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数学考试应试策略

数学考试应试策略

中考数学应试策略
2018.6
一、所需准备的工具
透明袋、两副三角板(30°,60°和45°,45°)、量角器、圆规、两块大橡皮、2B铅笔、黑色水笔(至少两支)。

二、开始时刻
1、提前五分钟发卷,浏览试卷,看试卷是否缺页或漏印,然后写清姓名、考号。

详看小题,把握考场上每一分钟。

2、不要看难题、大题。

3、看小题想方法,想注意出错的细节。

三、选择题(注意涂卡)
要多种方法做
(1)排除法;(2)猜测法;(3)度量法;
(4)动手折叠;(5)特殊值(6)图像法.
需要注意问题:
1、审清题意(例如,选正确还是错误,看清要求。

注意关键性词语。


2、看完四个选项,再下结论,切忌匆忙下笔。

3、若出现两解,要从多个渠道进行验证,进行取舍。

4、概念性选择题,要紧扣概念成立的条件。

(例如:是方程还是一元二次方程)
5、检查时,相信自己的第一感觉,没有十分把握,不要轻易改动自己原
来的选项。

6、交卷时,检查是否涂卡,并对照题号。

四、填空题
1、注意带好单位(加括号,带单位),注意前后单位不同(例如科学记数法中前边是亿元,后边是元)
2、写最简、最后结果。

若是规律性问题填空题,可以不化简。

3、解分式方程,注意不要漏乘项,去分母要加括号,不要忘记检验。

4、注意因式分解分解到底,要先提公因式,再用公式。

5、若在解题时,“或”、“和”分不清时,用“,”分开,不要用顿号。

6、求角度时,若求不出可度量,求长度时,可用比例线段、度量结合的方式求解,前提条件是画准图形。

7、若一般情况做不出可用特殊值,一般图形做不出可用特殊图形。

8、切忌经验主义,考卷上一切题应重新分析,很熟的题也如此,防止有改动。

五、化简求值题解分式方程(换元法)不等式和不等式组
要规范解题过程,分步解题,去分母、去括号,保证不失分;分式方程要检验;考虑其有意义,例,被开方数大于等于零、分母不等于零。

六、纯几何性问题(证明过程必须规范)
要注意已知和求证,分析和图形本身挖掘。

如果不会做,要由已知尽可能向后推出一些结论,顺推倒推相结合寻求思路,考虑常有辅助线(延长、连接、作垂直、作平行,要去尝试,在原图上用铅笔尝试添加辅
助线,答题卡上必须添加最终辅助线和一些角的编号。

也可化繁为简,读一句已知,画一步图形,想一些结论。

七、统计性问题
一定要看清每幅统计图的标题,要看清横轴和纵轴的表示含义,和实际问题结合时要言之有据。

八、作图题
1、看清要求是否尺规作图,保留痕迹,
2、所有作图题,均用铅笔去作,所有作图题均下结论。

九、折叠问题(即对称问题)
注意找出折痕和折叠前后的图形,标出已知数据折后的新位置,当有平行时,有等腰三角形;相等关系放在角落处,由勾股定理求解;过点作垂直,利用平行、相似求解。

十、概率性问题
画出树状图,列出所有可能,写出机会均等的结果,计算概率(公平不公平问题可考虑改分或改方案)
十一、应用题或方案设计类问题
解题方式:方程、方程组、不等式、不等式组。

找出题中每一句话所表示含义,例不超过、不少于等便可推出不等式。

十二、最值问题
1、第一种思想是用函数解,若是二次函数先找顶点,一定要验证在不在取值范围内,若不在,看取值范围两头,用增减性求解;若是一次函数,
先确定取值范围,再用增减性求解。

2、再想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垂线段最短等等。

十三、动态问题
1、用在移动过程中,重叠部分形状的不同特征,进行分类,即抓住改变的瞬间,找出分点,决定取值范围,画出不同的图形。

求解时,在每一种情况中选取一般情况,作图求解。

2、写好取值范围。

3、要看清运动的方向、速度及运动的范围(线段、直线还是射线上)
十四、函数、图像性问题
1、解题思想:代数法、几何法、代数几何结合
2、坐标与线段互相转换时,注意符号变化
3、避开绝对值方式,注意距离与坐标(符号、顺序、横纵不写反,上减下,右减左)
4、若是函数图像性问题,要弄清图像上每一个点所代表的实际含义,故事情节与图像相结合。

十五、存在性问题
1、必须先回答存在不存在,再求解;
2、存在不存在的判定方式:先假设存在,由题意推导,求不出(如方程无解),说明不存在,求出,必须验证,合题意存在,不合题意,舍去,说明不存在。

3、最后必须用概述性语言对所求问题做出总结。

十六、类比探索性问题
1、分类画图,作图规范,图和分类必须一致。

2、探索性问题所用思路大同小异,结论有时稍加变化,若不会,猜结论。

例,第一问是直径,第二问不是直径,加直径。

3、结论不一定前后相同
4、在坐标轴上或直线上找点P(AB)能否组成等腰三角形,要先画圆,再作垂直平分线。

5、找一点P使PAB组成直角三角形,要分别以各点为直角顶点,分三种情况,以第三点P为直角顶点时一般以已知线段AB为直径作圆。

十七、画函数图象
1、要求画图象时,遵从列表、描点、连线的步骤,其余画草图。

2、画图像时注意取值范围
3、图像上有单位长度、正方向、坐标原点,若横轴、纵轴上所表示的量、单位相差太大,可以用不同的单位长度。

注意横轴、纵轴不一定永远是(X,Y),也可能是(P,t)或(S,t),要根据题意标对字母。

十八、做大题时需注意问题
1、多问大题,要注意,若第一问不会做,也可以跳过做第二问,看清下一问能否用上一问的结论。

2、若看题后无想法,要依照题意画出图形,边画边想,不要把试卷上的图
直接描下来,添加辅助线,要用铅笔。

3、若不会,看条件,能写什么写什么(如:切线长定理),从已知向下推,
从结论往上推。

4、若不会,没有想法,不要轻易划掉自己写过的内容。

5、最后有思路,没时间,抓住主要步骤抢答于试卷上。

6、第一问的小条件在第二问中不能用。

7、作辅助线要写出过程,如作AB⊥CD,垂足为D。

十九、最后15分钟哨响后
开始写主要过程,把会做的题赶完,并且猜想前边没做的题,任何题不留空白,尽最大可能挽回损失,并要相信第一感觉。

二十、卷面书写要求
竖写,安排合理,行距不要太大,格式规范,一定写在答题范围内,有始有终,草稿纸当作业纸,以便解后检查。

二十一、答题要求
会做的题必须100%一遍作对,得分成功率要高,似是而非的题多得分,不会的题争取得分。

二十二、常见辅助线(连接、作垂直、作平行、延长)
1、见中点作平行构成中位线或加倍延长构造8字型的全等,直角三角形中利用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逆定理也要会用。

2、角平分线上的点到角两边的距离相等。

3、做对称,求最短距离和。

4、计算弦长时,作弦心距,同时连接半径构造等腰三角形,看见切点,
也要连接。

5、作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尤其在坐标系中,利用母子型相似解题。

6、梯形中,作高,平移一腰,平移对角线,延长两腰。

7、见直径,构造圆周角,同弧(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

没有直径有时候要构造直径,再连接,就有直角了,还有延长与直径垂直的弦的一部分,活用垂径定理。

二十三、数学公式
1、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ax²+bx+c=0(a≠0) 求根公式、根与系数的关系、根的判别式:b²-4ac
2、一次函数:⑴y=kx(k≠0),关于原点对称,增减性,y=±x在(一三)(二四)的象限角平分线上。

⑵y=kx+b(k≠0),增减性。

3、反比例函数:y=k/x,关于原点对称,关于坐标系象限的角平分线成轴对称。

4、二次函数:
⑴y=ax²
⑵y=ax²+c,对称轴是y轴,上下移,顶点(0,c)
⑶y=a(x-h)²,对称轴x=h,左右移,顶点(h,0)
⑷y=a(x-h)²+k,对称轴x=h,上加下减,左加右减移动,顶点(h,k)
⑸y= ax²+bx+c,顶点坐标公式:
5、三角函数值
6、弧长公式、面积公式、圆锥侧面积和表面积、圆柱侧面积和表面积
7、平均数、加权平均数、方差
8、频率=频数÷总数,频数=总数×频率,频数和=总数,频率和=1
9、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两解问题
1、弦所对的圆周角
2、三角形与高结合时,分清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
3、两条平行弦的距离(分圆心同侧和两侧)
4、碰到直线时
5、圆的内接等腰三角形(分清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
6、点到圆最大距离和最小距离(圆外、圆内)
最后,祝大家都能考出自己理想的成绩。

九年级数学教师
2018.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