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福利法
中央及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为收容不适于家庭养护或寄养之无依儿童,及身心有重大缺陷不适宜于家庭抚养之儿童,应自行创办或奖励民间办理左列儿童福利机构:
一育幼院。
二儿童紧急庇护所。
三智能障碍儿童教养院。
四伤残儿童重建院。
五发展迟缓儿童早期疗育中心。
六儿童心理卫生中心。
七其他儿童教养处所。
对于未婚怀孕或分娩而遭遇困境之妇、婴,应专设收容教养机构。
前项报告人之身分资料应予保密。
第19条
依本法保护、安置、访视、调查、辅导儿童或其家庭,应建立个案资料。
因职务知悉之秘密或隐私及所制作或持有之文书,应予保密,非有正当理由,不得泄漏或公开。
第20条
中央主管机关应会同目的事业主管机关拟订办法奖励公民营机构设置育婴室、托儿所等各类儿童福利设施及实施优待儿童、孕妇之措施。
一○有关儿童福利法令之宣导及推广事项。
一一儿童之母语及母语文化教育事项。
一二儿童保护之规划事项。
一三儿童福利机构之筹办事项。
一四其他全国性儿童福利之策划、委办及督导事项。
第8条
(删除)
第9条
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掌理左列事项:
一儿童福利机构之筹办事项。
二儿童及其父母福利服务之策划、推行事项。
三儿童心理卫生之推行事项。
任何人均不得供应前项之物质予儿童。
第32条
妇女怀孕期间应禁止吸菸、酗酒、嚼槟榔、施用毒品、迷幻物品或管制药品或为其他有害胎儿发育之行为。其他人亦不得鼓励、引诱、强迫或使怀孕妇女为有害胎儿发育之行为。
第33条
父母、养父母、监护人或其他实际照顾儿童之人,应禁止儿童出入酒家、酒吧、酒馆(店)、舞厅(场)、特种咖啡茶室、赌博性电动游乐场及其他涉及赌博、色情、暴力等其他足以危害其身心健康之场所。
第21条
儿童及孕妇应优先获得照顾。
交通、卫生、医疗等公民营事业应订定及实施儿童及孕妇优先照顾办法。
第22条
县(市)主管机关,应自行创办或奖励民间办理左列儿童福利机构:
一托儿所。
二儿童乐园。
三儿童福利服务中心。
四儿童康乐中心。
五儿童心理及其家庭谘询中心。
六儿童医院。
七儿童图书馆。
八其他儿童福利机构。
第23条
第5条
儿童之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政府应予适当之协助与保护。
第6条
儿童福利之主管机关:在中央为内政部;在直辖市为直辖市政府;在县(市)为县(市)政府。
儿童福利主管机关在中央应设置儿童局;在直辖市及县(市)政府应设置儿童福利专责单位。
司法、教育、卫生等相关单位涉及前项业务时,应全力配合之。
第7条
中央主管机关掌理左列事项:
第3条
父母、养父母或监护人对其儿童应负保育之责任。
各级政府及有关公私立机构、团体应协助儿童之父母、养父母或监护人,维护儿童身心健康及促进正常发展,对于需要指导、管教、保护、身心矫治及身心障碍重建之儿童,应提供社会服务及措施。
第4条
各级政府及公私立儿童福利机构处理儿童相关事务时,应以儿童之最佳利益为优先考虑。有关儿童之保护与救助应优先受理。
第16条
依前条规定保护安置时,应即通知当地地方法院。保护安置不得超过七十二小时,非七十二小时以上之安置不足以保护儿童者,得声请法院裁定继续安置。继续安置以三个月为限,必要时,法院得裁定延长一次。
对于前项裁定有不服者,得于裁定送达后五日内提起抗告。对于抗告法院之裁定不得再抗告。抗告期间,原安置机关得继续安置。
第29条
养父母对养子女有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第四款、第五款及第七款至第十四款之行为者,或有第三款及第六款之行为而情节重大者,利害关系人或主管机关得向法院声请宣告终止其收养关系。
第30条
父母、养父母、监护人或其他实际照顾儿童之人,应禁止儿童从事不正当或危险之工作。
第31条
父母、养父母、监护人或其他实际照顾儿童之人,应禁止儿童吸菸、饮酒、嚼槟榔、施用毒品、迷幻物品或管制药品或其他有害身心健康之物质。
一二儿童福利机构设置标准及设立办法之订定事项。
一三儿童福利机构之检查及监督事项。
一四其他之儿童福利事项。
第10条
各级主管机关为协调、研究、审议、谘询及推动儿童福利,应设儿童福利促进委员会;其组织规程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第11条
政府应培养儿童福利专业人员,并应定期举行职前训练及在职训练。
儿童福利专业人员之资格,由中央主管机关定之。
【法规名称】儿童福利法
【颁布部门】
【颁布时间】2004-06-02
【正 文】
儿童福利法
第1条
为维护儿童身心健康,促进儿童正常发育,保障儿童福利,特制定本法。
第2条
本法所称儿童,指未满十二岁之人。
儿童出生后十日内,接生人应将出生之相关资料通报户政及卫生主管机关备查。
身心障碍儿童之父母、养父母或监护人得申请警政机关建立身心障碍儿童之指纹资料。
一儿童福利法规及政策之研拟事项。
二地方儿童福利行政之监督及指导事项。
三儿童福利工作之研究及实验事项。
四儿童福利事业之策划与奖助及评鉴之规划事项。
五儿童心理卫生及犯罪预防之计划事项。
六特殊儿童辅导及身心障碍儿童重建之规划事项。
七儿童福利专业人员之规划训练事项。
八儿童福利机构设置标准之审核事项。
九国际儿童福利业务之联系及合作事项。
无书面契约者,以向法院声请时为收养关系成立之时。有试行收养之情形者,收养关系溯及于开始共同生活时发生效力。
声请认可收养后,法院裁定前儿童死亡者,声请程序终结。收养人死亡者,法院应命主管机关或其委讬机构为调查并提出报告及建议,法院认其于儿童有利益时,仍得为认可收养之裁定,其效力依前项之规定。
养父母均不能行使、负担对于儿童之权利义务或养父母均死亡时,法院得依儿童、检察官、主管机关或其他利害关系人之声请选定监护人及指定监护之方法,不受民法第一千零九十四条之限制。
第35条
任何人发现有违反第二十六条、第三十条、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三条、第三十四条之规定或儿童有第十五条第一项之情事者,得通知当地主管机关、警察机关或儿童福利机构。警察机关或儿童福利机构发现前述情事或接获通知后,应立即向主管机关报告,至迟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
前项机关或机构发现前项情事或接获通知后,应迅即处理,不得超过二十四小时,并互予必要之协助。主管机关之承办人员应于受理案件后四日内为或性交。
一一供应儿童毒药、毒品、管制药品、刀械、枪炮、弹药或其他危险物品。
一二利用儿童摄制猥亵或暴力之影片、图片。
一三带领或诱使儿童进入有碍其身心健康之场所。
一四其他对儿童或利用儿童犯罪或为不正当之行为。
第27条
法院认可儿童收养事件,应考虑儿童之最佳利益。决定儿童之最佳利益时,应斟酌收养人之人格、经济能力、家庭状况及以往照顾或监护其他儿童之纪录。
第12条
儿童福利经费之来源如左:
一各级政府年度预算及社会福利基金。
二私人或团体捐赠。
三儿童福利基金。
第13条
县(市)政府应办理左列儿童福利措施:
一妇幼卫生、优生保健及预防注射之推行。
二对发展迟缓之特殊儿童建立早期通报系统并提供早期疗育服务。
三对儿童与家庭提供谘询辅导服务。
四对于无力抚育未满十二岁之子女者,予以家庭生活扶助或医疗补助。
四特殊儿童辅导与身心障碍儿童重建之计划及实施事项。
五儿童福利专业人员之训练事项。
六儿童保护之执行事项。
七有关寄养家庭标准之订定、审查及其有关之监督、辅导等事项。
八有关亲职教育之规划及办理事项。
九儿童社会服务个案集中管理事项。
一○儿童状况之调查、统计、分析及其指导事项。
一一劝导并协助生父认领非婚生子女事项。
满七岁之儿童被收养时,儿童之意愿应受尊重。儿童坚决反对时,非确信认可被收养,乃符合儿童最住利益之唯一选择外,法院应不予认可。
满七岁之儿童于法院认可前,得准收养人与儿童先行共同生活一段期间,供法院决定认可之参考。
法院为第一、二项认可前,应命主管机关或其他儿童福利机构进行访视,提出调查报告及建议。收养之利害关系人亦得提出相关资料或证据,供法院斟酌。
法院对被遗弃儿童为前项认可前,应命主管机关调查其身分资料。
父母对于儿童出养之意见不一致,或一方所在不明时,父母之一方仍可向法院声请认可。经法院调查认为收养乃符合儿童之利益时,应予认可。
法院认可儿童收养者,应通知主管机关定期进行访视,并作成报告备查。
第28条
收养儿童经法院认可者,收养关系溯及于收养书面契约成立时发生效力。
第17条
儿童因家庭发生重大变故,致无法正常生活于其家庭者,其父母、养父母、监护人、利害关系人或儿童福利机构,得申请当地主管机关安置或辅助。
第十五条 及前项儿童之安置,当地主管机关得办理家庭寄养或交付适当之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教养之。受寄养之家庭及收容之机构,应提供必要之服务,并得向抚养义务人酌收安置儿童所需之生活费、卫生保健费及其他与寄养或收容有关之费用;其收费规定,由直辖市、县(市)主管机关定之。
三利用儿童从事危害健康、危害性活动或欺骗之行为。
四利用身心障碍或畸形儿童供人参观。
五利用儿童行乞。
六供应儿童观看阅读听闻或使用有碍身心之电影片、录影节目带、照片、出版品、器物或设施。
七剥夺或妨碍儿童接受国民教育之机会或非法移送儿童至国外就学。
八强迫儿童婚嫁。
九拐骗、绑架、买卖、质押儿童,或以儿童为担保之行为。
五早产儿、重病儿童之扶养义务人无力支付儿童全部或一部医疗费用之医疗补助。
六对于不适宜在其家庭内教养之儿童,予以适当之安置。
七对于弃婴及无依儿童,予以适当之安置。
八其他儿童及其家庭之福利服务。
第14条
前条第四款之家庭生活扶助或医疗补助,以具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为限:
一父母失业、疾病或其他原因,无力维持子女生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