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理综科目答题技巧与策略

高考理综科目答题技巧与策略

高考理综科目答题技巧与策略高考理综科目答题技巧与策略合理分配考试时间有关专家曾经提出“制定得分计划”。

也有的专家认为“高考与其说是考能力,不如说是考时间。

”对于某些同学,要敢于舍弃一部分题目。

要“动笔就有分,有效答题。

”因此合理分配时间,提高答题效率,确是理综考试成败的关键。

●拿到试卷后,切勿急于答题,用5—10分钟时间(一般用发卷到正式答题铃响之前的时间)“通览”一遍所有试题,首先要看清试题说明的要求,例如开头说明的一些常量取值,元素的原子质量等。

同时要看清共有多少道题,多少大题,多少小题,反面有无试题,一方面可以防止由于紧张而漏做试题,另一方面找出你比较“熟悉”的或“有印象”的试题,进而确定各科试题中,哪些题先答、哪些题后答的答题顺序,并计划具体的答题时间。

要注意是否有缺页现象,如有应立即报告监考老师。

●根据学科分值分配和难易程度分配时间,生物学科约需要25分钟,化学约需要50分钟,物理约需要60分钟,余下的 15分钟作为机动时间,用于重点检查或返攻难题。

从试卷类型上分,第一卷用时参考时间约50分钟,第二卷用时约85分钟,留15分钟当机动时间。

●合理安排时间,最主要的问题是速度,原则是“稳中求快,准确第一”。

正确解决“速度”和“准确率”的矛盾是寻求时间分配最佳方案的关键。

做题速度不能太快,过快不能保证准确率,也不过慢,以至能做的题完不成。

所以解题时要准确到位,提高一次性答题的准确率,不要寄希望于复查上。

应当根据你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各题时间的分配。

重视I卷选择题,确保选择题的得分,给选择题以充足的时间是必须的,即使选择题很容易,也不要低于40分钟,如果你成绩差甚至可以用60分钟。

II卷时间分布约为每分钟得2分为原则,做题要先易后难,很难的题不要久攻。

到了后面计算题中也要大致按照这样的策略,每一分钟大概完成两分,对大题原则上要8至9分钟,不能超过10分钟。

一般来说,遇到一个题目,思考了3—5 分钟仍然理不清解题思路,应视为难题可暂时放弃,即使这个题目分值再高,也要忍痛割爱,把精力放到解容易题和中档题上,等有时间再回头来攻克难题。

对大多数同学,理综考试几乎没有检查时间。

高考中合理安排时间决定成败。

审题中用好“三步法”审题是解题的关键,审题失误,全盘皆输。

一般来说,对于较简单或一般难度的试题应阅读两遍;对于题干较长、信息量较大的综合试题,审题应分三步:一,先粗读,大脑对题中所述内容有一个大体轮廓;二细读,弄清题中的已知、未知、设问等,大脑建立一幅较为清晰的物理情景;三选读,排除题目中的干扰条件,挖掘出隐含条件,找出各量之间的内在联系。

遇到似曾相识的“熟题”先不要急于下笔,这类题往往有陷阱,比如题设条件发生变化等,再看一遍,确认后再下笔。

阅读时最好用钢笔点着逐字读,这样不会遗漏有用信息。

注重做题顺序理综三科知识体系、思维方法、答题思路都不同。

按科目答题,可以让自己的思路有连续性,提高准确性。

三科中,可根据自己平时哪个学科学得更扎实、实力更强或试题中哪个学科的题目更容易来下手,本着“先易后难”原则确定学科的答题顺序。

先做自己强势学科,再做弱势学科,尽量减少答题中间的学科转换次数。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学生情况不同,选择哪种做题顺序要因人而异,因此在平时训练中要稳定一种方法。

Ⅰ卷做答时速度不宜过快客观选择题都是单选题(除物理外),难度不大分值又高,所以如果选择题能够得到高分,即使后面有一些失误,成绩也不会太低。

对于没有把握的题,随时标记。

审题要细。

一般来说,简单题要阅读两遍;仔细审题时,要通过观察、对比、分析、推理、综合,弄清试题的考查意图。

对于选项是对还是错,要有根据,此类题采用的方法也较多,技巧性很强。

如:守恒法、始终态法、关系式法、作图法等等。

充分利用单选的特点,对生物、化学题采用排除法和推理法。

物理题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确定一个答案后,就不要再猜其他答案,否则一个正确,一个错误,结果还是零分。

选择题做完后,对部分试题要进行复查。

由于开考时心理因素的影响,前三题往往错误率较高,必须复查;其他加标记的题更要复查。

选择题从试题题干上分析有两类:一是完整叙述题,只要读完题干,即可分析出答案,解答这类题可以快一点;二是不完整叙述题,解答这类题要把题干和选项仔细分析比较,利用排除法和推理法得到正确选项。

考生在检查答案时,如果没有更充分的理由,不要轻易改动第一次的答案。

Ⅱ卷做答时要做到规范考生解题不规范是参与高考理综评卷老师时常议论的话题。

这种失分不是“不会做”,而是“做不好”:文字表达不严谨,化学、生物专业术语不规范,解题步骤不完整,逻辑推理不严密,计算结果不准确,书写太草,涂抹太多,卷面太脏等。

如化学方面的化学键连接的位置不准确,如:次氯酸的结构式为:“H—O—Cl”写成“H—Cl—O”;专用名词出现错别字,如“苯”写成“笨”,“坩埚”写成“钳锅”;方程式不配平、或者配平但没有化成最简比、或没有注明反应条件等;语言描述不准确等等问题。

一些固定格式的语言表达也要掌握:某个装置的作用,一般站在两个方面回答:有利于……(这样装配的优点),以防止……(不这样装配的不足)。

实验中得到某沉淀要测其质量,必须按过滤、洗涤、干燥、称量的顺序进行等等……高考理综答题技巧:浏览全卷找答题最佳顺序今天,距6月7日高考(论坛)还剩下60天时间。

这段时间,如何合理确定复习目标?如何科学制订复习计划?如何调整心态应对高考?记者近日采访了铜陵市第一中学朱卿老师,就考生60天复习计划制订、文理综科目高考如何应试、怎样找到适合考生自己的最佳答题顺序,以及考生和家长如何在考前调整好心态和状态等,作了精彩而独到的讲解。

◆复习计划明确重难点提高解题能力朱卿老师介绍,现在就剩下9周的时间,短期目标可以按周来定。

前面四周还是属于第二轮复习阶段,这一阶段一般来说老师是安排了一些模块针对性强的专题复习和一些综合训练,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一些有欠缺的专题巩固熟练掌握。

第二阶段复习,就是针对自己觉得能做出,但又不能100%掌握好的重点、难点下工夫了。

目标方面,还要注意把自己最有上升空间的学科要侧重一下,这样可以使复习的效果达到最大价值。

朱卿老师认为,第二轮复习一般要明确重点、难点。

对每一个知识结构及其知识点中的重点,深刻理解,突破难点,把握知识结构内部之间的联系。

同时进行解题训练,提升实战能力。

谈到“重点”,朱老师提醒考生注意使用次数频繁、应用价值高、又属于基础知识的那部分内容,那些往往是在考试中每考必现的部分,是大纲中要求熟练掌握的部分,也是知识网络横向与纵向的“交叉点”。

而“难点”一个是知识自身的,是一般性的、大家共有的;另一个是相对于考生个人的,是个体性的、因人而异的。

另外,本阶段考生还应注意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解题时,先从显在知识点切入,挖掘出隐含知识点,构成已知条件,并由此为“向导”从大脑中搜索出未知条件知识点,从而得出正确答案。

不少学生都有这样的感觉,几天不做数学题后再考试,审题迟疑缓慢,入手不顺,运算不畅且易出错。

所以,每天必须坚持做适量的练习,特别是重点和热点题型,防止思维退化和惰化,保持思维的灵活和流畅。

做题时,特别是做综合卷时要限时完成,否则容易形成拖拉作风,临场时缺少思维激情,造成时间失控,发挥不出应有水平。

第三阶段五月份到高考前的理综训练,是所谓的走进高考、体会高考,增强高考适应性阶段。

主要是通过做综合套题进行规范化答题和熟练综合卷的训练,在这些考前训练中,特别应注意让学生争取在I卷上少丢分,在II卷上多得分。

要走出“越基础的东西越易出差错”的怪圈,对“事故易发地带”有意识地加以强化训练。

◆理综应试找到自己答题的最佳顺序朱老师说,理科考生都有一个共识,“得理综者得天下”。

因此,要让每一张理科综合试卷更大程度地发挥它的作用,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做理综前把准备工作做好,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家自己测试,准备好用品和稿纸等。

自己心中先营造考试气氛。

考试过程中,注意记录大体的解题所用的时间段。

这里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找到做理科综合试题的最佳顺序,因为每位学生的知识结构不一样,对每个学科和模块的知识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平时练习时注意时间的记录,可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控制考试的时间和节奏,能让在遇到难题时能提醒自己及时地跳过去,先把能拿的分全拿到。

测试结束后,注意自己出错的地方。

这是提高的关键所在,如何处理自己在规定时间里出错的地方。

在第三轮时做错题大体可以分个简单的类别:一是知识结构有问题;二是审题问题,审题粗心,把题目看错了;第三个就是速度问题,源自于习惯和表达能力,做题犹豫怕错,导致速度慢等。

在考试前的最后一个星期中,朱老师提醒考生,可以将学习的比重降下来,每天适当地看看相关的书籍,做一些简单的概念性问题即可,可以整体看看这几年的高考真题,并可根据自己的喜好抽出一定的时间散散步、和家人聊聊等类似事情。

◆应试前提醒答题前浏览全卷先易后难在考场上,应该先易后难,浏览全卷,看有多少题目。

然后一题一题做,会做的先做,不会做的跳过去,最后攻难题。

难题先攻高分题,剩下的能理解多少要写多少。

哪怕踩上一个两个知识点,也会增加一分两分。

首先,浏览全卷。

只要保证拿到基本知识点,即使是不碰偏题、难题,就近几年的情况而言,考上本科将不成问题。

考卷发下,考生信息填好后,答题前就可以浏览全卷。

可能比你默算试题要好。

其次,先熟易后生难。

先做简单题,后做复杂题,可以先用Ⅰ卷,后用Ⅱ卷,一般应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若遇到偏题、怪题,可以暂时跳过,将会的、容易的先做完,把自己该拿的分数先拿到,不留遗憾,不会在考场上出现意外情况。

然后,再回过头来攻克“偏”、“难”,保证时间与分数的正比关系。

再次,先高(分)后低(分)。

在考试的后半段时间,在做Ⅱ卷时,尤其是做偏怪题时,就不必拘泥于从前到后的顺序,哪题分高,先做哪题,以保证在同样的时间内获得更高的收益。

要懂得“分段得分”的策略。

高考中数理化的Ⅱ卷题中往往在最后会有一些大题目,中间有若干互相关联由浅入深的小题目。

有些综合题虽然只有一个答案,但解题有一个过程,要涉及几个知识点。

每个知识点多多少少占一点分,考生书面答案踩上要考查的点,就给点分,踩得多就多给分。

因此,部分理解的题目也要做,能得多少分得多少分。

朱老师还提醒考生,每做一道题,要养成一次性成功的习惯,考场上的过程是一个时间段,不可能给大量的时间反复解后检查。

因此,要习惯于一次性成功,追求成功率。

◆身体准备考前15天要调整“生物钟”高三阶段有许多同学已经习惯在晚上学习,进行大量的练习,一到夜间来了精神,思维状态处于最佳状态,学习的效率最高。

但是到白天特别是上午总是有点昏昏沉沉,这就是典型的晚上学习亢奋的学生。

因此,在高考的前15天左右,考生的主要任务就是调整自己的“生物钟”,使自己学习的兴奋点和高考的时间合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