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智力资本研究作者:李浩来源:《商情》2010年第31期[摘要]智力资本作为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能够发挥作用的知识,包括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
智力资本发挥作用的支持平台和运营结果不应被笼统地归入智力资本。
企业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物质资本相比,具有五个明显不同的特性:依附性、价值的隐含性、收益递增性、多次使用性和损耗的特殊性。
[关键词]智力资本知识管理人力资本知识经济作为一种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对经济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许多新知识、新思维和新概念不断涌现出来,智力资本理论便是其中之一。
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作为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能够发挥作用的知识,其增值、管理及价值实现问题已经受到企业管理者和管理理论界的广泛重视,而近年来创造奇迹的跨国公司,其核心竞争力都来源于智力资本。
1 企业智力资本界定的文献综述最早智力资本是作为人力资本的同义词由西尼尔(Senior)于1836年提出,他认为智力资本是指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
加尔布雷斯(Calbrainth)1969年发展了智力资本这一概念,他认为智力资本不仅仅是纯知识形态的知识,而还包括相应的智力活动,即智力资本不仅仅是静态的无形资产,而且还是有效利用知识的过程,一个实现目标手段。
美国学者斯蒂沃特(Stewart)以敏锐的历史洞察力,推动了智力资本理论思潮。
1991年他在其经典性的论文《智力资本:如何成为美国最有价值的资产》中提出了智力资本概念,同年指出智力资本已经成为美国最重要的资产,进而在1994年又进一步论证智力资本是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
斯蒂沃特将长期以来被大家忽视的智力资本及其重要性揭示出来,他反复强调智力资本虽然常常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但却是企业、组织和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资产。
他认为智力资本是一个组织中每一个人所知道的每一件事的加总之和,它给予组织竞争的优势,在一定意义上,智力资本是能够被用来创造财富的智力材料——知识、知识产权、经验等。
在此基础上,斯蒂沃特进一步解释说:“智力资本是被组合起来的有用的知识”。
克莱恩和普如萨克(Klein and Prusak)给了智力资本一个比较抽象又可以把握的定义,他们认为,智力资本是这样一种智力资源,可以规范化、可以被掌握并施加影响以产生更高价值的资本。
智力资本是封装的有用的知识。
斯维比(Sveiby)提出智力资本是企业一种以相对无限的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是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而爱德文森和沙利文(Edvinson and Sullivin)指出,智力资本是企业真正的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之间的差距,而这恰恰是微软这种知识型企业在股票市场上持续被看好的真正原因。
我国学者对智力资本的界定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王勇,许庆瑞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组织现象,是各种知识元素在特定企业中被有效整合后所表现出的能够用于创造财富的企业能力。
各种知识元素是企业智力资本存在的前提,但它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智力资本,而是以一种潜在的智力资本形态存在。
因此,获取、构建和提升企业的智力资本,不仅是企业获取、创造知识的过程,更是围绕企业战略,使用企业知识元素的过程。
袁庆宏认为,智力资本是组织中一种潜在的应用知识与技能创造价值的能力。
表1简单归纳了目前国内外对智力资本界定的观点。
表1 国内外对智力资本的界定可见,前人对智力资本界定已经作了较多研究,这些观点可以被归纳为广义说、中观说和狭义说。
广义说(支持者包括Sveiby, Annie Brooking等)认为,智力资本就是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具体包括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以及基础结构资产。
中观说(支持者包括Stewart, Klein等)认为,智力资本作为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能够发挥作用的知识,包括人力资本(员工头脑中的知识)和结构资本(企业内部的工作方式、习惯、流程;企业的经验性知识、制度性知识;商业秘密与专有技术;企业的客户关系;企业文化;商誉等)。
也有的研究者将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中的客户知识、客户关系等剥离出归为客户资本,从而提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构成。
不论将智力资本两分还是三分,中观说的支持者认为知识产权不应被包含于智力资本内,这也是中观说与广义说的差别。
狭义说(支持者包括Senior等)认为,智力资本就是员工的知识和技能,智力资本等同于人力资本。
狭义说是一种早期观点,现代研究者基本不认同这种观点。
2 企业智力资本的内涵剖析通过对企业智力资本界定相关研究的分析,本文认为,智力资本的实质就是在企业的价值创造中能够发挥作用的知识。
本文基本认同中观说,认为企业智力资本应该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
但本文对结构资本的界定与前人有所不同。
斯蒂沃特等人认为,结构资本是使人力资本得到充分发挥的基础,是企业个人能够更好地工作所依赖的企业组织结构上的条件,是组织所具有满足市场需要的能力,其中包括硬件、软件、数据库、专利、商标和技术系统,也包括使个人能力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组织形式、组织机构、组织制度、企业文化,还包括多年积累的企业形象和商誉等。
可见,前人对结构资本的界定即包括企业的结构性知识,又包括有利于企业知识资源发挥作用的支持平台,这种界定太过宽泛。
既然“智力资本是被组合起来的有用的知识”,而企业知识的载体包括人、知识库、产品或工具、制度流程以及运营网络,那么像商誉等只能算是企业知识资源发挥作用的结果,而企业文化等则是知识资源发挥作用的支持平台,不能都笼统的归入智力资本,造成智力资本无所不包,范围过于宽泛,不利于将智力资本这一企业拥有的最重要的资源提炼出来,强化对企业智力资本的管理和运用,实现智力资本的价值。
而企业的客户(包括顾客和供应商、合作伙伴等)无疑可以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是企业拥有的重要资源。
本文认为客户关系不应是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智力资本应包括企业掌握的关于与企业有交易关系和合作关系的其他企业和个人的知识,这部分知识分别属于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
企业与客户的关系只能算是企业拥有的一种资源,而客户拥有的知识作为企业的外部知识,是企业智力资本的潜在来源。
更进一步说,智力资本的这个概念不是凭空而来的,智力资本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竞争优势根源的探索过程中提出来的。
知识观是被广泛接受的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观点,认为为企业提供独特性和持续竞争优势的是一个知识群,企业核心竞争力根源是组织中独特的累积性的知识,特别是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知识资源的学问。
一些学者更进一步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知识的协调和有机结合,是知识的高效率运用。
企业的知识资源进入企业的业务流程中,在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循环运营,转化为企业的智力资本。
理解智力资本中人力资本、结构资本的内涵和相互关系,是掌握和应用智力资本的关键。
从一个企业的角度看,群体的技能、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以及领导能力、企业管理技能等,都是通过其员工的知识和技能集中体现的。
人力资本就是指企业员工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企业员工的知识水平、经验和学习能力等。
但企业人力资本不等同于单个员工的知识技能,而是企业中每个人知识和能力的总和。
这些知识、技能、观念等是不依附于企业的个人能够带走的资源。
员工的工作能力、工作效率越高,企业人力资本的价值也就越高。
结构资本即企业组织结构中蕴含的知识资源,包括文件和知识库中的知识、产品和工具中嵌入的知识、制度和流程中的知识、企业运营网络中蕴含的知识。
有人形容结构资本是“晚上不回家的知识”,这是因为人力资本是可以流动的,人力资本流出企业会削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如何使人力资本固化为企业结构资本,是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的一个重要问题。
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可以相互转化(如图1),人力资本可以通过学习等方式,吸收结构资本,也可以通过知识创新和知识显性化,使人力资本转化为结构资本。
3企业智力资本的特性分析企业智力资本既有与其他资源相同的性质,又有其自己的特性。
通过智力资本的性质和特性分析,有助于进一步加深对智力资本内涵的认识。
3.1企业智力资本的一般性质企业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物质资本有一些共同的性质,如累积性、流动性、收益具有高风险性。
(1)累积性资本都是可以积累的,智力资本也不例外。
企业可以通过外部知识获取和内部知识创新等方式,实现企业智力资本的增值。
智力资本这种可以不断累积的性质,说明企业可以采取措施促进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智力资本的增加。
(2)流动性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智力资本不仅表现为静态的知识资源,更是在企业业务流程中、在价值创造过程中循环流动着。
智力资本也只有在循环流动中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静止的知识资源是不能为企业带来价值的。
智力资本的流动性说明,企业必须要采取措施,激活处于沉没状态的知识资源,使其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转化为智力资本。
(3)收益具有高风险性由于各种不确定性的存在,企业的经营总是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风险。
排除其他各种各样的风险,而仅仅从资产流失可能性的角度来看,各种资产都有流失的风险。
智力资本也不例外,企业利用智力资本获利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智力资本依赖于人的大脑而存在,智力资本的使用程度取决于企业智力资本的拥有者——技术人员的工作态度,而不是完全依赖于企业所有者或经营者,道德风险及逆向选择可能会使智力资本的回报率低于期望值。
人才的流动性也使得智力资本易于流失。
企业要获得智力资本需要一定的付出,而一旦出现人才的流失,将会使企业在智力资本上的回报率成为负值。
我国很多国有企业人才流失,是引起企业效益不好的一个重要原因。
3.2企业智力资本的特性企业智力资本与货币资本、物质资本相比,又具有明显不同的特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依附性智力资本的依附性指企业智力资本都是有载体的,都必须依附于一定的载体,如人脑,产品和工具、文档和知识库、制度和流程、运营网络等。
智力资本不能离开载体独立存在,可以说没有智力资本的载体,也就没有智力资本。
而且智力资本在不同载体中的依附程度也不同,有些载体(如人脑、产品、工具、知识库等)中的智力资本比较容易被表达和提取,比较容易在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运用。
而另一些载体(如制度和流程、运营网络等)中的智力资本不容易显性化、不同意表达和提取,因而也被运用于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中。
可见智力资本的依附性影响其被运用的程度。
(2)价值的隐含性智力资本具有价值的隐含性。
在传统资产负债表上所列出的资产项目,一般都有确切的账面价值及其比较准确的市场价值。
而智力资本的价值是多少,现在既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上表示出来,也没有准确的市场价值,因此其价值的大小很难确定。
一般来讲,企业整体价值是企业将来获利能力的折现,企业整体价值高于资产负债表账面有形资产价值的差额,就是企业的智力资本价值。
在上述企业价值的确定方法中,企业的获利能力是基于一定条件而估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