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丹东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090502班
20091489
鄂萍摘要: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是丹东市四大支柱产业之首,占主导地位;近些年来,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保持着良好的稳定性和持续性。
同时,随着国际汽车零配件产业迅速向中国转移,市场对于汽车零配件的需求骤增,本文通过研究丹东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寻找出该产业在丹东发展的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关于辽宁省丹东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如何解决现状问题的个人建议。
关键字:市场集中度产业集群曙光集团
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位居丹东市四大支柱产业之首,代表企业有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辽宁五一八内燃机配件有限公司。
随着国际汽车零配件产业迅速向中国转移,市场对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的需求增多,如何发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在丹东市经济中卓越作用成为亟须解决的问题,所以研究丹东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现状,寻找出该产业在丹东发展的所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有关于辽宁省丹东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战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辽宁省丹东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
(一)产业分布情况分析
辽宁省丹东市汽车零部件产业起源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成为丹东市生产规模最大、最具发展优势的产业。
根据2011年9月统计数据辽宁省丹东市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企业数量(见表1、图一)总数为147个,其中凤城市63个,占全丹东市总数的42.9%、振兴区49个,占全丹东市总数的33.3%、东港市20个,占全丹东市总数的13.6%、宽甸满族自治县1个,占全丹东市总数的0.6%、振安区2个,占全丹东市总数的1.4%、元宝区12个,占全丹东市总数的8.1%。
图一:
主要集中在凤城市、振兴区和东港市境内,凤城市所占比重较为突出。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企业地理位置分布的呈现不参差不齐的态势。
(二)产业市场结构衡量分析
1、绝对集中度分析
辽宁省丹东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2005年底,四家发展较好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达15亿元,而2005年国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总销售额为100亿元,绝对集中度为15%;2007年底,四家发展较好的汽车零部件实现销售收入45.1亿元,2007年国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总销售额为277.8亿元,绝对集中度为19.8%;到2009年底四家发展较好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销售收入63.8亿元,2009年国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总销售额为314.3亿元,绝对集中度为20.3%(见图二)。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辽宁省丹东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市场绝对集中度由2005年的15%发展到2009年的20.3%,存在着上升的趋势,处于“非集中”向“低位集中度”的过渡阶段;说明辽宁省丹
东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趋向于竞争性的市场结构,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数量少,并且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产业进入壁垒分析
1、结构性进入壁垒分析
辽宁省丹东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中的龙头企业辽宁曙光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国内有11个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在美国、韩国有2个公司,在丹东、沈阳、上海和美国分别设立4个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客车制造的13条高水平的专业生产线,形成了高中档及经济型齐全、大中轻型兼备的产品结构。
所以对于小型企业来说,产品质量技术壁垒较高;产品质量技术壁垒较高;产品技术、研发能力及模具开发能力壁垒较高。
并且受到较为稳固的整车零部件采购体系阻止。
只有少数对劳动力需求较高,并且低技术需求的汽车零部件产业有进入空间。
2、政策性进入壁垒分析
丹东享有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对外开放国家级和省级优惠政策,对于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的出口采取退税的政策所以政策性进入壁垒对企业进入有辅助作用。
二、辽宁省丹东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企业存在问题
1、企业生产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品所要求生产人员具有的技术水平较低
从丹东市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内部来看,绝大多数企业缺少高端产品设计、开发人才;由于国家教育改革,实行扩招政策,绝大多数县市级无法招来企业所需不要的员工,企业内部员工年龄偏大,不具有高技术素质。
2、企业生产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品种单一、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产品关联度不高,难以进行整体整合
丹东市的汽车零部件产品生产产品品种单一,汽车生产企业能与本市规模以上零部件生产企业形成产业链接的数量非常少,其余企业之间基本上没有产品关联。
产业不能形成整体优势,产业集群效应没有充分体现出来。
3、除龙头企业之外,企业生产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品总体的创新投入小,品牌识别度低
除龙头企业外,大部分不具备研发能力。
绝大部分企业依赖于引
进国内外成熟产品和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制约了新产品开发,企业产品不具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产品创新突破不大。
致使打响品牌的产品严重稀缺,品牌识别度低。
4、企业生产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品总体规模小,发展战略匮乏
丹东市较多的零部件生产企业由乡镇企业蜕变而来,受知识、阅历和小农思想的制约,企业对未来没有规划,发展战略匮乏产业发展定位不明确,致使企业总体发展规模小且分布较不集中,造成投资重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二)汽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存在问题
1、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数量所占比重小,行业中企业的总体实力偏弱
从丹东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现状分析,具有较强竞争力、有一定经济规模、效益较好的优势产品不多。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虽然获得较快的增长,但和国内主要汽车及零部件生产地区及国内其他市相比发展仍显缓慢,总量规模小,汽车及零部件产品在国内市场占有率不高,企业总体实力偏弱,综合竞争力不强。
2、总体产品相似度高,行业竞争激烈
由于行业中企业的规模较小,丹东市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总体产品的相似度较高,并且形成的产业链条数量较少,造成大量的小规模企业的生产数量小,且整个行业的激烈竞争形势。
3、虽然政策优惠,但整个行业中产品无通用指标
一部整车的设计都需要成千上万种零部件,并且不同的车型又往往需要不同的零部件。
然而,行业中大部分的零件并不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已没有性能差别的体现、缺乏标准化,难以实现全行业通用以及同一领域内通用,无法获取较好的规模经济效应。
三、对辽宁省丹东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个人建议
(一)加大合资与合作企业的数量
丹东市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环渤海经济圈、环黄海经济圈三个经济圈的交汇点,是东北东部城市最近的出海口和“南大门”。
而且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享受鼓励类外商能够投资项目优惠政策,凭借以上有利条件大力吸引国外实力雄厚的汽车零部件企业来丹东市进行投资。
可以优化丹东市的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结构;改善产业分布情况;加大汽车与零部件产品关联程度,提高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整体
整合水平。
(二)实行“强强联合”的发展战略
由于企业成本增加和来自外部新的竞争引发的利润冲击,汽车零部件企业需要直面兼并与收购的形势,主动出击,为龙头企业寻求与国内其他有实力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的联合重组,努力实现“强强联合”,的发展战略。
(三)鼓励松散户型企业建立联盟
鼓励同一境域内相关企业建立松散户型的企业联盟,松散户型企业联盟,企业与企业之间独立又相互依存。
在联盟统一的品牌、采购、销售、培训等运转模式下,发展规模效应,提高竞争优势。
联盟中的核心企业和中小企业有效整合资源,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降低投入成本,实现互利、共生、多赢的格局。
(四)建立丹东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1、制定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引导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丹东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丹东市工业企业的优势产业,也是丹东市的支柱产业;制定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加强对发展汽车产业的领导、研究、协调,解决汽车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组织贯彻实施国家产业政策,协调部门和企业间的关系,指导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2、重点支持龙头企业,设立汽车产业发展扶持基金
积极培育汽车及零部件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围绕龙头企业开发零部件产品,增强丹东市的配套能力;积极推进汽车资源整合,壮大丹东市汽车相关企业规模;积极引导企业按照模块化供货、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水平,提高规模效益。
设立汽车产业发展支持资金,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促进丹东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
3、引导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一个规模产业,企业发展必须坚持“先做专业化、再规模化,最终实现全球化”的发展思路。
由于丹东市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整体规模偏小,实力偏弱,存在发展资金紧缺的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利用好有限的资源,引导企业集中精力发展优势产品,走专业化的发展道路,把自己的优势产业做专、做精。
4、建立高科技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
以临港产业园为载体,加强汽车产业集群的建设,用产业园的发展引领汽车市场建设。
建立丹东汽车产业园区,从研发、试制、生产到物流、销售,再到信息化传递的一条龙产业体系,以园区聚集为突
破点,带动丹东市汽车产业生产的布局和生产规模的调整。
设立汽车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制定扶植和招商政策,对园区内符合条件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