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哲学引论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文档

哲学引论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文档

哲学引论模拟试题与参考答案(4)
分析题( 根据以下提供的材料, 结合教材的相关内容, 就所提问题进行分析。

答案不求一致, 凡能自圆其说、言之成理者均可得分, 特别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分析和体会。

字数要求在800字以上) ( 一) 存在与惊讶
存在怎么会成为一个问题呢? 世界存在着, 山川鸟兽存在着, 你和我存在着。

存在似乎是明明白白的。

世界万物存在着, 这话在我们听来平淡无奇。

然而, 存在并非永远这样平淡无奇。

一个饱受折磨万念俱灭的人, 偶然登上一座山丘, 山川和蓝天在她眼前次第展开, 她突然为一件基本事实震惊: 这世界存在着。

世界原能够不存在的――但竟然有一个世界存在着。

”To be or not to be”[”存在还是不存在”]刹那间成为问题。

哪个有灵性的孩子不曾有一次为这同一事实震惊并感到迷惑? 原能够根本没有世界, 原能够根本没有我这个人。

而一个活生生的我竟然面对着一个活生生的世界。

死的思想于是一道涌现。

难道一颗活跃的心灵竟会突然停止, 再不苏醒, 再不苏醒, 再不面对这碧树白云? 可能, 父母朋友会记着我。

但整个人类最后也要归于乌有……
人们喜欢把希腊称作人类的童年。

各个文明之始, 当然都是童年。

但相比之下, 希腊人似乎更天真好奇, 更富蓬勃的生机。

竟然有一个世界
存在, 竟然有存在这个问题, 震惊着希腊人; 使童稚的文明充满惶惑。

惶惑不一定是多疑。

希腊人并不怀疑存在是事实, 是第一位的事实。

但她们把事实感受变为问题, 并投入她们的心智来接受问题的挑战。

存在会变化吗? 如果承认了变化, 岂不就承认了消逝与虚无? 在存在之外, 还有什么? 能够说”( 还) 有( 虚) 无”吗? 这是语言的矛盾还是事实的矛盾? 有没有摆脱了无的有? 有没有超出变化的存在? 火? 理念型相? 能量? 思想? 神明? 到底谁是永恒?
总之, 存在问题首先是一个活生生的问题, 这引起了希腊人的无限惊愕。

在把握、深入、了解这一惊愕的过程中, 希腊人提出了对存在问题的原初解释。

这些解释以种种方式得到重新解释并经过这种种变形至今支配着我们对存在问题的看法。

――摘自陈嘉映著《海德格尔哲学概论》
问题1: 我们把古代人对宇宙起源的研究叫做”宇宙论”, 它第一次系统地对自然或存在本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那么, 古希腊宇宙论和中国古代宇宙论对于存在的看法各有什么特点? 你能比较一下它们的不同吗?
问题2: 教材把对存在的本质的研究( 即”本体论”) 归纳为三种基本形式: ”是论”、”在论”和”道论”。

从个人感受来说, 你赞同其中的哪种形式? 理由是什么?
( 二) 人不过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 ”人只不过是一根芦苇, 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她是一根能思想的芦苇。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才能毁灭她; 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她死命了。

然而, 纵使宇宙毁灭了她, 人却依然要比致她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 因为她知道自己要死亡, 以及宇宙对她所具有的优势, 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中国哲学家冯友兰说: ”宇宙间若没有鸟或蜂蚁, 不过是没有鸟或蜂蚁。

但宇宙间若没有人, 则宇宙间即没有解, 没有觉, 至少是没有较高程度的觉解。

……宇宙间若没有人, 则宇宙只是一个混沌。

朱子引某人诗云: ‘天不生仲尼, 万古常如夜。

’此以孔子为人的代表, 即所谓‘人之至者’。

我们能够说, 天若不生人, 万古常如夜。


问题1: 根据上面两段话, 谈谈思想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究竟在哪里?
问题2: 结合教材对哲学价值的描述, 谈谈哲学是如何促进人的思想发展的?
( 三) 失而复得的人
在胡宁和塔帕尔肯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在一次袭击后失踪了, 据说是让印地安人给抢走的。

她的父母四处寻找, 结果仍徒劳无获。

几年过去了, 一位来自内地的军人说起了她见过的一个蓝眼睛的印地安人, 推测她很可能是那个消失的孩子。

那对父母找到了那人( 细节被省略了, 而我不想凭空捏造) , 觉得还认得她。

但那人经过荒漠和野
蛮生活的熏陶, 已经忘掉了家乡的语言。

她顺从地又毫不在意地回到家里。

她在家门口停住了脚( 可能因为别人止住了脚步) 。

她看着门庭, 仿佛认出了什么。

突然, 她低下脑袋, 大叫一声, 冲进门庭, 穿过两个天井, 直奔厨房而去。

她毫不犹豫地把手伸进一口发黑的大钟, 掏出了自己小时候藏在那里的一把长柄小刀, 两眼露出了兴奋的光芒。

父母则因为找到了儿子而大哭了一场。

可能紧接着这一记忆的是另一些记忆: 年轻人无法忍受四堵墙壁, 不久便回荒漠去了。

我想知道的是在这一令人目眩的过去和现在交叉的节骨眼上, 她究竟感觉到了什么。

我想知道在这个儿子失而复得或彼此相认的一刹那, 父母和家人( 即使把当作一个孩子或者一条狗) 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选自《博尔赫斯文集·小说卷》
问题1: 结合这个故事, 请你谈谈一个人的”自我”究竟具有什么特征? 故事中的父母是如何确认那个失踪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的?
问题2: 请进一步结合这个故事, 谈谈”自我”的本质是什么? 或者说, 人是否有其”同一性”?
( 四) ”考试不能作弊”
在某种意义上, ”考试不能作弊”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原则。

可是, 怎么认定这种行为的非道德性呢? 这里有两种思路, 虽然结论是一样的, 但出发点却截然不同。

一种思路是说: 老师如果发现我作弊的话, 她将判我的这门课程的成绩为零分; 或者, 如果这种行为蔓延开来的话, 那么, 考试最终就会变得形同虚设, 以致根本起不到考试原来应该起到的作用。

因此, 考试不能作弊。

另一种思路是说: ”考试不能作弊”是一个普遍的道德法则。

如果你违反了”考试不能作弊”这样一个普遍的道德法则的话, 你实际上是在对大多数人经过长期努力建立起来的, 而且在理论上被证明是正当的这种基本的道德原则进行挑战, 而这既是不道德的, 同时也是危险的。

因此, 即使没有一个人实际上作弊, 作弊这种行为也依然是错误的。

问题1: 在对”考试不能作弊”这个道德原则所做的分析中, 以上两种思路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道德理论? 各自的利弊是什么?
问题2: 你同意以上的哪种思路? 理由是什么?
( 五) 苏格拉底的困境
假设你一生都在努力成为一个好人, 履行你所确认的职责, 寻求做对你的同胞有益的事情; 又假设, 你的很多同胞都不喜欢你和你所做的一切, 甚至把你看成是危害社会的人, 尽管实际上她们并不能证明这一点; 进一步假设, 你被一个与你同等地位的公民组成的陪审团所控告、审判, 并被判处了死刑, 而所有这些都是以一种你有理由认为是相当不公正的方式进行的; 最后, 假设你正在监狱里等待处以死刑, 你的朋友为你安排了一个逃跑的机会, 让你和你的家人一起逃往国外, 而且保证她们能够进行必要的贿赂, 在你逃跑时绝不会有危险。

如果你逃跑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