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阅读推荐材料·抓住景物特点】(编者:宝安中学初中部七年级语文备课组)目录一、故园春(柯灵)故乡的三月,是田园诗中最美的段落。
桃花笑靥迎人,在溪边山脚,屋前篱落,浓淡得宜,疏密有致,尽你自在流连,尽情欣赏,不必像上海的摩登才子,老远地跑到香烟缭绕的龙华寺畔,向卖花孩子手中购取,装点风雅。
冬眠的草木好梦初醒,抽芽,生叶,嫩绿新翠,妩媚得像初熟的少女,不似夏天的蓊蓊郁郁,少妇式的丰容盛髻。
油菜花给遍野铺满黄金,紫云英染得满地妍红,软风里吹送着青草和豌豆花的香气,燕子和黄莺忘忧的歌声……这大好的阳春景色,对大地的主人却只有一个意义:“一年之计在于春。
”春天对乡下人不代表诗情画意,却孕育着梦想和希望。
天寒地裂的严冬过去了。
忍饥挨冻总算又捱过一年。
自春祖秋,辛苦经营的粮食——那汗水淘洗出来的粒粒珍珠,让“收租老相公”开着大船下乡,升较斗量,满载而去。
咬紧牙齿,勒紧裤带,度过了缴租的难关,结帐还债的年关,好不容易春天姗姗地来了。
谢谢天!现在总算难得让人缓过一口气,脱下破棉袄,赤了膊到暖洋洋的太阳下做活去。
手把锄头,翻泥锄草,一锄一个美梦,巴望来个难得的好年景。
虽说惨淡的光景几乎年不如年,春暖总会给人带来一阵欢悦和松爽。
在三月里,日子也会照例显得好过些。
“春花”起了:春笋正好上市,豌豆蚕豆开始结荚,有钱人爱的就是尝新;收过油菜子,小麦开割也就不远。
春江水暖,鲜鱼鲜虾正在当令,只要你有功夫下水捕捞。
……干瘪的口袋活络些了,但一过春天,就得准备端阳节还债,准备租牛买肥料,在大毒日头底下去耘田种稻。
挖肉补疮,只好顾了眼前再说。
家里有孩子的,便整天被打发到垄头坡上,带一把小剪刀,一只蔑青小篮子,三五结伴,坐在绿茸茸的草场上,细心地从野草中间剪荠菜、马兰豆、黄花麦果,或者是到山上去摘松花,一边劳动,一边唱着顽皮的歌子消遣:荠菜马兰头,姊姊嫁在后门头;后门破掉我来修……女孩子就唱那有情有义的山歌:油菜开花黄似金,萝卜开花白如银,草紫开花满天星,芝麻开花九莲灯……故乡有句民谣:“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
”二月正是扫墓的季节,挑野菜的孩子,遇见城市人家来上坟的,算是春天的一件大乐事,大家高高兴兴,一哄而上,看那些打扮得齐齐整整的哥儿姐儿奶奶太太们,摆开祭祀三牲,在凤灯里点起红烛,一个个在坟前欠身下拜。
要遇见新郎新娘头年祭祖,阔人家还有乐队吹奏。
祭扫完毕。
上坟人家便照例把那些“上坟果”——发芽豆、烧饼、馒头、甘蔗、荸荠分给看热闹的孩子,算是结缘施福。
上坟还有放炮仗的,从天上掉到地下的炮仗头,也有孩子们宝贝似的拾了放在篮子里。
说说笑笑,重新去挑野菜。
等得满篮翠碧,便赶着新鲜拿到镇上叫卖,换得一把叮当作响的铜板,拿回家里去交给父母。
因为大自然的慷慨,这时候田事虽忙,不算太紧,日子也过得比较舒心——在我们乡间,种田人的耐苦胜过老牛,无论你苦到什么地步,只要有口苦饭,便已经心满意足了。
“收租老相公”的生活跟他们差得有多远,他们永远想不到,也不敢想——他们认定一切都命中注定,只好逆来顺受,把指望托付祖宗和神灵。
在三月里,乡间敬神的社戏特别多,演戏以外还有迎神赛会。
演戏那天,村子里便忙忙碌碌,热火朝天。
迎起会来,当然更热闹非凡。
我们家乡,三月里的张神会最出名,初五初六,接连两天的日会夜会,演戏,走浮桥,放焰火,那狂欢的景象,至今梦里依稀。
可是这种会至少有七八年烟消火灭,现在连社戏也听说演得很少。
农民的生计一年不如一年,他们虽然还信神佞佛,但也无力顾及这些了。
今年各处都在举行“新生活运动”提灯会,起先我想,故乡的张神会也许会借此出迎一次罢?可是没有。
只是大地春回,一年一度,依然多情地到茅檐草庐访问。
春天是使人多幻想,多做梦的。
那些忠厚的农民,一年一年地挣扎下来,这时候又像遍野的姹紫嫣红,编织他们可怜的美梦了。
在三月里,他们是兴奋的,乐观的;一过了三月,他们便要在现实的灾难当中,和生活作艰辛的搏斗了。
开篇总起,故乡三月是最美。
继而工笔描绘春日景物:桃花慷慨有情,草木生机勃发,油菜花、紫云英色彩妍丽,软风、花香、鸟鸣令人沉醉——作者运用整饬句式、对比手法和比喻拟人修辞,着力书写一派阳春气象。
忽然一语突转:春天对乡下人只有一个意义,孕育梦想和希望。
作者叙写了若干场景:暖阳下农人做活,三月物产丰富日子好过,孩子在垄头坡劳动唱歌,扫墓季节也有趣味,迎神赛会热闹非凡等。
叙述之外兼及议论,处处点明农人们惜取春光、勉力营生、容易满足的精神特质。
结尾点明主旨,春天多情,使人多幻想,多做梦,农民们乐观于春日的希望,也迎接着现实的艰辛。
读罢掩卷,方知故园春美,不仅美在景、美在人,更美在情与景的交融,物与人的合一。
作者对故园春日的欣赏喜爱,对故土乡人的同情钦敬,由此流诸笔端,令人动容。
二、春风(老舍)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
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
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避暑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
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
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海边。
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的草色在黄绿之间,松是绿的,别的树叶差不多都是红与黄的。
就是那没树木的山上,也增多了颜色--日影、草色、石层,三者能配合出种种的条纹,种种的影色。
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的躺着,躺到永远。
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可是被清凉的蓝空给开拓出老远,平日看不见的小岛清楚的点在帆外。
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一种无目的的思虑,要思虑而心中反倒空虚了些。
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引起我甜美的悲哀。
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的传送花香,同情的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
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
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的刮。
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
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的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
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
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
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
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
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懒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
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
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
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
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
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
它自由的刮,我死受着苦。
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
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
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首段对比济南和青岛两地的气候,由此引出两地的春秋特点:春天多风,秋天长而晴美。
第二段写济南秋天的美,主要通过山来表现,重点抓住颜色来进行具体描写:黄绿的草,绿松,红黄的树叶;还有日影、草色、石层,光影驳离,色彩斑斓,带来了视觉和情感上的安适自然。
写青岛秋天的美,主要是通过海来表现,海波的绿,天空的蓝,两者互相映衬,引人遐思,使作者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
既而写两地的风。
写风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风使门响窗户动,使人坐卧不安,突出两地春天与苏杭迥异的特点——风大。
接着使用比喻和拟人修辞,写春风自由地刮,使其像怒海上的船,痛苦却又无可奈何之感跃于纸上。
写风似乎不着一语,但风大的特点却带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老舍写景,几乎没有华丽辞藻,可以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但恰恰是朴素的字词,极大地还原了景物本身,却拉近了我们与景物的距离,使我们更好地跟随老舍走入他的春夏秋冬。
三、夏感(梁衡)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
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
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
大概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而夏呢,总是浸在苦涩的汗水里。
有闲情逸致的人,自然不喜欢这种紧张的旋律。
我却要大声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
本文以娴熟巧妙的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细致生动,富有韵致。
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具有视觉效果,突出了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这些特点本来是抽象的,“沸腾的一锅水”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再如“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描写了农作物具有人一样形象的动作,很有趣味,特别是人的跑步冲刺的形容,让读者强烈感受到农作物旺盛的活力。
“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