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器具
唐鎏金银龟茶壶
唐 代 茶 具
唐釉下彩执壶
《宋史· 礼志》载:“皇帝, 宋、元、明几个朝代,“茶具” 一词在各种书籍中都可以看到, 如御紫哀殿,六参官起居北 使……是日赐茶器名果”宋代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帝将“茶器”作为赐品,可见宋 代“茶具”十分名贵,北宋画家 文同有“惟携茶具赏幽绝”的诗 句。南宋诗人翁卷写有“一轴黄 庭看不厌,诗囊茶器每随身。” 的名句。
⑶黑瓷茶具
黑瓷茶具,始于晚唐,鼎盛于宋,延续于元,衰微于明、清,这是因为自宋 代开始,饮茶方法 已由唐时煎茶法逐渐改变为点茶法,而宋代流行的斗茶, 又为黑瓷茶具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宋人衡量斗茶的效果,一看茶面汤花色 泽和均匀度,以“鲜白”为先;二看汤花与茶盏相接处水痕的有无和出现的 迟早,以“盏无水痕”为上。时任三司使给事中的蔡襄,在他的《茶录》中 就说得很明白: “视其面色鲜白,着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 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 而黑瓷茶具, 正如宋代祝穆在《方舆胜览》中 说的“茶色白,入黑盏,其痕易验”。所以,宋代的黑瓷茶盏,成了瓷器茶 具中的最大品种。福建建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榆次窑等,都大量生产黑瓷 茶具,成为黑瓷茶具的主要产地。黑瓷茶具的窑场中,建窑生产的“建盏” 最为人称道。蔡襄《茶录》中这样说: “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出他 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建盏配方独特,在烧制过程中使釉面呈现 兔毫条纹、鹧鸪斑点、日曜斑点,一旦茶汤入盏, 能放射出五彩纷呈的点 点光辉,增加了斗茶的情趣。明代开始,由于“烹点”之法与宋代不同,黑 瓷建盏“似不宜用”,仅作为“以备一种”而已。
宋代金银茶具
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 工,还是饮茶方法,抑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 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期。 在 采用沸水直接冲泡散形条茶饮用的方法已 。 较为普遍,这不仅可在不少元人的诗作中找到依 据,而且还可从出土的元冯道真墓壁画中找到佐证 。在图中,没有茶碾,当然也无须碾茶,再从采用 的茶具和它们放置的顺序,以及人物的动作,都可 以看出人们是在直接用沸水冲泡饮茶。用于点茶用 的元影青的刻花执壶。
二、茶盏
明代茶具虽然简便,但也有特定要求,同样讲究制 法、规格,注重质地,特别是新茶具的问世,以及茶具 制作工艺的改进,比唐、宋时又有大的进展。特别表现 在饮茶器具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出现了小茶壶,二 是茶盏的形和色有了大的变化。 总的说来,与前代相比,明代有创新的茶具当推小 茶壶,有改进的是茶盏,它们都由陶或瓷烧制而成。在 这一时期,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和青花瓷茶具、江苏 宜兴的紫砂茶具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无论是色泽和造型 、品种和式样,都进入了穷极精巧的新时期。
元代青花瓷茶具
明 代 茶 具
明代茶具的改进
一、茶壶
明代茶道艺术越来越精,对泡茶、观茶色、酌盏、 烫壶更有讲究,要达到这样高的要求,茶具也必然要 改革创新。比如明朝茶壶开始看重砂壶,就是一种新 的茶艺追求。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 以砂壶被视为佳品。据《长物志》载:“茶壶以砂者 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热汤气。”说到宜兴砂壶几 乎无人不知。而宜兴砂壶正是明朝始有名声。据史料 记载说,明朝宜兴有一位名叫供春的陶工是使宜兴砂 壶享誉的第一人。
唐代茶具的改进
一、茶壶
人把茶壶在唐代以前就有了。唐代茶壶称“注子”,其意是指从壶嘴里往外倾水, 据《资暇录》载:“元和初(公元806年,唐宪宗时)酌酒犹用樽杓……注子,其形罂, 而盖、嘴、柄皆具。”罂一种小口大肚的瓶子,唐代的茶壶类似瓶状,腹部大便于 装更多的水,口小利于泡茶注水。约到唐代末期,世人不喜欢“注子”这个名称, 甚至将茶壶柄去掉,整个样子形如“茗瓶因没有提柄,所以又把“茶壶”叫“偏 提”。后人把泡茶叫“点注”。就是根据唐代茶壶有“注子”一名而来。
宋代茶具的改进
一、茶盏、茶碗
宋代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细腻 和厚薄均匀。据宋蔡襄《茶录》载:“茶白色、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纣 黑,纹路兔毫,其杯微厚,熁火,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 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依这段史料,可以 看出,如盛白叶茶,就选用黑色茶盏,说明当时已经注意到茶具的搭配 关系。搭配的目的就是为了有更好的茶色与茶香。宋代建安(今福建建瓯) 制造的一种稍带红色的黑茶盏,被时人看作是佳品,其次可以看到,当 时评赏茶盏的质量,还有茶盏表面的细纹,如建安的绀黑茶盏已经精制 到“纹路兔毫”的地步,足见陶艺水平很高。再者看“熁火”。“熁火” 之意见《广韵》曰“火气上”,又《集韵》“火通也”,熁音协,含烫意。 这里“熁火”实指茶杯中热气的散发程度,明清时期,江苏的宝应、高 邮一带把“熁火”称为“烫手”。宋代建安生产的“绀黑盏”比其它地 区产品要厚,所以捧在手中有“久热难冷”的好处。因此被看作是宋代 茶盏一流产品。
中唐时,不但茶具门类齐全,而且自唐代我国的茶具, 开始发展很快讲究茶具质地,注意因茶择具,这在唐· 陆羽《茶经· 四之器》中有详尽记述。
将唐代陆羽在《茶经》中开列的28种茶具,按器具名 称、规格、造型和用途,分别简述如下。
1灰承 2 炭挝 3火筴 4交床 5夹 6纸囊 7碾 8拂末 9罗合 10则 11水方 12漉水囊 13瓢 14竹夹 15熟盂 16鹾簋 17揭 18碗 19畚 20札 21涤方 21滓方 22具列 23都篮 以上28种器具,是指唐时为数众多的茶具而言,但并非每 次饮茶时必须件件具备。这在陆羽的《茶经》中说得很清 楚,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省去不同的茶具。
清 茗 留 香
瓷器茶具的种类
瓷器茶具的品种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青瓷茶具、白瓷茶具、黑瓷茶具和彩瓷具。 这些茶具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都曾有过 辉煌的一页。
⑴青瓷茶具
以浙江生产的质量最好。早在东汉年间,已开始生产色泽纯正、 透明发光的青瓷。晋代浙江的越窑、婺窑、瓯窑已具相当规模。 宋代,作为当时五大名窑之一的浙江龙泉哥窑生产的青瓷茶具, 已达到鼎盛时期,远销各地。明代,青瓷茶具更以其质地细腻, 造型端庄,釉色青莹,纹样雅丽而蜚声中外。16世纪末,龙泉 青瓷出口法国,轰动整个法兰西,人们用当时风靡欧洲的名剧 《牧羊女》中的女主角雪拉同的美丽青袍与之相比,称龙泉青 瓷为“雪拉同”,视为稀世珍品。当代,浙江龙泉青瓷茶具又 有新的发展,不断有新产品问世。这种茶具除具有瓷器茶具的 众多优点外,因色泽青翠,用来冲泡绿茶,更有益汤色之美。 不过,用它来冲泡红茶、白茶、黄茶、黑茶,则易使茶汤失去 本来面目,似有不足之处。
二、茶盏、茶碗
在唐宋时期,用于盛茶的碗,叫“茶榶”(碗),茶碗比吃饭用的更小,这种茶具的用途在 唐宋诗词中有许多反映。诸如唐白居易《闲眼诗》云:“昼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 明朝。”诗人一餐喝两碗茶,可知古时茶碗不会很大,也不会太小,见韩愈《孟郊会合 联句》说:“云纭寂寂听,茗盌纤纤捧”。纤纤多形容细。依此说,唐代茶碗确实不大是 可以肯定的,而且也非圆形。 茶碗也是唐代一种常用的茶具,茶碗当比茶盏稍大,但 又不同于如今的饭碗,当是一种“纤纤状”如古代酒盏形,从诗词来看,唐宋文人墨客大 碗饮茶,以茗享洗诗肠的那般豪饮,从侧面反映出古代文人与饮茶结下不解之缘。
⑷ 彩瓷茶具
彩色茶具的品种花色很多,其中尤以青花瓷茶具最引人注目。青花瓷茶具, 其实是指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瓷胎上直接描绘图案纹饰,再涂上一层透明 釉,尔后在窑内经1300℃左右高温还原烧制而成的器具。 然而, 对“青花” 色泽中“青”的理解,古今亦有所不同。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称 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要广。它的特点是: 花纹蓝白相映成趣, 有赏心悦目之感;色彩淡雅幽菁可人,有华而不 艳之力。加之彩料之上涂釉, 显得滋润明亮,更平添了青花茶具的魅力。 直到元代中后期,青花瓷茶具才 开始成批生产,特别是景德镇,成了我国青花瓷茶具的主要生产地。由于青 花瓷茶具绘画工艺水平高,特别是将中国传统绘画技法运用在瓷器上,因此 这也可以说是元代绘画的一大成就。元代以后除景德镇生产青花茶具外,云 南的玉溪、建水,浙江的江山等地也有少量青花瓷茶具生产,但无论是釉色、 胎质,还是纹饰、画技,都不能与同时期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相比。明 代,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茶具,诸如茶壶、茶盅、茶盏,花色品种越来越多, 质量愈来愈精,无论是器形、造型、纹饰等都冠绝全国,成为其它生产青花 茶具窑场模仿的对象,清代,特别是康熙、雍正、干隆时期,青花瓷茶具在 古陶瓷发展史上,又进入了一个历史高峰,它超越前朝,影响后代。康熙年 间烧制的青花瓷器具,更是史称“清代之最”。
( 5 ) 紫砂茶具
紫砂茶具,由陶器发展而成,是一种新质陶器。它始于宋代,盛于明清, 流传至今。北宋梅尧的《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中说道:“小石冷泉 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说的是紫砂茶具在北宋刚开始兴起的情景。至 于紫砂茶具由何人所创,已无 从考证。。但从确切有文字记载而言,紫砂茶具则创造于明代正德年间。 今天茶具是用江苏宜兴南部及其毗邻的浙江长兴北部埋藏的一种特殊陶 土,即紫金泥烧制而成的。这种陶土,含铁量大,有良好的可塑性,烧制温 度以摄氏1150度左右为宜。紫砂茶具的色泽,可利用紫泥泽和质地的差别, 经过“澄”、“洗”,使之出现不同的色彩,如可使天青泥呈暗肝色,蜜泥 呈淡赭石色,石黄泥呈朱砂色,梨皮泥呈冻梨色等;另外,还可通过不同质 地紫泥的调配,使之呈现古铜、淡墨等色。优质的原料,然的色泽,为烧制 优良紫砂茶具奠定了物质基础。 宜兴紫砂茶具之所以受到茶人的钟情,除了这种茶具风格多样,造型多 变,富含文化品位,以致在古代茶具世界中别具一格外,还与这种茶具的质 地适合泡茶有关。后人称紫砂茶具有三大特点,就是“泡茶不走味,贮茶不 变色,盛暑不易馊。”
清 代 茶 具 发 展 原 因
清代,茶类有了很大的 发展,除绿茶外,又出 现了红茶、乌龙茶、白 茶、黑茶和黄茶,形成 了六大茶类。但这些茶 的形状仍属条形散茶。 所以,无论哪种茶类, 饮用仍然沿用明代的直 接冲泡法。在这种情况 下,清代的茶具无论是 种类和形式,基本上没 有突破明人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