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总则 (1)2停车发展战略 (4)3停车供给目标 (6)4建筑配建停车标准优化 (7)5路外公共停车场规划 (8)6路内公共停车场规划 (10)7充电设施布局规划 (12)8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规划 (14)9停车政策研究 (16)10近期行动计划 (18)I附表目录附表1 停车区域划分表 (19)附表2 停车总量目标 (19)附表3 供应结构目标 (19)附表4 停车配建指标 (20)附表5 一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1)附表6 二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3)附表7三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一览表 (27)附表8 路外公共停车场泊位分配 (32)附表9 路内临时停车设置控制表 (33)附表10 占用机动车道设置停车泊位的 V/C比值 (33)附表11 占用非机动车道设置停车泊位的V/C比值 (33)附表12 占用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道设置停车泊位的V/C比值 (33)附表13 任城区近期路内停车设置情况一览表 (34)附表14 兖州区近期路内停车设置情况一览表 (35)附表15 各类用地配建充电桩统计一览表 (36)附表16 充电桩近期主要布点位置统计一览表 (37)附表17 公共停车场充电设施布局 (39)附表18 路内停车泊位充电桩布局数量 (40)附表19 非机动车停放区设置宽度要求 (40)附表20 济宁城区停车收费标准 (40)II附表21 严格违停执法工作分工表 (41)附表22 近期公共停车场建设计划一览表 (41)III1总则【第01条】规划背景国家不断出台指导意见,系统的对停车设施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运营提出更高的要求。
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对城市建设重点和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现有停车规划有必要进行优化和调整,满足济宁城市的发展要求。
【第02条】规划范围规划范围:济宁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中心城区范围,包括任城区、兖州区、高新区、太白湖新区、经开区等,规划用地面积38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50万重点范围:任城老城区和兖州老城区。
【第03条】规划年限近期:2017--2020年;远期:2021--2030年;规划基准年为2016年。
【第04条】规划目标1.近期着重解决停车供需矛盾,弥补城区停车缺口,缓解停车压力,远期建成与济宁城市特征和公交优先交通战略相适应的可持续停车发展模式;2.建立以配建停车场为主,路外公共停车场为辅,路内停车场是公1共停车场的有效补充的停车结构系统;3.以城市总体规划和综合交通规划为依据,形成合理规划、科学布局、比例恰当、停放方便的停车设施系统;4.以交通需求管理调控手段,以配建停车指标为措施,引导城市机动车的合理使用,保障动、静态交通的协调有序;5.在政府的主导参与下,逐步实现停车设施投资、建设、运营、管理的市场化和企业化运作。
【第05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3.《城市停车规划规范》(GB/T 51149-2016);4.《城市道路路内停车泊位设置规范》( GA/T 850—2009);5.《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6.《城市停车设施规划导则》(住建部2015)7.《电动汽车充电站设计规范》(GB50966-2014)8.《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指南(发改委2015-2020年)》;9.《山东省城市建设项目配建停车位设置规范》(2011年);10.《济宁市“十三五”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发展规划》;11.《济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5版);12.《济宁市城区停车场规划建设管理办法》(济政发[2009]69号);13.《关于调整公共停车场自行车、机动车管理收费标准的通知》(济价审批字[2010]48号);14.《济宁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215.《济宁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2014-2030)》;16.《济宁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6-2030)》;17.其它相关规划及相关部门提供基础资料、发展设想及建议。
32停车发展战略【第06条】战略思想在相关停车规划和政策体制的共同作用下,通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和建设,形成济宁城区停车以配建停车为主体、以路外公共停车为辅助、以路内停车为必要补充的停车格局,逐步建立合理的收费体制、健全管理机制,推动停车发展走社会化、产业化道路,实现济宁城市停车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第07条】总体战略提高建筑物配建停车指标、执行严格的停车配建政策,适度建设路外社会停车场,在有条件的路段实行路内停车。
从旧城区向外围新兴区配建停车泊位在整个停车体系中的比例呈递增趋势、社会停车场比例呈递减的趋势。
停车供应坚持以分地区、分时段、分类别实行差别化的停车设施供应政策,逐步建立合理的收费体制,健全管理机制,完善配套法规,推动停车产业化,以支持济宁交通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08条】分区差异化供给策略根据城市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以济宁市综合交通规划的分区策略为依据,细化分区,规划将中心城区分为三个层次: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
对三个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停车供给和管理政策。
详见附表1。
【第09条】协调城市交通系统发展策略居住类停车设施与小汽车发展趋势相协调,顺应小汽车发展趋势,4居住类停车设施供给总量与车辆发展规模相协调;非居住类停车设施与城市交通模式相协调,非居住类停车设施的供应,要有助于出行方式合理结构的形成。
这两点组合在一起,就是“不限制拥有,但限制使用”的策略。
【第10条】分期发展策略城市旧城区近期停车场建设以增加供给为主,弥补历史欠账;中远期以停车需求管理为主、停车场建设为辅。
【第11条】停车产业化策略通过科学合理的停车规划、规范的行业管理、合理的收费体系、严密的政策法规,共同构成培育停车产业的市场氛围、促进停车产业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第12条】因地制宜策略以地面停车、路内停车、地下车库、停车楼、机械式与非机械式等多种停车型式并存的局面,根据城市不同区域用地允许条件,采取适宜的停车型式。
53停车供给目标【第13条】停车总量目标对停车泊位总量与机动车拥有量比例,一类区、二类区三类区停车泊位总量与机动车拥有量比例提出具体规划控制指标。
停车总量目标详见附表2。
【第14条】供应结构目标确定不同分区停车位中路外建筑配建停车泊位、路外公共停车泊位、路内公共停车泊位各自所占比例。
供应结构目标详见附表3。
【第15条】拥车与拥车目标规划范围内私人小汽车保有量近期控制在52万辆,远期控制在102万辆;居民出行中小汽车出行比例近期控制在18.7%以内,远期控制在20%以内。
64建筑配建停车标准优化【第16条】用地分类结合济宁市城市规划用地分类,对医院、游览场所及对外交通类的类别进行细化。
1.医院类:在济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基础上,增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疗养院。
包括市级及市级以上医院(门诊部、诊所和住院部)、其他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疗养院(含养老院);2.游览场所类:在济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基础上,增加自然风景公园和区级、居住区级公园,并把市级公园分为市级综合性和主题公园两种类型;3.对外交通类:在济宁市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的基础上,增加轨道交通车站(换乘站、枢纽站),弥补分类缺失。
【第17条】优化内容1.配建指标分区划分,并对一类区的配建指标适度降低;2.适度提高住宅、交通建筑、医院以及大中专院校等建筑物类型的配建停车指标;3.略微提高城市核心区的商业中心的商业配建指标;4.适当降低城市核心区行政办公类建筑停车配建指标。
停车配建指标详见附表4。
75路外公共停车场规划【第18条】布局原则停车场规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定性分析的指导下进行定量研究的方法,提高规划的科学性。
针对不同区域的停车问题、建设难度、建设可行性等全面分析的基础上制定规划方案,使停车场建设既能满足近期要求,又能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
【第19条】总体概述规划范围内路外公共停车设施按照各片区的需求进行供给,供407处停车场,合计10.16万个停车泊位。
其中,独立占地停车场共计布局247个停车场,6.15万个停车泊位;广场、绿地、学校操场挖潜17个停车场,0.42万个停车泊位;现状保留和改造19个停车场,0.32万个停车泊位,结合公共建筑,配建增加停车场115个,3.35万个停车泊位;临时停车场12个,895个停车泊位。
【第20条】一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近期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共63处,合计11456个泊位。
远期期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共63处,合计14269个泊位。
一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详见附表5。
【第21条】二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二类区共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共129处,合计25768个泊位。
远期期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共146处,合计39468个泊位。
二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详见附表6。
【第22条】三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三类区近期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共101处,合计20803个泊位。
远8期期规划路外公共停车场共186处,合计47863个泊位。
三类区路外公共停车设施布局详见附表7。
【第23条】路外共停车指标总量核算远期泊位总供给规模为124万个,路外公共泊位规模为10.16万个,占比8.2%。
其中:任城区公共泊位4.65万个,兖州区公共泊位2.32万个,高新区公共泊位2.48万个,太白湖新区公共泊位1.45万个,经开区0.44万个。
路外公共停车场泊位分配详见附表8。
96路内公共停车场规划【第24条】路内停车泊位设置技术要求1.城市主、次干道及交通量较大的支路,不宜设置路内停车泊位;2.路内停车泊位主要设置在支路、交通负荷度较小的次干道以及有隔离带的非机动车道上;3.人行道、桥梁、隧道内不准停车外,在交叉口、车辆进出口、人行横道、消火栓、专用停车标志、让路标志、公交车站、信号灯等前后一定距离内不得设置路内临时停车泊位;4.城市高架道路、匝道下净空允许时,可设置规模适合的地面停车场;5.纵坡超过4%的道路禁止布置路内临时停车;6.对居民生活影响较大的道路上不宜设置路内停车泊位。
对社会开放的大型路外停车场服务半径范围内,设置的路内停车泊位必须与路外停车管理相协调,采取相应的路内停车管理措施;7.当道路车行道宽度小于附表9禁止停放的最小宽度时,不得在路内连续设置停车泊位;8.占用道路设置停车泊位的V/C比值。
其中,占用机动车道设置停车泊位的V/C比值见附表10,占用非机动车道设置停车泊位的V/C比值见附表11,占用机动车、非机动车混行道设置停车泊位的V/C比值见附表12。
【第25条】路内停车泊位规划结合现有路内停车的布置情况、道路运行状况以及近期新增路外公共停车场布局,重点取消现状不合理的路内停车场,并对道路条件10允许且配建较弱的区域,增设路内停车路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