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墙经典小故事(故事顺序:由北向南)1、李白——铁杵磨针李白,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李白善于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色,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李白小时候在四川象耳山读书,很不用功,天天在山中打猎玩耍。
有一天,他在山下小溪旁边遇见一位白发婆婆在那里磨铁杵,李白问她干什么?老婆婆说:“只要功夫深,铁杵也可以磨成针。
”老婆婆向他讲了这个道理后,李白顿时领悟,于是在山中好好学习,成为了大诗人。
这个成语比喻只要有恒心,肯努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2、车胤——囊萤夜读东晋的车胤,从小就喜欢读书,非常用功。
他在父亲的教导下,更加发愤攻读,学习各种知识。
车胤小小年纪就很懂事,为了给父母减轻负担,他白天帮家里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晚上才能挤出时间读书,但当时家里穷得连买灯油的钱都没有,一到晚上,车胤就没法看书了。
车胤白天没时间看书,晚上又看不成书,心里非常着急。
一天晚上,车胤和家人在外面乘凉,他发现有许多像星星一样的萤火虫飞来飞去,发出点点亮光。
车胤灵机一动,要是把这些萤火虫光聚集起来,不就是一束亮光吗?于是,车胤找来了一块透明的纱绢,缝成一个小袋,把捉来的萤火虫放到袋子里,萤火虫发出微弱的光,就像一盏“小灯”。
这下车胤不用再为虚度晚上的光阴而难过了,他利用这种“小灯”读了很多书,学到了不少知识。
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成就了一番事业。
3、李密——牛角挂书李密在少年时发奋学习,上进心很强,他打听到缑山有一位名士包恺,就前去向他求学。
李密骑上一头牛出发了,牛背上铺着用蒲草编的垫子,牛角上挂着一部《汉书》。
李密一边赶路一边读《汉书》中的《项羽传》,正巧越国公杨素骑着快马从后面赶上来,勒住马赞扬他:“这么勤奋的书生真是少见呵!”少年书生回过头来,一见是越国公,赶紧从牛背上跳下来行礼。
一老一少在路边上交谈起来,李密谈吐不俗,杨素深深感到他不同寻常。
果然,李密后来成了隋末农民起义队伍瓦岗军的首领。
4、范仲淹——断齑画粥断齑画粥(duàn jī huà zhōu )断:切断;齑:酱菜或腌菜之类。
指食物粗简微薄。
形容贫苦力学。
比喻不怕生活艰苦,仍然坚持刻苦学习。
宋代有个文学家叫范仲淹,他小时候生活十分清贫,父亲很早就过世,母亲因受不了生活的压力而改嫁。
范仲淹只好到庙里去学习。
他每天用两升小米煲粥,隔夜粥凝固后便划成四块,早晚就着腌菜各吃两块,最终苦读成才。
5、欧阳修——画荻教子画荻教子(huà dí jiào zǐ)荻:多年生草本植物。
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
茎可以编席箔。
用荻在地上书画教育儿子读书。
用以称赞母亲教子有方。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他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他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水平那样高了。
故事告诉我们:只有认真学习,才能有所成就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母亲的教导有方也是一个促使他成长的原因。
6、匡衡——凿壁偷光西汉的著名学者匡衡,出身於农民家庭,生活十分贫困。
他从小就很渴望读书,可是父母没有能力供他上学,甚至连书本也买不起,匡衡只好向别人借书来看。
某天晚上,匡衡很希望在睡前读一读书,但由於家中穷得连灯油也没有,根本没法点灯读书。
正当匡衡发愁时,忽然发现丝丝的光线,正从墙壁的缝隙中透射过来,原来这是邻居的灯光。
匡衡心生一计,便用凿子把那小缝挖大成一个小洞,然后捧着书,倚在墙边,利用那点微弱的光线阅读。
从此,匡衡每晚就借邻居的灯光,埋首苦读,最后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7、王冕——放牛听书王冕(公元1287—1359年),字元章,号煮石山农,元末浙江诸暨人。
他出生于劳苦农民家庭,从小热爱读书,却上不起学。
七八岁时,其父要他在陇上放牛,他却偷偷地溜进学舍听学生们念书,听了就默默记住,有时晚上回来竟忘了牵牛。
有时会有人把牛牵回来,责备说踩了他的田,他的父亲生气了,狠狠地用鞭子和棍子打他,完了还是不改。
他母亲说:“儿子痴迷这样,你为什么不放任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到寺庙旁居住,晚上就出来,在佛像的大腿上坐着,就着长明灯读书,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大多数是土造的,狰狞可怖,王冕虽然是小孩子,但他坦然得似什么都不知道,一点也不怕。
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觉得他很奇异,便把他收作弟子,学习儒学,后来成为通晓儒学的人。
8、董仲舒——三年不窥园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忘记吃饭和睡觉。
其父董太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歇歇脑子。
第一年,董太公一边派人到南方学习,看人家的花园是怎样建的,一边准备砖瓦木料。
头一年动工,园里阳光明媚、绿草如茵、鸟语花香、蜂飞蝶舞。
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
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看竹简,学孔子的《春秋》,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
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
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低着头,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
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
父母叫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
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
原来董仲舒趁家人在赏月之机,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
9、左思——洛阳纸贵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
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
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
”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
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
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
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10、玄奘——苦学佛法玄奘(600-664年)是唐代一位高僧,俗名陈袆,法名玄奘,俗称唐僧、唐三藏、唐高僧,通称三藏法师,唐代洛州缑氏(今河南偃师)人。
是中国历史上的佛学大师、佛经翻译家、旅行家。
历时十七年,著有《大唐西域记》,为佛教和人类进步、世界文明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为了求取佛经原文,玄奘从贞观三年八月离开长安,沿著西域过帕米尔高原前往,万里跋涉,历经艰险,西行取经,终于到达印度,在印度的十多年间,玄奘跟随过许多有名的僧人,向印度佛学权威戒贤法师学习佛经。
后玄奘又徒步考察了整个南亚次大陆,在一次佛学讲座中名扬全天竺,被当地僧人尊称为“大乘天”。
他646年回到长安,受到了唐太宗的热情接待。
他花了十多年时间在今西安北部约150公里的铜川市玉华宫内将约1,330卷经文译成汉语。
这些佛经之后再传往韩国和日本。
由玄奘法师口述而成的《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
因为印度历史纪录的缺乏,这本珍贵的游记也是研究印度历史不可缺少的文献11、万斯同——闭门苦读清朝初期的著名学者、史学家万斯同,参与编撰了我国重要史书《二十四史》。
万斯同小的时候也是一个顽皮的孩子,由于贪玩,在宾客们面前丢了面子,从而遭到了宾客们的批评。
万斯同恼怒之下,掀翻了宾客们的桌子,被父亲关到了书屋里。
万斯同从生气、厌恶读书、到闭门思过,并从《茶经》中受到启发,开始用心读书。
转眼一年多过去了,万斯同在书屋中读了很多书,父亲原谅了儿子,而万斯同也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万斯同经过长期的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通晓历史遍览群书的著名学者,并参与了《二十四史》之《明史》的编修工作。
12、徐霞客——志在天下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苏人。
中国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探险家和文学家。
是中国以旅行为毕生事业的第一人。
他幼年好学,博览史籍及图经地志。
他感慨于明末政治黑暗,党争剧烈,遂以“问奇于名山大川”为志,自21岁起出游。
30余年间,东涉闽海,西登华山,北及燕晋,南抵云贵两广,游历了今日的江苏、浙江、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贵州、云南等地。
他在旅行中备尝艰险,遇盗被劫、绝粮乞食,均未挫其意志。
观察所得,按日记载,被后人整理成《徐霞客游记》,它既是我国地理学上珍贵的文献,又是笔法精湛的游记文学。
13、专心致志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形容把心思全放在上面,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致:尽,极;志:意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
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
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
”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14、吕蒙——手不释卷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
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
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掌管军事大权,应当多读些史书,兵书,才能担当重任。
”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复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 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