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农业区位因素农业生产活动
三、考点分析:在工农业生产活动区位中的行为因素大致可以分为投入要素、区域环境和交通因素。
1、投入要素包括:土地、原材料、能源、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条件等。
①土地要素一般以劳动对象参与农业经济活动和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不论它是以何种形态参与其中,它都具有自己
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如果光、热、水、土等自然条件配合良好且距离城市比较远就有可能成为良好的农业生产基地;而土地要素在工业生产经济活动中则明显的表现为地租曲线和土地利用分化。
②原材料因素主要是通过原材料的可运性、运费大小、可替代性、自身价值及其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来影响工业的生产
区位布局。
因此才有工业生产活动中的原料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工业布局。
③能源是经济活动的重要基础,稳定的能源供给是一个区位产业发展的必备条件。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靠大量消耗化
石燃料能源求生存的企业已经越来越不受人们的欢迎,只能搬迁到西部落后地区以及寻求新能源的开发。
④资本;金融资本是生产要素中流动行最强的要素,随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资本流动性及其活跃,跨国公司的对外直
接投资迅速扩张,资本不断流向最具有创利机会。
因而,地区资本的差异就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区位选择,从而形成企业级产业区域分布的差异。
⑤劳动力除了有空间差异及成本区别外还有数量的多少和质量的高低之分,在区域经济比较发展的地区一般劳动力的质量比
较高,但是成本也就相应的高,空间分布也不均匀,因此劳动力对区位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就有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之分。
⑥技术和知识:“知识就是力量”作为新中国改革开放的口号很具有代表性的说明了在知识大爆炸和信息高速更新的21世纪
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众多高校为社会培养技术型人才为区域经济的高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比如中国的中关村有清华等名校作为依托;美国的硅谷有斯坦福大学作为支撑;印度的班加罗尔亦是如此……
2003年,全国研究与开发经费的2/3集中在1/4的省市,其中53.2%集中于北京、广东、江苏、上海和山东5省市。
2、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和政策环境
①自然环境条件对经济活动具有制约作用:对农业生产活动要求较高,要求要有良好光、温、水、热、以及肥沃土壤的良好
组合;而对工业生产,基于对生存环境的考虑,现代社会制定了一系列的规范来限制一些污染比较重的工业区位选择,在一定意义上说其影响力则在下降,但在现代经济活动越来越依赖知识创造与高科技劳动力,为了吸引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必须为其提供良好的居住于生活空间,尤其是高精密度与高技术含量的产品生产与服务,都要求要有良好的环境质量。
②市场环境;农业有自给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之分,自给农业对市场没有什么要求,但是商品谷物农业对市场的要求则很高,
它随时受到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有时还要有国家宏观的调控政策,因此作为商品谷物农业要有充分的市场意识。
而工业活动的市场性比农业活动更强更全面,敏感的市场意识有利于经营思路灵活,创业、创新意识增强,有利于培养创业者和企业高层管理者,从而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市场需求则往往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不同区域的不同消费习惯会带来区域间需求结构的不同,从而布局不同的产业结构。
而充分的市场竞争环境能够从产品质量、价格、技术水平、生产效率、服务质量、创新能力等多个领域对企业进行刺激;当然,政府的市场管理职能也是影响工业活动的重要因素,因此,区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的支持。
③产业环境;良好的产业关联有助于经济产业的良性循环发展,农业需要种子、化肥等农业投入和机械维修、种植技术的支持,
工业都有自己的薄弱环节,如果能够在产业间进行取长补短,进行产业间的紧密合作,是信息互通有无,就能够很好的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
④政策环境直接影响到一个区域发展某行业的条件和约束,良好的政策环境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从而成为吸引经济
集聚活动的要素之一。
但如果政策为了保护某区域脆弱的生态环境而制定了一系列限制企业进行投资的措施,则会形成产业分散和迁离。
3、交通因素对工农业区位的影响: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可见交通因素对一个区域发展的制约因素是何等的重要,特别
是在我们西南地区更为突出。
交通条件中有运费和运距两个要素,有些是原材料,有些是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因而交通的影响是形成原料指向型和市场指向型两种工业布局类型的两个重要因素。
随着科技的日异月新,工业产品也逐步由以前的“重、大、厚、长”向“短、小、轻、薄”发展,但是对交通的速度就提出了挑战,以鲜花和电子芯片的运输最为典型。
四、分析举例:工业的集聚和分散
工业集聚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传统工业在生产投入、产出上的联系,二是新兴工业的集聚。
工业集聚可以增强相互协作;接近用户,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提高总体生产能力,最终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工业分散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老工业区处于饱和状态,新建企业被迫迁出;二是有生产联系的工业企业之间的分散。
工业布局并非越集中越好,因为过分集中会引发争地、争水、争公共设施、环境污染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但过于分散又会使工业企业间协作难度加大,难以共用基础设施,从而使投资加大、运营费用增多,因此工业布局既要在较大地域内适当分散,又要在适宜的地
五、总结:从第二大点考点点击中不难看出,对工农业区位的选择及影响因素的考查力度逐年加大,分值越来越高,也体现出虽然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在下降,但其社会地位还是不能动摇。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发展的主题,绿色产业的兴起也是企业发展所必要参考的参数,合理的分析、处理和运用自然资源,在保证社会发展的同时还要注意后续发展,“但留方寸地,留与子孙耕”在20世纪初期就提出来,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观等等理论都时刻指引着我们科学的向前发展。
因此,高考的试题就围绕社会发展这一中心,联系自然、社会、经济、人为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来展开,对农业和工业的生产活动进行合理、科学、可持续发展布局以及其演化方向,最终是企业从单部门向多部门、从区域经济体向支柱产业到跨国公司的演化;能够分析某一区域的自然资源、交通条件、经济发展趋势、市场条件、政府政策、后续发展空间潜力及其人力资源和技术条件等,就能把握大致的方向,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