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呐喊看鲁迅的心声

从呐喊看鲁迅的心声

从呐喊看鲁迅的心声
——唤醒民众
摘要:《呐喊》是鲁迅1918年—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结集。

当时正值五四革命精高扬时期。

鲁迅创作小说意在描写“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并为新文化运动“呐喊”。

通过描写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封建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鲁迅对民族生存的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关键词:鲁迅;封建礼教;呐喊
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呐喊》对当时的社会黑暗现实做了深刻的揭露,他想通过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唤醒民众,在封建礼教下沉睡的民众应该起来反抗压制他们千年的封建枷锁,这也是鲁迅的心声。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它不仅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小说的形成,更是对封建礼教投出的第一把利剑。

鲁迅通过一个病人癫狂的语言,把一个血淋淋的人肉宴席展现在人们面前。

“狂人”一直处在焦虑之中,时刻在担心自己会被别人吃掉,吃自己的人还包括自己的哥哥。

满眼的“吃人”二字使“狂人”永远处在担心与焦虑之中,是那样的孤独与无助。

而以“哥哥”、“赵贵翁”等为代表的“食肉寝皮”的封建礼教正是吃人的根源所在。

鲁迅对“狂人”充满了同情,对吃人的封建礼教充满了愤怒与仇恨。

最让他痛心和担忧的是那些还没有吃人和被吃的孩子们。

所以借狂人之口,鲁迅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呐喊。

人们处在吃人与被吃的恶性循环链条中,这也正是封建礼教的本质。

想要打破这种吃人的链条,就只有唤醒民众,推翻和摧毁吃人的黑暗的封建礼教,这样才能够解救民众,才能真正的救出孩子,这正是作者发出呐喊的最终目的。

继《狂人日记》之后的《孔乙己》也是一部抨击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说,讲述没有考上秀才的孔乙己的悲惨遭遇。

主人公孔乙己是个心地善良的人,但他在科举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满口“之乎者也”之外,一无所能,穷困潦倒,成了人们取消的资料。

为生活所迫,他偶尔做些小偷小窃的事情,终于被打断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地死去。

通过对孔乙己的悲惨遭遇的描写,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鞭挞了封建教育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戕害,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地位与命运的悲剧性与荒谬性。

知识分子作为启蒙者,他们的命运却是悲惨的,而那些取笑知识分子的人们一味的麻木不仁下去,永远地活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之下。

作为知识分子要想唤醒民众成为非常难的一件事,这也说明了民
众的自我觉醒成为了反对封建制度的决定性的因素。

如果说启蒙者被被启蒙者嘲笑不算什么的话,那么作为革命者的启蒙者被愚昧的民众吃掉是
《药》就讲述了华老栓用被统治者杀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蘸成“人不是更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血馒头”为儿子治病的故事。

一个革命者为民众的解放而慷慨牺牲,他的鲜血却被民众当作治病的灵药,这种强烈的反差,有力地揭示了旧民主革命与民众的严重隔膜,揭露了长期的封建统治给人民造成的麻木与愚昧。

夏瑜的血浸透馒头,被华小栓“吃”进肚里,“却全忘了什么味”,也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华家”的愚昧民众,不但自身被“吃”,同时又在“吃人”;而“被吃”者正是“夏家”的启蒙者。

也就是说启蒙的结果是被启蒙的对象活活地吃掉。


时又再次说明了封建社会的本质是“吃人的”,在封建礼教下生活的人们,无论是革命者(启蒙者)还是被启蒙者,都逃不了“被吃”的命运,封建社会里人们的命运注定是悲惨的。

《故乡》以浓郁的抒情笔调,描绘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败的图景。

少年时天真活泼、聪明勇敢的闰土,经过十多年生活磨难,变成了卑躬麻木的“木偶人”。

小说通过对闰土少年时期和成年后生活和精神的变化的描写,揭示了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折磨和封建观念的侵蚀下承受的深重灾难和人格的伤害。

当闰土叫了一声“老爷”之后,“我”才彻底地明白“我们”之间已经有了一道厚厚的不可能被打破的隔膜。

在封建社会里,天真的少年也逃脱不了被奴化的命运,都注定会成为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农村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以精神胜利法“为主要特征的贫苦农民阿Q的典型形象。

阿Q一无所有,靠打短工度日。

尽管他“真能做”,但社会的沉重压迫和剥削,使他时时处于生存的危机,受尽欺凌。

他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自欺欺人,浑浑噩噩,苟且偷生。

辛亥革命的消息刺激了他改变生存地位的欲望,他向往革命,但“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并且勾结官府,把他充作“革命党”拉上法场枪毙,而阿Q对自己的悲剧至死不悟。

小说通过阿Q的命运,表现了农民在封建制度的压迫和腐朽的传统思想的毒害下造成的人性扭曲,揭示了旧民主革命的脱离群众和不彻底性。

矛盾曾指出,阿Q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

三四十年代人们依然强调阿Q“是中国精神文明的化身”。

[1](P37)阿Q处于未庄社会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以至他认为不如自己的王胡、小D的冲突中,他都是永远的失败者,但他却对自己
的命运与奴隶地位采取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与粉饰态度。

或者“闭眼睛”,根本不承认自己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自我臆想的自尊之中。

阿Q的优胜纪略实为失败纪略。

在封建礼教的束缚下,人们的压抑情绪得不到释放,受到的屈辱与冤屈无处申诉,有多少人成为了像阿Q一样的用“精神胜利法”来维系自己自尊,精神处于的极度的麻木之中。

《呐喊》中的《风波》描写的是张勋复辟事件在江南水乡引发的一场小风波。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但并没有给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

农民除了剪去一条辫子外,一切仍在封建势力的统治之下。

张勋复辟的消息传来,封建势力嚣张,失去辫子的农民陷入被杀头的恐慌,惶惶不安。

随着张勋复辟的失败,风波平息,农村又一切如旧。

从中可以看出辛亥革命的失败之处在于没有发动广大的人民群众,没有将民众从封建制度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唤醒民众是是革命的重要前提,民众是革命的强大群体,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头发的故事》叙述在剪辫子问题上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斗争,表现了中国社会改革的艰难。

要想在中国改革成功就必须唤醒广大群众,然而唤醒民众绝非一件易事,封建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拔除。

《端午节》通过对方玄绰的形象描写,批评一些知识分子的自私狭隘、软弱妥协、随遇而安等弱点。

这也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作为启蒙者终是启蒙不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白光》则写一个梦想升官发财的旧知识分子在科举落地后发疯致死的故事,鞭挞了这类人的自私污浊的心理。

《兔和猫》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鸭的喜剧》记述的是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在居住北京期间用养小鸭的乐趣来排除寂寞的失败尝试,说明企图用点缀生活的方法排除黑暗社会造成的寂寞是不切合实际的。

整个故事集描写的都是民众麻木的现实,要唤醒民众是作者的心声。

“鲁迅在三十年代谈及自己的著作时,则说:‘说到为什么作小说罢,我仍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我深恶先前的称小说为闲书,而且将为艺术而艺术看作不过是消闲的别式称号。

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
思是在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 [2](P238)鲁迅用贴近生活的材料反映真实的社会现状,旨在引起更多人们的注意,以起到警醒的作用。

鲁迅的小说实质上是对现代中国人首先是农民和知识分子的灵魂的伟大拷问,鲁迅称之为“在高的意义上的写实主义”,其实是深刻地显示了他的小说的现代性的。

[3](P31)揭示人的精神病态,是为了揭露造成精神病态
的病态的社会:封建社会吃人的本质。

“呐喊”的目的是唤醒民众,但在当时那样的社会环境中要实现这个愿望是何其的困难,人民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麻木着,知识分子遭到排挤,革命者的软弱……再这样的社会中,作者只能呐喊,希望能够得到回应。

参考文献:
[1]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M].第四卷.
[3] 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