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导语:《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白杨礼赞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精选,欢迎阅读参考!白杨礼赞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设想本文明写树,实际是写人,由树及人,热情歌颂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力争上游、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突破难点和重点,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人新课。
2.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介绍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初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基本内容1.教师范读全文,或听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画记难字生词,并标明自然段序号。
2.掌握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要求学生迅速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
然后教师补充: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3.解决生字词,疏通阅读障碍。
大毡子开垦外壳锤炼主宰倦怠潜滋暗长旁逸斜出婆娑在学生掌握字词读音后,可以要求学生选择其中几个字词连词成段,进行口头表达练习,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
4.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第2--4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第5--6段):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第8--9段):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学习课文第一、二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二部分。
2.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题旨,直接抒发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了感情基调。
3.找出文中描写黄土高原的优美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是如何描写黄土高原的。
然后思考:作者对黄土高原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明确:总体印象是: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4.面对黄土高原的景色,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情绪?明确:恹恹欲睡。
5.作者这样写黄土高原的目的是什么?明确: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以黄土高原“雄伟”“伟大”的背景衬托了白杨树的不平凡。
6.学生默读第二部分内容,想像白杨树生长的环境,体会作者为什么在见到白杨树时会“惊奇地叫了一声”。
四、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简单回顾上课时内容,导入新课时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1.指名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要求其他学生在听读时,注意画出文中有关描写白杨树的内容。
2.学生思考如下几个问题:(1)文章选用了哪几个词语来概括白杨树的形象特征?(2)文章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白杨树的?(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引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学生讨论后明确:(1)作者用“力争上游”概括了白杨树的形象特征。
(2)分别从干、枝、叶、皮等四个方面描写白杨树的特点。
写干,突出了白杨树的直;写枝,突出了它的直而紧靠;写叶,突出了它的向上;写皮,则主要点明它“微微地泛出青色”。
(3)文章中用“倔强挺立”总写了它的性格特点,并用“参天耸立”“不折不挠”等词语加以深化,突出了白杨树在恶劣环境下坚强不屈的斗争性格。
三、学习课文第四部分1;教师朗读第四部分内容。
要求:教师朗读时,学生画记出文章中赞美白杨树的相关词语。
2.学生思考并讨论如下问题:(1)在第7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词语来赞美白杨树?(2)文章是如何由树联想到人的?(3)这一部分中连用了四个反问句,这一组反问句的意思是怎么逐步加深的?学生讨论后归纳:(1)用七个感性色彩强烈的褒义词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热情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2)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人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
“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
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树“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
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
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
四、学习课文第五部分1.学生高声齐读课文第五部分。
2.学生讨论:作者将白杨树与楠木进行比较,目的何在?教师先补充:茅盾同志曾经说过:“贵族化的楠木象征国民党反动派。
我写此散文是这样想的。
”然后学生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作者之所以在此写楠木,其实是把楠木和白杨树对比,再次强调白杨树的不平凡,与顽固派的观点形成对比,表明作者鲜明的爱憎之情,歌颂抗日军民,斥责“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国民党反动派,呼应篇首。
五、学生速读全文1.思考:这篇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这篇文章运用的是象征手法。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白杨树的挺拔、向上然而又极其平凡的特点,与作家心目中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形象在本文中得到完美和谐的统一.作者把歌颂党、歌颂抗日军民这样鲜明的政治观点和炽烈的情感全部倾注在白杨树上。
2.总结全文,了解本文的写作线索。
明确:本文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
第1、4、6、8段分别对白杨树的“不平凡”尽情歌颂,句式结构相似,意义步步深入。
“不平凡”三个字反复出现,强烈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且使文章不平凡的“景”,不平凡的“形”,不平凡的“神”三者完美结合,白杨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挺立在我们面前。
六、课文学习总结七、布置作业白杨礼赞优质课教案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和象征手法的运用。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找出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理解排比句和反问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本文象征手法的运用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设计思路《白杨礼赞》是一篇名篇,更是一篇采用象征手法写作的经典篇目。
因而在设计中,为了加深学生对象征手法的理解,我首先用多媒体呈现四幅图片要求学生分析四幅图片的象征意义。
从而引出象征这一概念。
再通过概念回顾前面的图片,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接下来在整体感知的朗读中引导学生明确文章中的白杨树象征什么。
结束时再给一给图片仍要学生分析它们的象征意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象征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导入(多媒体课件投影:荷、松、竹、梅四种植物的图片)同学们,上面四种植物都是我们常见的,他们各有风姿,有挺拔的松、青翠的竹、亭亭的荷、幽香的梅。
外观、性格各有不同,但他们都有着自身高贵的内在品质。
同学们,讨论之后说说这些植物各象征什么品质?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几个小组代表发言,针对发言老师给予肯定。
(用文字在图片上显示:荷-高洁、松-坚贞、竹-气节、梅-坚韧)2.幻灯片显示象征的定义,通过定义回顾前四幅图片。
象征就是以具体事物去表现某种抽象意义或不便表达的意义的一种文学手法。
换言之,象征就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3.幻灯片呈现一年四季白杨树的图片,显示课题、作者,并播放《小白杨》这首歌。
4.请学生认真观察图片后对白杨外形特征进行概括并联系前面四幅图片设想白杨树象征了什么?5.作者简介(1)学生根据资料进行自己介绍。
(2)幻灯片呈现作者简介。
(强调记忆)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二.自主学习1.师:本文题目为《白杨礼赞》,请同学们说说看“礼赞”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语又告诉我们本文的基调是什么呢?生:答“礼”为敬礼,致敬,“赞”是赞美,因而本文以崇敬的、赞美的作为基调。
2.课件呈现要求掌握的字词并播放《白杨礼赞》的朗读带,要求学生边听朗读边给下面字注音。
听完后要求每组派代表把注音写在黑板上。
后老师订正。
3.动脑:本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同学们思考本文的线索也就是本文的“神”是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后课件显示: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4.动手:本文五次提到了白杨树的不平凡,用笔在书上画出来。
老师检查学生画的是否准确。
5.手脑并用:根据主线试对本文进行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第二部分(2-4)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三部分(5-6)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和性格,突出它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7-8)提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点明主题。
第五部分(9)将白杨树与楠木对比,再次赞美白杨树。
三.小结《白杨礼赞》是一篇美文,处处渗透着高尚的审美情趣。
作者西北之行所见的白杨树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树?作者借赞美白杨树到底要赞美什么?让我们下节课继续讨论。
四.作业1.给一幅北京奥运会的会徽,要求学生用100字左右的文字分析会徽的象征意义。
2.掌握“字词积累”及课件所显示的词语。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多媒体显示本文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