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车间布置

车间布置

第六章车间布置 (1)6.1 车间布置规范 (1)6.1.1 车间布置的内容 (1)6.1.2 车间布置的依据 (2)6.1.3 车间布置的原则 (3)6.2 竖向设计 (3)6.2.1 车间厂房的平面布置 (3)6.2.2 车间厂房的立面布置图 (4)6.2.3 车间设备布置设计 (5)6.3 厂区运输 (9)6.3.1 运输方式 (9)6.3.2 合理组织人流与货流 (9)6.4 其他设置 (10)第六章车间布置6.1 车间布置规范在化工工程的初步设计或施工图设计中,当工厂总图、工艺流程图、物料衡算、热量衡算、设备选型及其主要尺寸确定后,就可以开始进行车间厂房和车间设备布置设计工作。

车间布置设计是否合理,事关重大,它将直接影响整个项目的总投资及操作、安装、检修是否方便,甚至还会影响整个车间的安全以及车间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

在进行布置设计时,要全盘统筹考虑,合理安排布局,才能完成既符合生产要求,又经济合理的布置设计。

特别的,对于大型以及特大型的化工厂区而言,规范、科学的车间布置在防范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减小环境污染等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从车间布置规范、竖向设计、厂区运输等方面进行展开讨论。

6.1.1 车间布置的内容⑴确定各工序、各设施和特殊用房空间位置。

⑵确定各工艺设备在车间平面和立面位置。

⑶确定工艺流程图中不予表达的辅助设备或公用设备位置。

⑷确定供安装、操作与维修所用通道系统位置与尺寸。

⑸在上述各项的基础上确定车间建筑物、构筑物与场地的尺寸。

⑹确定管道、电气仪表管线、采暖通风管道走向和位置。

⑺车间布置基本条件车间外部条件。

⑻车间内部情况车间在总图中所占位置及周围设施情况(与本车间有关车间、工段、部门在总图上位置。

)⑼车间所在的地形条件和周围环境(本车间所在地地形开阔程度,以便考虑厂房平面及立面布局。

)6.1.2 车间布置的依据⑴车间布置基本原则①最大限度满足工艺生产(包括设备维修)要求②有效利用车间建筑面积(包括空间)和土地③为车间技术经济指标、先进合理以及节能等要求创造条件④考虑其它专业对本车间布置要求⑤考虑车间发展和厂房扩建⑥采取的劳动保护、防腐、防火、防毒、防爆及安全卫生等措施符合要求⑦本车间与其他车间在总平面图上位置合理,力求使它们之间输送管线最短,联系最方便⑧考虑建厂地区气象、地质、水文等条件⑨人流货流要分流⑵车间布置依据常用设计规范和规定(详细内容可参见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编著的化工工艺设计手册第一章内容):GB 50016—2006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160—2008 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Z 1—2002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J 87—1985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 12348—1990 工业企业界噪声标准GB 50058—1992 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SH 3011—2000 石油化工工艺装置布置设计规定HG 20546—1992 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规定6.1.3 车间布置的原则⑴总要求车间布置设计要适应总图布置要求,与其他车间、公用工程系统、运输系统组成成有机体。

⑵经济效果要好车间平面布置设计应简洁、紧凑,已达到最小的占地面积;车间立面布置应尽量将高达的设备布置在室外,如不能布置在室外的尽量单独处理,且尽量降低厂房的高度,以减少建设费用,降低生产成本。

⑶便于生产管理,安装、操作、检修方便在车间布置设计时,除考虑各个生产工段外,对生产辅助用房如车间配电室、机修间、化验室等和生活办公用房等,都要合理安排,互相协调,以便生产管理;设备布置设计的同时,要考虑到日后的施工安装、操作和检修,要尽量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给操作人员留有必要的操作空间和安全距离;需要经常检修、更换的设备附近要留有一定的检修空间和设备运输宽度。

⑷符合布置规范和国家法规妥善处理防火、防爆、有毒、腐蚀等问题,保证生产安全,还要符合建筑规范和要求。

厂房的大小、高度、形制等要符合建筑规范。

⑸要留有发展余地有些设施或装置,由于设计投资较大,资金紧张,或已经预计到将来的销售情况会越来越好,经和建设单位协商,在布置设计时,要留有发展余地,以便将来扩建或增建。

6.2 竖向设计6.2.1 车间厂房的平面布置化工厂房平面型式的选择原则是,在满足生产工艺要求下尽量力求简单,力争美化,同时要按照建筑规范要求。

化工设计中采用的厂房型式一般为:长方形、T形、L形和Ⅱ等。

长方形便于总平面图的布置,节约用地,有助于设备排列,缩短管线,易于安排交通出入口,有较多可供自然采光和通风的墙面;但有时由于厂房总长度较长,在总图布置有困难时,为了适应地形的要求或者生产的需要,也有采用L形、T形或Ⅱ形的,此时应充分考虑采光、通风、通道和立面等各方面的因素。

厂房的柱网布置,要根据厂房结构而定,生产类别为甲、乙类生产及大型石化装置,宜采用框架结构,采用的柱网间距一般为6m,也有采用9m、12m。

丙、丁、戊类生产可采用混合结构或框架结构,开间采用4m、5m或6m。

但不论框架结构或混合结构,在一幢厂房里不宜采用多种柱距。

柱距要尽可能符合建筑模数的要求,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建筑结构上的标准预制构件,节约设计和施工力量,加速基建进度。

在进行车间布置时,应考虑厂房安全出入口,一般不应少于两个。

如车间面积小,生产人数少,可设1个,但应慎重考虑防火安全等问题。

装置(车间)内的道路、通道的宽度及其上方高度应执行HG 20546—92中的有关规定和执行GB 50160中的相关规定。

6.2.2 车间厂房的立面布置图厂房的立面布置要力求做到设备排列整齐、紧凑、美观,充分利用厂房空间,既经济合理、节约投资,又操作、检修方便,并能充分满足采光、通风等要求。

化工厂厂房可根据工艺流程的需要设计成单层、多层或单层与多层相结合的型式。

一般来说单层厂房建设费用较低,因此除了由于工艺流程的需要必须设计为多层外,工程设计中一般采用单层。

有时因受建设场地的限制或者为了节约用地,也有设计成多层的。

化工厂厂房的高度,主要由工艺设备布置要求所决定。

厂房的垂直布置要充分利用空间,每层高度取决于设备的高低、安装的位置、检修要求及安全卫生等条件。

一般框架或混合结构的多层厂房,层高多采用5m、6m,最低不得低于4.5m;每层高度尽量相同,不宜变化过多。

装配式厂房层高度采用300mm的模数。

在有高温及有毒害性气体的厂房中,要适当加高建筑物的层高或设置拔风式气楼,以利于自然通风、采光散热。

有爆炸危险车间宜采用单层,厂房内设置多层操作台以满足工艺设备位差的要求。

如必须设在多层厂房内,则应布置在厂房顶层。

如整个厂房均有爆炸危险,则在每层楼板上设置一定面积的泄爆孔。

这类厂房还应设置必要的轻质屋面、或增加外墙以及门窗的泄压面积。

泄压面积与厂房体积的比值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要求。

泄压面积应布置合理,并应靠近爆炸部位,不应面对人员集中的地方和主要交通道路。

车间内防爆区与非防爆区(生活、辅助及控制室等)间应设防火墙分隔。

如两个区域需要互通时,中间应设双门斗,即设二道弹簧门隔开。

上下层防火墙应设在同一轴线处。

防爆区上层不应布置非防爆区。

有爆炸危险车间的楼梯间宜采用封闭式楼梯间。

6.2.3 车间设备布置设计车间设备布置设计就是确定各个设备在车间平面上和立面上的准确的、具体的位置,这是车间布置设计的核心,也是车间厂房布置设计的依据。

化工厂的设备布置,在气温低的地区或有特殊要求者,均将设备布置在室内,一般情况可采用室内与露天联合布置,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化工厂的联合露天化布置。

设备露天布置有下列优点:可以节约建筑面积,节省基建投资;可节约土建施工工程量,加快基建进度;有火灾及爆炸危险性的设备,露天布置可降低厂房耐火等级,降低厂房造价;有利于化工生产的防火、防爆和防毒(对毒性较大或剧毒的化工生产除外);对厂房的扩建、改建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生产中一般不需要经常操作的或可用自动化仪表控制的设备,如塔、换热器、液体原料储罐、成品储罐、气柜等都可布置在室外。

需要大气调节温湿度的设备,如凉水塔、空气冷却器等也都露天布置或半露天布置。

不允许有显著温度变化,不能受大气影响的一些设备,如反应罐、各种机械传动的设备、装有精密度极高仪表的设备及其他应该布置在室内的设备,则应布置在室内。

⑴生产工艺对设备布置的要求①在布置设备时一定要满足工艺流程顺序,要保证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连续性。

对于有压差的设备,应充分利用高低位差布置,以节省动力设备及费用。

在不影响流程顺序的原则下,将各层设备尽量集中布置,充分利用空间,简化厂房体形。

通常把计量槽、高位槽布置在最高层,主要设备如反应器等布置在中层,储槽等布置在底层。

这样既可利用位差进出物料,又可减少各层楼面的荷重,降低造价。

但在保证垂直方向连续性的同时,应注意在多层厂房中要避免操作人员在生产过程中过多地往返与楼层之间。

②凡属相同的几套设备或同类型的设备或操作性质相似的有关设备,应尽可能布置在一起,这样可以统一管理,集中操作,还可以减少备用设备,及互为备用。

为了考虑整齐美观,可采取下列方式布置:成排布置的塔,如可能时可设置联合平台;换热器并排布置时,推荐靠管廊侧管程接管中心线取齐;离心泵的排列应以泵出口管中心线取齐;卧式容器推荐以靠管廊侧封头切线取齐;加热炉、反应器等推荐以中心线取齐。

③布置设备时,除要考虑设备本身所占的位置外,还须有足够的操作、通行及检修需要的位置。

④要考虑相同设备或相似设备互换使用的可能性,设备排列要整齐,避免过松过紧。

⑤除热膨胀有要求的管道外,要尽可能地缩短设备间管线。

⑥车间内要留有堆放原料、成品和包装材料的空地(能堆放一批或一天的量),以及必要的运输通道及起吊位置,且尽可能地避免物料的交叉运输(输送)。

⑦传动设备要有安装安全防护设施的位置。

⑧要考虑物料特性对防火、防爆、防毒及控制噪声的要求,譬如对噪声大的设备,宜采用封闭式间隔等;生产剧毒物及处垃剧毒物料的场所,要和其他部分完全隔开,并单独设置自己的生活辅助用室;对于可燃液体及气体场所应集中布置,便于处理;操作压力超过3.5MPa的反应器宜集中布置在装置(车间)的一端。

⑨根据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可能,适当预留扩建余地。

⑩设备之间或设备与墙之间的净间距大小,虽无统一规定,但设计者应结合上述布置要求及设备的大小,设备上连接管线的多少,管径的粗细,检修的频繁程度等各种因素,再根据生产经验,决定安全间距。

⑵设备安装对设备布置的要求①要根据设备大小及结构,考虑设备安装、检修及拆卸所需要的空间和面积。

②要考虑设备能顺利进出车间。

经常搬动的设备应在设备附近设置大门或安装孔,大门宽度比最大设备宽0.5m,不经常检修的设备,可在墙上设置安装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