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守学生的遗留问题姓名:姜云尼单位:南嘉中学【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外出务工,他们留守在家的子女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
我们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教育确实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留守孩子虽然只是青少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但其教育问题不可忽视,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让"留守儿童"和其他孩子一样身心健康、个性和谐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原因、措施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大致现状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口流动的产物,据保守估计,留守儿童在各地农村不会少于千万,这支规模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因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到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和心理的成长都面临着问题,而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度的进一步加快,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的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怎么样使留守儿童有一个正常、健康的心理,让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快乐的成长,已成为一个十分现实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也已引起了更多的社会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的关注。
“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留守儿童”的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祖父母等亲属或因经济生活等多种原因无法认真行使对儿童的监护权的情况随时可见,儿童在健康、教育、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权益受到侵犯的事件屡有发生,前几年在一些农村发现的毒奶粉事件和河南系列杀人案件的受害者,留守儿童占到相当比例。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及发展问题根据中央教科所的一项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一般都不容乐观,他们中的成绩优秀者仅占10%,大多数留守儿童的成绩都处于中等偏下。
长时间的亲子分离,缺乏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出现的困难、疑惑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与疏导,加之一方面,那些父母在外的家庭,由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孩子学习上的问题往往不能给予帮助。
”②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家庭,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由于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学习。
因而从数据分析结果来看,如果学习上有了问题,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很低(6.1%)。
造成很多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差,缺乏上进心。
第一,思想道德教育上的缺失,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怀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观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使得他们形成了不良的个性特征和行为缺陷,集中表现为:任性、冷漠、自卑、郁闷、失望、敏感、孤独、不安、胆怯、自我封闭和是非感模糊等,很多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第二,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望过低导致学习成绩较差、辍学、失学等问题,据调查,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习惯差,具体表现有迟到、早退、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的完成家庭作业,甚至旷课等,造成如此状况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部分农民工对子女的期望过低,很多农民工认为自己的孩子不够聪明,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将孩子的前途定位在外出打工上,这种心理潜移默化地给了孩子,使孩子相信读书无用论,在留守时缺乏约束,甚至是父母给予支持的情况下,逃学、辍学,将自己的前途定位在和父母一起打工上,早早踏上辍学打工的道路,另一方面,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据调查,有91.4%的留守儿童和外公外婆、爷爷奶奶等长辈生活在一起,委托其他亲戚或熟人监护的仅占8.6%。
”③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长辈普遍年龄大,身体差,特别是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年龄一般相隔近5岁,与留守儿童思想观念差异极大,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其结果是留守儿童学习成绩较差,辍学、失学屡见不鲜。
父母外出后由于工作的繁忙加上彼此的距离往往很难与子女进行沟通,有些留守儿童反映几年当中没有收到父母一封信,平时几乎断了与父母的联系。
当过年时父母即使回家.由于长期没有交流,彼此都感到陌生,除问些生活和学习上的事,没有什么话可说,这种状况使父母与子女均有一种失落感,但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因此,教育部门和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应当以协调者的身份架起父母与子女心灵联系的桥梁,让外出的父母抽出些时间多写写信,有可能多通些电话,子女也经常写信向父母汇报自己的种种情况,不要因为空间距离阻碍了亲子间的沟通。
父母的理解和鼓励是其他人无法替代的。
三、面对现实,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成长以上从一些层面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既然属于心理层面的,其对策就应该从相应的角度来提出。
据权威调查,中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保守估计超过6000万,这是个非常大的数据。
也正因为这样留守儿童现状越来越得到社会重视,许多政府机构和企业也在开展关爱留守行动,比如从国家而言2013年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就联手三生(中国)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开展了“手拉手,让留守儿童笑起来”的关爱行动。
就地方而言,在嘉鱼也展开了留守儿童“亲情家园”服务中心,“成立服务中心后,孩子有人教,有人管,比以前省心、放心多了。
”早在12年的时候,在嘉鱼县陆溪镇中心小学读书的张佳瑶开学后,住进了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
她家住陆溪镇虎山村二组,以往每次放学都要由爷爷来接,路途较远,很不安全。
据介绍,陆溪镇中心小学学生有416名,其中留守儿童共199名。
2011年6月,嘉鱼县以陆溪镇中心小学为试点,投资200万元成立了首家留守儿童服务中心。
试点成功后,该模式将向其他乡镇推广。
中心设立心理咨询室、标准化食堂、学生宿舍、卫生间、沐浴间等,还专门开设了“两线一屋”:“亲情热线”、“教师热线”和“亲情屋”。
“中心固定安排时间与留守儿童谈心,如发现有孩子遇到心理问题,心理咨询老师会及时予以疏导,必要时,联系其监护人或外出打工的家长,一起做孩子的思想工作。
”该中心负责心理咨询的刘敏老师说。
目前,该县已为陆溪镇中心小学的80余名儿童争取到国家贫困生生活补助,199名留守儿童全部在服务中心的标准化食堂就餐,26名留守儿童搬进了学生宿舍。
以上是作为国家社会能做到的是改善农村教育环境,让继续留守的儿童能够得到更多的利益保证。
然而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正视现实、面对现实是留守儿童必须具有的健康心态。
各种调查均反映了留守儿童存在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无论是对亲情的需求,还是面对无奈的反抗,都可以看成是对现实缺乏正确的观念和内心不平衡所致。
因而对于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改变不了现实的情况下,只能改变自己。
父母不能在身边这一现实未尝不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也许这种磨炼是人生不可多得的财富,这些观念需要教育者通过各种形式灌输给他们,使其感到自己不仅应成为关注和同情的对象,也应成为生活的强者,使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再单一化。
实际上心态的转变也是一种成长,是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的义务教育创设良好的环境。
全社会,包括教育主管部门都应确立一个观念,把留守儿童上学当成一件十分正常的事,要给它们生存空间,允许它们合法存在,不仅如此,而且应尽力而为地热情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一些实际困难,让打工子弟接收到社会的良性反馈,而不是灌输人性的阴暗面,最终导致积重难返,对有留守儿童的学校的老师要提高素质、转变观念的教育,不歧视打工子弟,平等地对待他们,这样一种大环境是搞好打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大前提,失去这个大前提就不能获得根本性的成功。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培养健全的人格,保持良好的心理环境。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主要有.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活动课或专题讲座,包括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知识讲座等,旨在普及心理健康科学常识,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识,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注意防止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的倾向,.个别咨询与辅导,开设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进行个别辅导是教师和学生通过一对一的沟通方式,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给予直接的指导,排解心理困扰,并对有关的心理行为问题进行诊断、矫治的有效途径,对于极个别有严重心理疾病的学生,能够及时识别并转介到医学心理诊治部门,.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要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班级、团队活动和班主任工作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一些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留守儿童要进行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解除心理烦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和调适能力。
立志是成材的必要前提,是成材的动力。
中国古话说:人无志不立;人穷志不穷;要立长志,不要常立志,要有明确的目标,并将目标作为自己的动力,锁定目标后,要精心策划,坚定不移地实施。
光有志向没有能力,结果是志大才疏。
避免出现志大才疏,就要搞好知识学习,要搞好知识学习就一定要打好基础,一段时间误下了,后来就很难补上。
老师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自己就要做什么样的人。
有些家长在都市文化的激励下对孩子产生了过高的期望值,有些家长则期望值过低,所以调到适当的程度,不要过高,也不要过低,既关注孩子学习的结果,也关心学习的过程,让孩子乐于学习,这是提高学习效果的很好方式。
要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消费观,宣传勤俭节约的好处和意义,让孩子认识到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世世代代的传家宝,懂得勤俭节约,无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家庭都是至关重要的,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配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通过有效途径,加强勤俭教育,逐步养成孩子们乐于吃苦、勤俭节约、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使他们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一代新。
观察“留守儿童”生活、学习、成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早处理并告知他们的法定监护人,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定期督促外出务工家长经常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
定期免费举办各种形式的老年培训班,把老人集中起来学习一些简单的知识,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使他们更好地承担起教育孙辈们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