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青年作者、媒体人写2019高考作文

青年作者、媒体人写2019高考作文

青年作者、媒体人写2019高考作文编者按刚刚过去的2019年高考依然话题持续,很多地方语文考卷的作文题目都与阅读相关。

如北京卷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天津卷以“我的青春阅读”为题……能够说,全民阅读备受注重,让高中生的阅读成为高考作文聚焦的热点话题之一。

本版以“神奇的书签”和“我的青春阅读”为题,邀请青年作者、媒体人同题作文,谈谈他们自身对于阅读的体验和思考。

北京卷:神奇的书签(与“‘老腔’何以令人震撼”二选一)书签,与书相伴,形式多样。

设想你有这样一枚神奇的书签:它能与你交流,还能助你实现读书的愿望……你与它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请展开想象,以“神奇的书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表现爱读书、读好书的主题;有细节,有描写。

天津卷:我的青春阅读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在阅读方式多元化的今天,你能够通过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在宽广无垠的网络空间中汲取知识;你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悦读”有形有色、有声有像的中外名著;你也能够继续手捧传统的纸质书本,享受在墨海书香中与古圣今贤对话的乐趣……当代青年渴求新知,眼界开阔,个性鲜明,在阅读方式的选择上不拘一格。

请围绕自己的阅读方式,结合个人的体验和思考,谈谈“我的青春阅读”。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很多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阅读如一场旅行□安乔在阅读多元化的今天,电子阅读很大水准上让我们的阅读方式更加便捷,手机、ipad、电子阅读器越来越多地取代了传统纸书,成为我们随身携带的“图书馆”。

这是科技带来的进步,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一起改变了我们的阅读方式。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就正如,有的人喜欢读文史类,他在思考问题时就会引经据典;有的人喜欢看科学知识,他就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中的美好;还有的人喜欢研究高科技,他就会对技术痴迷成为一个技术控……你读什么样的书,就会促使你成长为一个什么样的你。

随着阅读方式的多元化,我们的阅读对象也早已不局限于图书,即便我们手持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我们看的也不但仅是书籍。

微博、微信、知乎、豆瓣等成为当下年轻人网络社交的方式,由此延伸出的微博、微信阅读等也成为我们时下最重要的阅读方式。

例如,在微博上看到好玩有趣的作者和企业号,我们能够注重它们,从此就能够即时看到它们发布的文章;多种多样的微信公众号也是,它们定位明确,有读书类如十点读书,有科学类如果壳网……订阅之后,每天能够注重到它们的推送内容,图文并茂,还有视频语音,可谓视觉和听觉的多重阅读。

相比传统纸书的阅读来说,它们充分利用了我们的碎片化时间。

当然,不可否认也在很大水准上切割了我们的时间,使之碎片化。

比如:看书做功课开小差的时候,偷偷瞄一眼微博;吃饭的时候,还继续刷微信文章,看知乎大神的问答……但仅仅是看书,刷刷社交网,很多时候不能算作是阅读。

这就好比捧着一本书会认得几个字,跟读书也是有本质区别的。

阅读一定水准上是必须有所思、有所悟,领会其中精妙的一种思考过程。

所以,不要以为在手机里看了好多本电子小说,每天上瘾一样刷微博和微信文章,就觉得自己在很努力地学习,汲取了很多养分,其实不然。

真正的阅读,不在于手捧一本经典名著端坐于书桌前认真品读,还是在手机上看电子书,抑或是网络阅读。

正如有句话说的那样:“我们都是经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

”这个过程便是阅读,是我们汲取到写作者的思想精髓,或感悟人生,或关于浩瀚知识,或关于文史哲理……都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开阔了眼界,提升了思考深度,真正的阅读是另一种快速成长。

我们很难界定阅读方式多元化所带来的利弊,这就好比在成长之路上,我们总会持续地接收到不同的人给我们提出的建议,但听了那么多道理,我们依旧要靠自己去体验属于自己的人生。

时代走到当下,阅读方式的多元,不过是给我们提供了更多样性的选择,也就不必去纠结“电子书是否终将取代纸书”。

我们手捧一本书,或手持阅读器看一段文字,都犹如与一位朋友亲切攀谈,交流思想,获益良多。

我常常觉得,阅读和旅行在某种水准上意义是相通的,前者是在文字和知识世界里漫游,后者是在大好河山的画卷里徒步。

正如那句话所言:“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一直在路上,抱着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便是我们青春阅读的价值所在了。

(作者系专栏作者,著有《没有自制力的人,有什么资格谈努力》)阅读浇灌青春成长□沈善书阅读的意义,让青春这棵大树开得愈加枝繁叶茂。

——题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阅读让我们繁忙的生活得到了休憩,也让我们奔跑的姿态得到了放松。

不得不说,正是青春成长过程中的阅读,让我变得谦和、温柔、善良,也让我的内心变得愈来愈强大。

不过,当我们在提倡“回归阅读”时,我们的精神的确回归了,我们的阅读方式却发生了细微的改变。

时下,阅读方式很多,高科技的冲击下,有人选择一边做家务一边听书,有人选择坐车间隙看电子书,也有人喜欢碎片阅读,打开手机快速浏览一篇文章。

对于我自己来说,能够让我走进书中,发现生活中另外一种美的阅读方式,是阅读纸质书。

从初中起,我便迷恋上了阅读,从最开始品味四大名著的传奇以及《唐诗宋词三百首》中的韵味,再到课本教材里的延伸阅读,我不会错过任何一篇浇灌心灵的文章。

初中时,我喜欢读冰心、郭沫若的诗歌,也喜欢读史铁生、沈从文的散文。

这些名家的文字,让我找到了品鉴生活的方法,也给我提供了追逐梦想的动力。

高中时,常常和同学去书店看书,或是买席慕蓉、余秋雨、周国平这些名家作品回到家里读,打开书本与他们对话。

如果说我们的青春是一颗小小的种子,那么阅读,便是灌溉青春成长发芽、开花结果的雨露,滋润我们的身心,协助我们的骨骼变强壮。

我喜欢阅读墨香味的纸质书,喜欢在春日的午后坐在院子里,泡一杯茶,手捧一册线装书与古人对话,喜欢徜徉在书海里,从唐诗宋词漫步到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

累时,便在王维的《竹里馆》与他下棋清谈,或是与苏轼把酒问青天,与李清照在溪亭饮酒,“醉了”便枕着一卷书入眠。

有人说,时代在发展,应该多提倡电子书阅读,既节约纸张保护环境,也便于携带,真正做到随时随地都能阅读。

我认为一件事物,既然存有便有存有的道理,更何况每个人的阅读口味与习惯都不一样。

电子书有电子书的好处,纸质书也有纸质书的优点,我们都能够取其好的一面化为己用。

对于我自己来说,“快餐书”我通常会选择电子书形式阅读;一些名家经典作品,或者装帧精美的文字也是我喜欢类型的图书,我会买来细细品读,摩挲着图书的温度,品味书中悠久的芳香。

科技的发展让阅读的方式多元化,这其实也是一件好事,能够供我们在不同时候有不同选择。

比如,借助电子词典方便查询字词读音,这样就免去了翻阅厚重的《现代汉语词典》的麻烦。

工作学习累了,能够阅读纸质书,既保护视力,也能更加拉近与作者之间的距离,让你沉浸在纸质书的墨香中。

如果说,阅读让我学会了不争不吵,培育了我沉静、温柔的性格,那么,也是阅读让我用古人的态度去解答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当我难过时,能够像李白豪迈地说“我辈岂是蓬蒿人”。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在当下,很多年轻人都迷恋着“诗和远方”,迷恋着说走就走的旅行,甚至高喊“趁年轻,再不去旅行就老了”的口号,肆意挥霍着父母的钱,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在我看来,真正的诗和远方并不是说非要去行万里路,先在阅读中找到自己的精神信仰,找到让你憧憬的诗与远方,精神世界丰富了,有了说走就走的资本后,再去谈远方。

我的青春会慢慢老去,但我知道,阅读不会老去,阅读让人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

是唐诗让我学会了淡泊,宋词让我学会了温柔,史铁生与保尔·柯察金让我学会了以勇敢坚强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

(作者系青年作者,著有《我不要在庸碌中老去》)“闲书”的魅力与分量□杨雅莲青春是人生中至美的时光,也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终将会远去,如果追忆起来,没有为自己喜欢的事情坚持过、奋斗过,没有将时间用来多读一些好书,那总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我的高中时代,是在一个小镇上度过的。

呼啸而过的摩托车、飞扬的尘土、在空旷的街上行走的青年……与贾樟柯电影里的场景很是吻合。

印象中,小镇上没有一家书店,如果想买书就需要搭公交车去市里。

每每有同学买来或借来好书,总有很多人“排队”等着读。

狭窄的小镇,渴望远方的少年,人当然会有困惑、焦虑的时候,但恰恰是那些书,让我的青春并不迷茫。

那时候,与功课无关的一切书籍都被称为“闲书”。

不管你读多么传世的经典名著,都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以至于,高三时的心愿就是,盼望着高考快些结束,能够无拘无束、酣畅淋漓地读几天自己喜欢的书。

与书里精彩的故事相比,老师的课总是那么枯燥乏味。

总有同学爱把各种“闲书”带到课堂上,趁老师讲课时,在下面偷偷摸摸地读。

一次在语文课上,我偷偷看路遥的《人生》,痴迷到老师走到跟前都浑然不知。

我清楚地记得,老师从我的课桌下拿出那本书时,已经面带愠色。

令我诧异的是,老师看了书名后,立刻还给了我,只说了一句:“以后多看一些这样的好书。

”因为实在太喜欢,便多看了两遍。

直到现在,书中的那句“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依然在我耳畔回响。

十六七岁,正是青春飞扬、激情澎湃的年纪,对世界没有丝毫畏惧,显然非常适合读鲁迅的作品。

从课本上学过鲁迅的文章后,便设法找来他的很多书,并以能大段大段地背诵为荣。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王朔的几部中篇后,突然发现小说还能够这样写。

原来,在我们紧绷神经、循规蹈矩地应对高考时,还有一些人过着如此释放个性、玩世不恭的生活。

鲁迅也好、王朔也罢,甚至后来喜欢上的苏童、莫言、村上春树、列夫·托尔斯泰、泰戈尔、歌德……看似没有什么共通的地方,但恰恰说明阅读的视野需要宽广一些的重要性。

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写道:经典作品是那些你经常听人家说“我正在重读……”而不是“我正在读……”的书。

庆幸的是,在刚刚推开阅读大门时,我接触了无数经典作品。

那些图书就像璀璨的钻石,任年华荏苒,始终禁得起岁月的沉淀与变迁,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与分量。

在近20年前,一个连BP机都没有接触到的高中生,更别提拥有一部属于自己的手机。

也幸好,那时候没有手机,也没有微信,科技的更新速度远不像今天这般日新月异,不用将时间浪费在刷各种碎片文字以及为陌生人点赞上。

直到现在,我依然只爱纸质阅读。

虽然数字阅读的确能带来另一番体验,但对我来说,那片纤薄的屏幕,却像一道难以突破的樊篱。

而让我无限欢喜的,还是阅读纸质书时带来的美感与至乐。

(作者系《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记者)被遗忘的书签□小北我生日那天,爸爸送了我一枚书签。

他说我们年轻人时常玩手机,还喜欢拿手机看电子书,既影响视力,也缺少了阅读纸质书的仪式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