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全册完整)第一单元1、《草原》《草原》是老舍先生写的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
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淳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
课前,我收集了许多优美的草原图片和音乐,为上好这一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首先出示准备好的图片和音乐,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在音乐的伴奏下,我范读了全篇文章,学生还没有接触课文,便被草原的美丽风光吸引住了,从而产生了学习的兴趣,很好地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
接着引导学生展开各种形式的读,自读、指名读、赛读等朗读形式,走进课文,理解课文。
学生们读得绘声绘色,入情入境。
充分地感受到草原的碧绿辽阔的特点。
然后我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体会人情美。
2、《丁香结》《丁香结》是一篇记叙文,作者宗璞。
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
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学生们读课文的环节是必备的,也是必须的。
这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语感,感悟学习的方法,有利于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但是我在要求学生读课文的时候,从来都是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读。
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才能够达到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要求。
我在处理一些教学环节的时候,有些地方处理的不细致。
课堂上的教学语言没有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努力弥补这些不足之处。
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属于山水田园诗,诗人寄情山水,在山水风光的描写中抒发自己愁苦的情怀。
“愁”是全诗的诗眼,全诗围绕“愁”字显示着作者高超的艺术构思;《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所作。
全诗四句话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堪称写实景的佳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首词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上饶时的一篇名作。
它以自然朴素的语言,给我们展现了一幅鲜明逼真的田野风光图。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通过对比读,让学生知道忧愁的古诗与描写景物的古诗的读在质的上面是截然不同的。
二是教师范读,即给这首诗定调,老师是带着怎样的一种心情去读这首古诗的,从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让学生知道,这首诗原来是这么去读的。
三是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得字正腔圆,饶有韵味。
四是精读,做到在读中去理解诗意。
五是情景交融读,想画面,在老师的导语创设情景下,引导学生读,反复品味,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古诗语句精炼,意境丰富,内涵深远。
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诵读。
品味的过程中创设情境,以情导读。
最后,再拓展古诗,进行语文积累。
4*、《花之歌》《花之歌》是黎巴嫩的纪伯伦,作者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笔轻柔、凝练、娟秀与清新。
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花之歌》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是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好教材。
所以我采用了多种形式的读书教学活动。
如“配乐读”“自由读”“想象读”“表演读”,让学生激发兴趣,深入理解、感受文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精心设计,以精炼而动情的语言去打动学生,引领他们一步步走向散文诗的殿堂。
注意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每一个孩子意识到“这里是我的地盘,我才是语文课堂上的真正主人。
”教学中除了读的能力的培养之外,我还注意了听、说、写的能力的培养。
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和谐融洽,师生、生生之间较好地进行了双边互动。
习作:变形记习作备课时以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发展学生在想象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
能够语言较通顺、内容较具体地进行习作。
通过想象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培养学生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在想象中表明自己的观点,流露真情实感。
备课前预设到六年级学生已经写过想象文的习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因此,本次习作时引导学生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充分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一些,有一点的拔高,作为本次习作的训练点。
分析题目“变形记”的意思,明白这是一篇想象的作文,要根据题目的要求来想象。
让学生发挥想象,把重点部分写详细。
在想象中表明自己的观点,流露真情实感。
为了让学生把重点写具体,教师指导要细,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指导,这样才能写出富有个性化的作文。
效果较好。
《语文园地一》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由三个板块构成: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交流平台”要求我们阅读时,联想类似的文章加以比较,动脑筋思考有什么异同,从中有所收获。
“词句段运用”读出示的句子,体会排比的修辞方法;读出示的句子,说一说分号的用法。
“日积月累”这里选编了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交流平台”教给学生阅读时联想相似的文章加以比较,动脑筋思考有什么异同,再找出有关句子进行品析,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新发现,常读常新。
“日积月累”打破了以往古诗教学的思路,跃过了先理解诗句中的生词,再将理解后的词语连起来串讲诗句,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感悟古诗所描绘的意境的教学过程。
第二单元5、《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精彩回放,走进长征。
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诗歌是很讲究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
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诗人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
课堂教学时,我始终抓住朗读为主线,让学生朗读,从读中去感悟红军战士那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狼牙山五壮士》《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读过本文的人都知道,文中对这五位英雄有两个称呼——“战士”和“壮士”,我首先让孩子们找一找,文章的哪一部分是称呼他们为“战士”的?从哪一部分开始又称呼他们为“壮士”了?为什么?循着这一问题,孩子们认真地读着课文,然后他们真的有了重大发现:文章的前半部分,在介绍他们完成连队下达的任务时用的时“战士”,而后来他们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并壮烈跳崖,是战士们为了连队主力和老百姓的安全、为了体现对日本人的仇恨,不惜牺牲了自己,充分显示了五位壮士的“壮志凌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去细细品味文本。
7、《开国大典》《开国大典》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描写了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
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声,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看一看: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让学生仔细观察,把学生带入到这感人的情境中。
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新中国,人们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8*、《灯光》《灯光》主要是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珍惜、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首先,抓题眼,初识英雄形象。
教学时,在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后,我紧紧抓住课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课文为什么以“灯光”为题?课文哪几处写到了灯光?以此引起学生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路。
围绕写到灯光的句子,根据学生的发现,老师做顺势引导,帮助学生逐层理解,渐渐深入,一边读,一边理解。
通过课文的进一步学习。
学生初步感受到郝副营长关心下一代和舍己为人的品质。
在这节课中我给学生创设了参与和表现的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发挥小组的合作性,以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表现自己。
口语交际:演讲演讲是生活中很重要的口语交际,因此要密切联系生活指导学生会写演讲稿,并学会一些演讲的技巧,做到学以致用。
另外,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要想方设法地从细节入手,给他们指明方向。
创设情境,是口语交际训练的一种形式。
在这情境里,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担负不同的角色。
其次,围绕“演讲”引导学生点评,让他们发现演讲的特点以及存在问题,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这样便能迅速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
习作:多彩的活动这次习作目的是让学生学会选材,即根据自己确定的题目选择合适的材料。
就本次自作来言,要同学们写的作文题目是“多彩的活动”,如何选材呢?当然我们可以从教材上提供的多种活动中选择一个,应该注意的是要选自己真正喜欢的,自己有深刻体会的活动。
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按照要求把作文写好,我做了多方面的铺垫:学生谈论自己的生活,交流自己的体会,先说后写,范文引路,温馨提示。
这样,学生动起笔来就容易多了。
本课教学的成功之处是多方铺垫,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
不足之处是对学生把事情写具体,让文章详略得当方面指导太少。
《语文园地二》《语文园地二》是第二单元知识总结。
本语文园地一共涉及到了四方面的内容:即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
第一部分“交流平台”旨在让学生学习场面描写。
描写场面时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意在让学生学会重点词的作用和一些词的另一种表达方法。
“书写提示”板块通过举办书写展览督促学生提高自己的书写水平。
最后“日积月累”版块用四首诗里的诗句表达出精忠爱国的高尚情怀。
通过教学,我取得了以下效果:在进行教学之前,我放开课堂,让学生们自己说说学过的课文中点面结合的场景,总结出点面结合表述方法有什么特点,然后让组长做代表与全班同学一起讨论交流。
同学们兴趣盎然,都很积极地参与到讨论中,最后进行了点面结合的场面描写的小练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