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展示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南丘陵、四川盆地、青藏高原、泰山的图片,让学生了解我国景观的差异,激发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新课讲解:1、三级阶梯状的地势(1)小组探究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及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
展示中国地形图和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示意图,并回答下问题:教学过程设计①整体上看,我国地势哪里高哪里低?②沿36°N剖面图,大致分几级?③找一找,我国地势第一、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分别是什么山脉?④三级阶梯海拔分别是多少?有哪些主要地形?小结:①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
②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山脉是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③第一阶梯海拔4000米以上,主要地形是高原和山地;第二阶梯海拔1000—2000米,主要地形是高原和盆地。
第三阶梯500米以下,主要地形是平原和丘陵。
(2)举例说明并分析西高东低的地势配合临海的位置,对我国的气候、河流及农业生产有什么影响?小结:①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大面积丰沛降水;有利于农业生产。
②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东西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在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
分组讨论:假如我国地势东高西低配合临海的位置,又会带来什么影响?小结:东高西低,东部阻挡了海洋水汽进入,我国大部分地区干旱,降水稀少;不利于农业生产;河流少且自东向西流。
2、复杂多样的地形(1)小组探究我国地形的主要特征①展示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都有哪些主要地形?小结: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地形特征-地形复杂多样。
②展示五种地形景观图,让学生感受多种多样的地形,不仅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也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等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
③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重图,回答:我国五种地形类型,各占多少?哪一种比重最大?平原占多少?如果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那么中国的地形还具有什么特征呢?小结:五种地形中山地的比重最大,占了33%,平原仅占12%,地形特征-山区面积广大。
3、中国的主要山脉(1)小组讨论找出我国五种走向的主要山脉。
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让学生依次找出我国五种走向的主要山脉。
①东西走向的山脉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③南北走向的山脉贺兰山横断山脉④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小兴安岭⑤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三、课堂检测1、关于我国的地势特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B.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C.多山地高原,四周低、中间高D.西高东低,山脉呈网络状分布2、位于地势第三阶梯,海拔在50米以下,临黄海和东海的地形区是 ( )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D.江南丘陵3、横亘于高原和盆地之间的界山是: ( )A.大兴安岭B.昆仑山C.太行山D.天山主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复习导入——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找五个学生分别画出五种走向的山脉,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二、新课讲解1、四大高原展示中国地形图和四大高原景观图,让学生找出我国四大高原,并结合四大高原景观图,说出四大高原的位置和地表形态特征。
教学过程设计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小结:(1)青藏高原——我国最大、世界最高的高原,被誉为“世界屋脊”、“中华水塔”;雪山连绵,冰川广布;(2)内蒙古高原——中国的第二大高原,地面坦荡,一望无际;(3)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支离破碎;(4)云贵高原——地面崎岖不平,是世界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区。
2、四大盆地展示中国地形图和四大盆地景观图,让学生找出我国四大盆地,并结合四大盆地景观图,说出四大盆地位置、特征。
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4、三大丘陵展示中国地形图和三大丘陵景观图,找出我国三大丘陵的位置。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5、画一画展示中国主要山脉分布示意图,找四个学生用多媒体分别圈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的位置。
三、课堂小结教学过程设计小结:温度从南向北降低,且南北温差大。
主要受纬度因素的影响。
(2)小组探究我国夏季气温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引导学生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夏季气温分布规律。
小结:除青藏高原等之外,夏季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主要受地形、纬度因素的影响。
(3)小组探究我国温度带的划分。
指导学生阅读“中国温度带的划分”图,读图说出我国自北向南划分为几个温度带和一个气候区?小结:我国从北向南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再加上一个高原气候区。
2、降水(1)小组探究我国降水量分布规律及其原因。
引导学生读“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分析归纳我国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小结:我国降水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主要受海陆位置、地形的影响。
(2)小组探究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引导学生读“中国干湿地区分布图”了解我国干湿区的划分。
小结:根据各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划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干旱区。
多样的气温和降水状况就组成了我国复杂多样的气候。
3、复杂多样的气候(1)自主学习,读“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找出我国的主要气候类型。
小结:我国主要气候类型有东部的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西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青藏高原的高原山地气候。
(2)小组探究我国五种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引导学生读北京、福州、海口、乌鲁木齐、拉萨的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我国五种主要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
小结:(3)小组讨论复杂多样的气候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举例说明复杂多样的气候对生活产生的影响。
小结:复杂多样的气候对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会产生影响(如水果、主食、住房、植被、动物、交通)三、课堂小结四、课堂检测1. 我国缺乏的气候类型是( )A. 温带季风气候B. 温带海洋性气候C. 温带大陆性气候D. 热带季风气候2. 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主要是因为( )A. 雨热同期B. 气候复杂多样C. 山区面积广大D. 季风显著3.关于我国气温和降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 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区B. 我国冬季气温南北差别不大C.我国年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增D.我国800mm等降水量线大致穿过秦岭—淮河一线4. 下面搭配正确的是()A.东北平原-寒温带B.华北平原-暖温带C.四川盆地-湿润地区D.塔里木盆地-半干旱地区板书设计第二节气候(第一课时)一、气温气温降水1月:气温从南向北降低,南北温差大(纬度因素)7月: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地形、纬度因素)学情分析:主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课堂导入:用郑和下西洋冬季启程、夏季返程这一事例来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明朝大航海家郑和及其船队,每逢下西洋必安排在冬季启程,夏季返航?为什么?二、新课讲解1、季风盛行风向随季节发生明显变化的风。
2、我国的季风气候(1)展示中国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我国东部的气候类型。
教学过程设计小结:我国东部的气候类型是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说明我国季风气候显著。
(2)展示中国的海陆位置分布图,分析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原因。
小结: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根本原因是我国背靠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海洋——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巨大。
3、冬季风和夏季风的特征(1)展示影响我国的冬季风、夏季风图,小组探讨我国冬夏季风的特征。
小结:回答导入的问题:郑和下西洋安排在冬季启程,夏季返程的原因?小结:我国东南部和南亚冬季吹东北风,冬季启程顺风顺水;南亚夏季吹西南风、东南部吹东南风,夏季返程顺风顺水,航行速度快又安全。
(2)展示广州、武汉、哈尔滨降水量柱状图和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小组探究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并分析季风对其产生的影响。
小结:①时间分布规律--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 ②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4、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划分展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布图,说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山脉。
受季风 的影响小结:①划分依据--受夏季风影响是否明显②分界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5、我国气候具有大陆性特征展示齐齐哈尔和巴黎冬夏季气温对比表格,总结我国气候具有大陆性特征。
小结:与世界的同纬度地区相比,我国气温冬季明显偏低,夏季明显偏高;原因--中国大陆面积广阔,西部伸入亚洲内陆。
6、季风气候之利(1)展示亚洲、非洲Google地图,说明季风气候给我国带来的便利。
小结:在世界北纬15°~30°的纬度带上,不少地区是沙漠,我国处于这一纬度带上的长江以南地区却是“鱼米之乡”,说明季风气候能给我国沿海地区带来丰沛降水。
(2)展示北京、上海、广州降水量柱状图,说明季风气候给我国带来的便利。
小结:从图上可以看出,季风区内降水量较多是6、7、8月份,气温较高的也是6、7、8月份。
降水量最多的季节,也是气温最高的季节,这时也正是农作物生长旺盛的时期,雨热同期为我国季风区的农作物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7、季风气候对生活的影响展示图片,说明季风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课堂小结问题:沙尘暴多发生在什么时间和地方?它的到来会产生什么天气现象?带来的危害是什么?小结:多发生在北方干旱的春季,带来大风扬尘等天气。
对农业和人们的出行等都带来影响。
2、如何应对台风举例说明应对台风的方法。
3、如何看待台风小组讨论关于台风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说法一:台风会造成大风、洪涝灾害,损害建筑,道路等基础设施,给人民财产带来巨大危害。
是一种百害无一利的气象灾害。
说法二:一般来说,台风弊大于利,因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不论是给人们的生产还是生活都带来巨大的损失。
但对我国来说,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其带来的降水可以缓解长江中下游及华南部分地区的伏旱天气,缓解旱情,保证农作物生长。
三、课堂小结四、课堂检测1、下列不属于我国灾害性天气的是()A.寒潮 B.台风 C.泥石流 D.梅雨2、我国在夏季风强的年份,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南旱北涝 B.南涝北旱C.西涝东旱 D.西旱东涝3、我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的原因是()A.降水的季节分配不均B.降水的年变化大C.台风带来的特大暴雨D.气候复杂多样4、下列关于我国气象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我国西北地区不受台风的影响B.寒潮主要出现在秋冬季节C.梅雨多发生在10月的江淮地区D.沙尘暴多发生在冬季板书设计我国的灾害性天气一、我国主要的灾害性天气二、如何应对台风主要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用河流、湖泊的图片引入新课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