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茶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茶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茶文化与宗教之间的关系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

为了满足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

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

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

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

特别是“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

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

”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

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最早将茶引入宗教的是道教。

道教是中国汉民族固有的宗教。

自东汉顺帝汉安元年道教定型化之后,在名山胜境宫观林立,几乎都栽种茶树,宫观道士流行以茶待客,以茶作为祈祷、祭献、斋戒,以及“驱鬼捉妖”的祭品。

同时,茶对人体的功能也在道教门徒的宣扬下被人重视。

道教对茶的传播起了一定的作用。

早在唐代时,道士喜饮茶者已比比皆是。

由于茶能"轻身延年",故茶成了想得道成仙的道家修炼的重要辅助手段,而将茶作为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

道教在"打醮"、即祭祀时祈祷作法等场合的献茶也成为"做道场"的程式之一。

道士们品茶,也种茶。

凡在道教宫观林立之地,也往往是茶叶盛产之地。

道士们都于山谷岭坡处栽种茶树,采制茶叶,以饮茶为乐,提倡以茶待客,以茶为祈祷、祭献、斋戒、甚而"驱鬼妖"的供品之一。

道教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从历史和发生学角度固然要追溯到道教,但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

这一核心即以礼教为基础的"中和"思想。

儒家讲究"以茶可行道",是"以茶利礼仁"之道。

所以这种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儒家茶人从"洁性不可污"的茶性中吸取了灵感,应用到人格思想中,这是其高明之处。

因为他们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

足见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基本点在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

所以"中和"境界始终贯穿其中。

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根源仍具一种宗教性的道德功能。

如果说道教体现在源头,儒家体现在核心,则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化的兴盛与发展上。

伊斯兰教在中国北方及西北边疆的回、维吾尔、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柯尔克孜、撤拉、东乡、保安等民族地区传播最广。

这些地区大部处在高原地带,气候寒冷,以畜牧业为主,并以乳肉类为日常主要食品,蔬菜奇缺,在长期生活实践中,逐步认识饮茶不仅能生津止渴,且有解油腻助消化等功能,加以伊斯兰教戒律是不能饮酒,于是以酥油茶、奶子茶等敬客,蔚然成风。

不少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如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埃及、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等都是如此。

欧洲最初的饮茶传播者是16世纪到中国及日本的天主教布道者。

1556年第一个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葡萄牙神父克鲁士,约在1560年返国后介绍:“中国上等人家习以献茶敬客,味略苦,呈红色,可以治病,为一种药草煎成之液汁。

”意大利传教士勃脱洛、利玛窦,葡萄牙神父潘多雅以及法国传教士特、莱康神父等也相继介绍:“中国人用一种药草榨汁,用以代酒,可以保健康,防疾病,并可免饮酒之害”,“主客见面,互通寒暄,即敬献一种沸水泡之草汁,名之曰茶,颇为名贵,必须喝二三口”。

他们在学得中国的饮茶知识和习俗后,向欧洲广为传播。

机械唯物论认为,水火不相容。

但被儒家推为五经之首的《周易》认为,水火完全背离是“未济”卦,什么事情都办不成;水火交融才是成功的条件,叫“既济”卦。

茶圣陆羽根据这个理论创制的八卦煮茶风炉就运用了《易经》中三个卦象:坎、离、巽来说明煮茶中包含的自然和谐的原理。

因为,“坎”()在八卦中为水,巽()代表风,离()在八卦中代表火。

在风炉三足间设三空,于炉内设三格,一格书“翟”(火鸟),绘“离”的卦形;一格书“坎”,绘坎卦图样;另一格书“彪”(风兽)给巽卦。

总的意思表示风能兴火,火能煮水,并在炉足上写“坎上巽下离于中,体均五行去百疾”。

中国茶道在这里把儒家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至。

此外,儒学认为天地人文都在情感理性群体和谐相处之中。

“体用不二”,“体不高于用”,“道即在伦常日用、工商稼耕之中”,在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运动之中,人有艰辛、也有快乐,一切顺其自然,诚心诚意对待生活,不必超越时空去追求灵魂不朽,“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这就是说,合于天性,合于自然,穷神达化,你便可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快乐,达到人生极至。

我国茶文化中清新、自然、达观、热情、包容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鲜明、充分,客观而实际的表达。

历代茶诗中,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这一千古绝唱有几句最能代表儒家思想对茶的诠释。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真正说来,中国茶文化的千姿百态与其盛大气象,是儒释道三家互相渗透综合作用的结果。

中国茶文化最大限度地包容了儒释道的思想精华,融汇了三家的基本原则,从而体现出"大道"的中国精神。

宗教境界、道德境界、艺术境界、人生境界是儒释道共同形成的中华茶文化极为独特的景观。

道教是以清静无为、自然而然的态度追求着神仙世界,并以茶能使人轻身换骨,羽化成仙,从而各地道观大都自产自用着自己的"道茶",实现着自在自为的自然思想,这种对茶文化原始性和开创性的茶道思想,实在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儒家茶文化代表着一种中庸、和谐、积极人世的儒教精神,其间蕴含的宽容平和与绝不强加于人的心态,恰恰是人类的个体之间、社群之间、文化之间、宗教之间、种族之间、姓别之间、地域之间、语言之间、乃至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处之道,相互尊重,共存共生,这恰恰又正是最具有现代意识的宇宙伦理、社群伦理和人道原则。

能以清茶一杯,体现这些原则,加强这些原则,这岂不是一幅儒学的天地中和境界吗?刘贞亮提出的"以茶可行道",实质上就是指中庸之道。

因为"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志",终究是为"以茶行道"而开路的。

在这里,儒家的逻辑理路是一贯的。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亦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家和谐或中和哲学的深切把握。

无论是宋徽宗的"致清导和",还是陆羽的谐调五行的"中"道之和,还是斐汶的"其功致和",还是刘贞亮的"以茶可行道"之和,都无疑是以儒家的"中和"与和谐精神作为中国的"茶道"精神。

懂得了这点,就有了打开中国茶道秘密的钥匙。

"敬"是儒家茶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客来敬茶,就是儒家思想主诚、主敬的一种体现。

刘贞亮"十德"中所讲的"以茶表敬意","以茶利礼仁",都有一个敬字的内涵。

在古代婚俗中,以茶作聘礼又自有其特殊的儒教文化意义。

茶为聘礼,取其从一不二,决不改易的纯洁之义。

因此,民间订婚有时被称之为下茶礼,即取茶性情不移而多子之意。

茶被人们仰之为崇高的道德象征,人们对茶就不仅仅是偏爱,而更多的是恭敬,并引而为楷模。

此时的茶礼,其内涵早已超出茶本身的范围而简直成为嫁娶中诸多礼节的代名词。

用茶叶祭神祀祖,在古代中国亦成为一种民俗。

有文字记载的,可追溯到两晋南北朝时期,梁朝萧子显在《南齐书》中谈到:南朝时,齐世祖武皇帝在他的遗诏中有"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矣"的记载。

至于用茶作为丧者的随葬物,本世纪七十年代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古墓中得到了印证。

在中国人的祖先崇拜中,儒教讲究的是"慎终追远"。

朱熹的解释是"慎终者,丧尽其礼;追远者,祭尽其礼。

"我们说儒家茶文化有"化民成俗之效"是丝毫不过分的。

因为儒家正是以自己的"茶德",作为茶文化的内在核心,从而形成了民俗中的一套价值系统和行为模式,它对人们的思维乃至行为方式都起到指导和制约的作用。

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上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

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

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

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

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

老庄的信徒们又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

玉川子要"乘此清风欲飞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是毫不奇怪的。

陶弘景《杂录》与西汉壶居士《食忌》的记载,都与此有关。

《茶经o七之事》引述《神异记》的故事,更表明陆羽本人对道士与茶茗的关系是深信不疑的。

所以,从历史事实与观念发生的角度看,都显示了道教与茶文化的关系是最为久远的。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

道教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从历史和发生学角度固然要追溯到道教,但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