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是时代主题,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根据什么样的思想、途径和方法来组织和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而教学思想、途径、方法最集中地体现在教学模式上,实现中国教育的重大变革在相当程度上要通过更新教学模式来落实。
从实践上讲,地理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引导学生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和创造性,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全面素质为宗旨,这对实现中国人才培养模式有着重大现实意义。
因此,我们认为创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应成为教育教学领域研究的发展趋势,也应成为当今素质教育改革的一大发展方向。
而教学模式的创新应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否则教学模式的创新就失去了意义,而学生素质的提高应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会学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建立在教材和教师是知识的源泉,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学习观的基础上的,即教师是劳动者,学生是产品。
而新型教学模式应更着重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我国古代早有“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
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的至理名言,这就告诉我们,学习地理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其一,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触类旁通是其二,后者就是一种独立探求,索取知识的能力。
有了这种能力学生就会从教师的讲解中捕捉瞬息即逝的问题,就会变被动接收为主动探索。
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全理按排,变讲授课为活动课,给学生提供
发现和掌握知识的机会。
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学会”走向“会学”。
二.学会生活:传统教学模式过分注重书本和理论知识的学习,学习的目的是应试,而新型教学模式更注重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即地理课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
因此,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将不局限于地理教材,而赋予地理教师更大程度上的选择空间,可以在教学中引进新的地理事实和地理科学发展成果,便整个地理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和发展性。
同时我们应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地理学习和应用的领域,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地理,运用地理,培养学生“处处留心皆地理”的意识,才能让地理满足学生的生活需要,使地理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三.学会关心:地理和其它学科一样,都要为学生生命价值与生命尊严的实现,给予一种人文关怀。
传统教学模式认为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仅仅是知识的交流,而新型教学模式更看重是生命的对话与沟通,教师应给每一个学生以关心和爱心,试想一个没有爱的教师、没有爱的课堂怎么能培养出充满关心、充满爱心的学生;同时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关心身边的地理问题,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是自然孕育了人类、发展了人类,没有自然就没有我们人类文明,我们应该尊重自然、
善待自然,唯有这样,才能求得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从而培养学生关爱自然、关心人类发展的意识;并积极引导学生经常进行野外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他人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相互关心的团队精神,进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活动中、在小组学习中学会关心他人、关心集体。
四.学会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基本职能,也是新型教学模式的灵魂,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其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学习,着重于创造思维和创造行为的培养。
对于学生来讲,这种创造能力则表现为,能够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用创新的、独特的思路使地理问题迅速准确解决,独立获得地理知识和创造新事物。
地理教学模式创新的首要目标是释放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创造力是新世纪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也是地理教育改革的出路。
要使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就必须进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广泛地搜集和占有材料,解读、整理、判断,运用材料得出正确结论,解决疑难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月相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一个难点,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方法,能很有成效地化解难点,具体步骤如下:(1)呈现有关月相的资料(2)分组观察一个月内月相的变化,填表并讨论出月相变化的规律(3)全班交流所得成果。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在观察中产生问题,经研究讨
论,产生兴趣,促进自主地进行进一步探究,最后得出“上弦月,上半夜,西边亮,西边挂;下弦月,下半夜,东边亮,东边挂”的结论。
通过这种研究性学习,学生学会观察、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互相协作的精神,达到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使地理教学对学生的终生发展负责,对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负责,让他们在地理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创新,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地理教学的生命力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