨证论治,其他疾病兼见咳嗽者,可与本病证联系互参。
外感咳嗽----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内伤咳嗽痰热郁肺----肺炎,支扩并感染痰湿郁肺----慢支肺气肿肝火犯肺----胸膜炎,肺炎肺阴亏耗----支气管扩张【病因病机】邪壅气道肺失宣肃----气逆而咳皮毛或口鼻肺失布津----津聚为痰外感咳嗽六淫外邪肺卫邪束卫表----寒热身痛----外感表证饮食劳倦伤脾----脾失健运----湿聚为痰情志刺激----肝郁化火----灼津为痰痰阻气逆(邪实)久病劳损肺肾阴虚火旺灼津为痰内伤咳嗽阳虚水泛为痰痰阻气逆(正虚)肺不主气,肾不纳气禀赋不足两虚----肃降无权病位:肺。
基本病机:内外邪气干肺,肺气不清,肺失宣肃,肺气上逆迫于气道而为咳。
外感咳嗽病理因素为风、寒、暑、湿、燥、火,以风寒为多,可发生风寒化热,风热化燥,或肺热蒸液成痰等病理转化。
内伤咳嗽邪实与正虚并见,病理因素主要为“痰”与“火”,但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火能炼液灼津为痰。
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影响为病,病久则邪实转为正虚。
【临床表现】【诊断】1.以咳逆有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临床症状。
.2.急性咳嗽,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
3.听诊可闻及两肺野呼吸音增粗,或伴散在干湿性哕音。
4.肺部X线摄片检查正常或肺纹理增粗。
【鉴别诊断】1、喘证: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不能平卧。
2、哮病:喉中哮鸣有声为特征。
3、肺胀:咳、痰、喘、肿、悸。
病情缠绵,经久难愈。
4、肺痨:干咳、咯血、潮热、盗汗、消瘦。
5、肺癌:刺激性咳嗽,咯血,胸痛,恶液质。
多发于40岁以上吸烟男性。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
外感咳嗽,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治法疏邪宣肺,忌收敛。
内伤咳嗽,多为久病,常反复发作,病程长,可伴见它脏见证,治法调理脏腑,忌辛散。
2.辨证候虚实。
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均属实。
内伤咳嗽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正虚,阴津亏耗咳嗽则属虚,或虚中夹实。
治疗原则外感咳嗽:疏风宣肺祛邪内伤调理脏腑(健脾,清肝,养肺补肾)咳嗽祛邪止咳(化痰降气之品)分证论治【转归预后】咳嗽一般预后好,尤其是外感咳嗽。
但外感夹燥夹湿者,治疗稍难。
因夹湿者,湿邪困脾,久则脾虚而积湿生痰,转成为内伤之痰湿咳嗽;夹燥者,燥邪伤津,久则肺阴亏耗,转成为内伤之阴虚肺燥咳嗽。
内伤咳嗽治疗难取速效,所谓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不喘,病久则咳喘并作。
累及于心,甚至演变成为肺胀。
【预防与调摄】重点提高机体卫外功能,增强皮毛腠理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若常自汗出者,必要时可予玉屏风散服用。
【文献摘要】《活法机要,咳嗽》:“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
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
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
”《医学三字绎·咳嗽》:“《内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然肺为气之主,诸气上逆于肺则呛而咳,是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乎肺也。
”《医学入门·咳嗽》:“新咳有痰者外感,随时解散;无痰者便是火热,只宜清之。
久咳有痰者燥脾化痰,无痰者清金降火。
盖外感久则郁热,内伤久则火炎,俱宜开郁润燥。
苟不治本而浪用兜铃、粟壳涩剂,反致缠绵。
”《景岳全书·咳嗽》:“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
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
”《明医杂著·论咳嗽证治》:“治法须分新久虚实。
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
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则治虚之法也。
”《医门法律·咳嗽》:“凡邪盛咳频,断不可用劫涩药,咳久势衰,其势不锐,方可涩之。
”《医约·咳嗽》:“咳嗽毋论内外寒热,凡形气病气俱实者,宜散宜清,宜降痰,宜顺气。
若形气病气俱虚者,宜补宜调,或补中稍佐发散清火。
”> 卷之十九明集·杂证谟咳嗽经义《咳论》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对曰∶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
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
乘秋则肺先受邪,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则脾先受之,乘冬则肾先受之。
肺咳之状,咳而喘息有音,甚则。
之状,咳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甚则咽肿。
之状,咳则两,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下满。
之状,咳则右胁下痛阴阴引肩背,甚则不可以动,动则咳剧。
之状,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涎。
帝曰∶之咳奈何?安所受病?岐伯曰∶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
脾咳不已,则胃受之,之状,咳而呕,呕甚则长虫出。
肝咳不已,则胆受之,之状,咳呕胆汁。
肺咳不已,则受之,状,咳而遗矢。
心咳不已,则小肠受之,状,咳而失气,气与咳俱失。
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
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三焦咳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
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而面浮肿气逆也。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浮肿者治其经。
帝曰∶善。
《生气通天论》曰∶秋伤于湿,上逆而咳。
《阴阳应象大论》曰∶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示从容论》曰∶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
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
《脉解篇》曰∶少阴所谓呕咳上气喘者,阴气在下,阳气在上,诸阳气浮,无所根据从,故呕咳上气喘也。
《阴阳别论》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
《五脏生成篇》曰∶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
《玉机真藏论》曰∶秋脉不及,则令人喘,呼吸少气而咳,上气见血,下闻病音。
《刺禁论》曰∶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
《评热病论》曰∶劳风法在肺下。
(详后论证条中)《气交变大论》∶凡岁火太过,岁金太过,岁水太过,岁木不及等年,俱有咳证。
《五常政大论》∶凡审平之纪,从革之纪,坚成之纪,少阳司天等年,俱有咳证。
《至真要大论》∶凡少阴司天,太阴司天,少阳司天,阳明司天,阳明之胜,少阴之复,太阴之复,少阳之复,阳明之复,厥阳司天客胜,少阳司天主胜,太阳司天客胜等年,俱有咳证。
《五邪篇》曰∶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
《缪刺论》曰∶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
论证(共四条)咳嗽一证,窃见诸家立论太繁,皆不得其要,多致后人临证莫知所从,所以治难得效。
以余观之,则咳嗽之要,止惟二证。
何为二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而尽之矣。
夫外感之咳,必由皮毛而入,盖皮毛为肺之合,而凡外邪袭之,则必先入于肺,久而不愈,则必自肺而传于五脏也。
内伤之嗽,必起于阴分,盖肺属燥金,为水之母,阴损于下,则阳孤于上,水涸金枯,肺苦于燥,肺躁则痒,痒则咳不能已也。
总之,咳证虽多,无非肺病,而肺之为病,亦无非此二者而已,但于二者之中,当辩阴阳,当分虚实耳。
盖外感之咳,阳邪也,阳邪自外而入,故治宜辛温,邪得温而自散也。
内伤之咳,阴病也,阴气受伤于内,故治宜甘平养阴,阴气复而嗽自愈也。
然外感之邪多有余,若实中有虚,则宜兼补以散之。
内伤之病多不足,若虚中挟实,亦当兼清以润之。
大都咳嗽之因,无出于此,于此求之,自得其本,得其本则治之无不应手,又何有巢氏之十咳证,陈氏之三因证,徒致乱人心目而不得其际也,留心者其熟味此意。
经云∶肺之令人咳。
又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又曰∶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
又曰∶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
然则五脏之咳,由肺所传,则肺为主脏,而五脏其兼者也,故五脏六腑各有其证,正以辩其兼证耳。
既有兼证,则亦当有兼治,虽有兼治,然无非以肺为主也,是固然矣。
然愚则犹有说焉,则谓外感之咳与内伤之咳,其所本不同,而所治亦异。
盖外感之咳,其来在肺,故必由肺以及脏,此肺为本而脏为标也。
内伤之咳,先因伤脏,故必由脏以及肺,此脏为本而肺为标也。
凡治内伤者,使不知治脏而单治肺,则真阴何由以复,阴不复则咳终不愈。
治外感者,使不知治阳而妄治阴,则邪气何由以解,邪不解则嗽终不宁。
经曰∶治病必求其本,何今人之不能察也?一、劳风证,《内经·评热病论》曰∶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使人强上冥视,唾出若涕,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巨阳引精者三日,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矣。
宾按∶此劳风之证,即劳力伤风证也。
盖人之劳者,必毛窍开而汗液泄,所以风邪易入。
凡今人之患伤风者,多有此证。
故轻者惟三四日,重者五七日,必咳出浊痰如涕而愈者,此即劳风之属也,但以外感之法治之,自无不愈。
其有劳之甚者,或内摇其精,或外劳其形,劳伤既甚,精血必亏,故邪不能散,而痰不能出,此即劳损干嗽之类也,所以多不可治。
外感有嗽,内伤亦有嗽,此一实一虚,治当有辩也。
盖外感之嗽,必因偶受风寒,故或为寒热,或为气急,或为鼻塞声重,头痛吐痰,邪轻者,脉亦和缓,邪甚者,脉或弦洪微数。
但其素无积劳虚损等证而陡病咳嗽者,即外感证也。
若内伤之嗽,则其病来有渐,或因酒色,或因劳伤,必先有微嗽而日渐以甚。
其证则或为夜热潮热,或为形容瘦减,或两颧常赤,或气短喉干,其脉,轻者亦必微数,重者必细数弦紧。
盖外感之嗽其来暴,内伤之嗽其来徐;外感之嗽因于寒邪,内伤之嗽因于阴虚;外感之嗽可温可散,其治易,内伤之嗽宜补宜和,其治难,此固其辩也。
然或其脉证素弱,而忽病外感者有之,或其形体素强,而病致内伤者亦有之,此中疑似,但于病因脉色中细加权察,自有声应可证。
若或认之不真,而互谬其治,则吉凶攸系不浅也,最宜慎之。
外感嗽证治(共五条)一、外感之嗽,无论四时,必皆因于寒邪,盖寒随时气入客肺中,所以致嗽。
但治以辛温,其邪自散,惟六安煎加为最妙。
凡属外感,悉宜先以此汤加减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