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栽培学总复习一1、栽培稻的类型。
世界上栽培的稻种有两个,一是亚洲栽培稻种(Oryza sativa L.),也称普通栽培稻,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二是非洲栽培稻种(0. glaberrimaSteud.),仅局限于西非一带栽培,起源于热带非洲野生稻。
2、我国稻的生产分区。
华南双季稻作区华中单双季稻作区西南高原稻作区华北电季稻作区东北早熟稻作区西北干燥稻作区我国水稻种植大体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两个稻区。
其中90%以上水稻分布在南方稻区。
近年來,随着种植业结构优化,北方稻面积增加,南方稻面积调减,优质稻面积扩大3、稻的几个主要生育时期是什么?各个时期对应形成的产量要素是什么?水稻产量二单位面积穗数X每穗粒数X结实率X粒重幼苗期:种子的萌发单位而积穗数分篥期:有效穗单-位而积穗数拔节期:穗分化每穗粒数开花期:授粉和受精结实率灌浆:籽粒形成粒重4、壮秧的标准是什么?小苗(2-3叶龄),中苗(3. 5-4叶龄),大苗(5叶龄以上)形态学标准发达的根系、白色根系比例高。
茎基部宽H•短。
叶片绿色,植株上冲。
叶片发育符合叶藥同伸规律。
没有病虫害。
整齐一致。
生理学标准碳水化合物比例高幼苗植株适宜C/N比为10-20o幼苗中的结合水含量高、口由水含量低。
1.小麦的分类方法与普通小麦的遗传起源。
比较形态学分类染色体组分类形态与染色体组相结合的分类(5个系,22个种)一粒系二粒系普通系提莫菲维系茹可夫斯基系普通小麦进化模式图野生的乌拉尔图小麦AA与拟斯卑尔特山羊草BB天然杂交后染色体加倍生成野生二粒小麦A ABB,基因突变成栽培二粒小麦A ABB, -Jt与山羊草属节节麦DD天然杂交后经染色体加倍得到斯卑尔脱小麦AABBDD基因突变成普通小麦AABBDD2.我国小麦的分布与区划。
我国小麦的分布1)小麦在我国分布十分广泛。
北起寒冷的黑龙江漠河,南到热帯的海南岛,西至新媼的天山脚下,东抵沿海诸省(包括台湾),海拔高度及10的沿海至4460m的西藏,都有小麦种植。
2)全国小麦生产以冬小麦种植为主,约占小麦总而积的80%以上和总产量的85%以±o大体上在长城以南,岷山、大雪山以东,以冬小麦为主;在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则以春小麦为主。
3)冬小麦主产区集中在华北平原的河南、山东、河北等省市,以及苏北、皖北、关中平原,约占全国种植面积的80%和总产量的85%以上。
其中,河南、山东两省约占全国小麦总产的1/3 o春(播)麦区春(播)麦区1)东北春(播)麦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全部、辽宁人部和内蒙东部四盟;年降水量400^ 1000mm ,无霜期90~160d ,最冷月平均气温-10. 3~-2. 5°C,无霜期偏短且热量不足是本区的一个重要特点;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品种为春性。
2)北部春(播)麦区:包括内蒙古西盟以西、河北坝上、晋雁北、陕榆林,共四省(区)95个县市;本区属人陆性气候,寒冷干燥;日照充足,年日照2700、3200h;水资源贫乏,年降水量一般低于400mm,不少地区则在250mm以下,干旱问题十分严重;以一年一熟为主,品种为春性。
3)西北春(播)麦区:包括甘肃、宁夏和内蒙、青海、新疆小部分,共5省(区)171个县;全区属中温带,地处内陆,大陆性气候强烈;最冷月平均气温-9 °C,常年降水不足300mm,全区N10°C年积温为2840~3600 °C,无霜期130d左右,生育期短,热量不足;种植制丿艾以一年一熟为主,品种为春性。
冬(秋播)麦区冬(秋播)麦区(R4)北部冬(秋播)麦区:包括冀长城以南,晋中晋东南,陕、豫北部,宁、辽南部,陇东及京津,共9省市;最冷月平均气温-10.7 °C~-4. 1°C,年降雨440^710mm,无霜期14旷194d;以二年三熟为主,旱地一年一熟;品种为冬性或强冬性。
5)黄淮冬(秋播)麦区:包括山东全部,河南大部,冀中南、苏北、皖北、陕关中、晋南、陇天水,共8省区;最冷月平均气温-4.6 °C〜-0.7 °C,无霜期18:C211d,年降水520"980mm,小麦生育期降水约280mm;一年两熟,旱地多两年三熟;品种为冬性、弱冬性和春性。
6)长江中下游冬(秋播)麦区:包括浙江、江西及上海全部,河南信阳以及江苏、安徽、湖北、湖南各省的部分地区;小麦半育期间降水340〜960mni,无霜期255d左右,最冷月平均气温-0. 1 °C〜7. 3°C, M10°C积温高达4800°C"6900 °C;种植制度一年两熟以至三熟,品种为弱冬性和春性。
冬(秋播)麦区冬(秋播)麦区(b)7)西南冬(秋播)麦区:包括贵州全部,川滇大部,陕南、陇东南及湘、鄂两部;木区地形复朵,以山地为主;最冷月平均气温3.2°C~8.6 °C,无霜期268d左右,年降水1100mm左右,日照不足,日均只有4.4h ;一年两熟或三熟,品种为春性。
8)华南冬(晚秋播)麦区:包括闽、粤、广西、台湾全部及云南的一部分;年降水量1500mm 左右,无霜期346d,最冷月平均气温6. 3°C〜20. 7°C;种植制度主要为一年三熟,部分地区为稻一麦二熟或二年三熟,品种为春性。
冬春(兼播)麦区冬春(兼播)麦区9)新媼冬春(兼播)麦区:包括南疆和北蟲共78个县;年降水量南疆39. 9nini ,北疆192.6mm ,最冷月平均气温-1&3 °C5.9 °C,无霜期150d 左右:一年一熟为主,南媼部分地区实行一年两熟:秋播冬性品种,春播春性品种。
10)青藏春冬(兼播)麦区:包括西臧全部,青海人部及川、廿、陇西南等地;最冷月平均气温-18 °C〜4°C,无霜期0〜197d,有的地区全年霜冻,降水量各地分布亦不平衡,变动幅度在15〜950nim Z间;秋播冬性品种,春播春性。
3.小麦感温、感光特性以及生育期的划分。
①出苗期:50%幼苗第1叶露岀地而2cm左右的口期;②分篥期:50%植株第1分簾露出叶腋2cm左右的H期;③拔节期:50%植株主茎基部1节间露出地面2cm左右(实冇长度3~5cm )的H期,这时可摸到突出的节部。
④挑旗(孕穗)期:50%植株旗叶展开、叶耳露出的H期,这时由旗叶叶鞘包着的幼穗已明显膨大。
⑤抽穗期:50%有效茎的麦穗顶部(不包括芒)由叶鞘露出达1/2的日期。
⑥开花期:50%麦穗的中部花开放、花药开始露出的日期。
⑦灌浆期:籽粒中50%达到多半仁、开始沉积淀粉的「I期,一般在开花后厂10天。
⑧成熟期:籽粒全部变黄,但尚未完全硬仁,含水率20%左右,是机械收获的最佳时期。
以上是春小麦和南方冬小麦生育期的划分,北方冬小麦在分葉期~拔节期Z间还有越冬期、返青期和起身期。
儿个生育期构成一个生育阶段。
如将出苗至拔节期称为苗阶段(或营养生长阶段),拔节至开花期称为器官建成阶段(或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开花至成熟期称为籽粒形成阶段(或生殖生长阶段)。
春化阶段的品种类型:①冬性,适宜温度0~3 °C,经历35天以上,不满足此条件不能正常抽穗;②半冬性,春化温度0~7 °C,经丿力5~35天;③春性,春化温度0~12°C,经历5~15天,但不经低温春化也能正常抽稳。
光照阶段的品种类型:①反应迟钝型,每天旷12小时、经历16天以上能正常抽穗,南方冬小麦品种属于此类型;②反应中等型,每天8小时不能抽穗,12小时下经21天可以抽穗,半冬性品种属此类;③反应敏感型,每天12小时以上,经30^40天才能抽穗,冬性品种属此类。
我国小麦品种对温光反应互作的效应可分为以下类型:①强春型长光敏感型:无春化反应,高温长日照下也能抽穗;强春性品种属此类,如辽春6号、粤麦6号等。
②春性长光敏感型:有微弱的春化反应,0、2 °C低温春化10天以下可提早抽穗3〜10天,不经低温也能iE常抽穗;北方春麦区和长江中下游的春性品种属此类,如锦阳11、杨麦3号、晋春5号等。
③半冬性长光敏感型:春化反应为中间型,0〜2 °C低温20天以上能明显提早抽穗,长光照叮加速抽穗;黄准麦区品种多属此类,如丰产3号、徐州17、泰山1号等。
④冬性、强冬性长短光不帧感型:春化反应弱强型,经低温30~40天可明显捉早抽穗,但对光照长短不敏感;如北京10号、吕农849、泰山4号属此类型。
⑤强冬性长短光頌感型:要求较强的低温春化,适宜春化长度40、50天,甚至于60天,长日照对促进抽穗;在未满足春化条件下,短日照有促进抽穗的效应;北部晚熟冬麦区品种多属此类,如农人139、旱选10号、新冬2号、冀麦7号等。
⑥超强冬性长短光敏感型:春化反应为超强型,要求50~60天以上的春化负积温,50天春化前,短F1照口J明显促进抽穗;满足春化条件后,长日照促进抽穗;该类品种主要是从北欧引入的冬性特晚熟品种,如西藏的肥麦。
4.影响小麦分麋成穗的生理基础。
小麦不同营养心长积温篥群的叶而积、干物质积累及其碳、氮、磷代谢水平在各心•育阶段均存在着显著相互关系。
在较好的氮、磷代谢水平下,碳素代谢状况的改善对分藥的生长发育和成穗过程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尤其在拔节前期适当控制返青肥水的供应,使分麋体内的糖分积累保持在较高水平不仅冇利于分麋的发育成穗,而且也冇利于分篥穗部性状的改善5.何谓Zadoks code,简述其编码特点。
6.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及其形成过程。
7.小麦源流库失调类型及其原因。
1)“源”大“库”小:生育条件较好,而选用小穗小粒品种;播种量过高、群体过大,籽粒发育不良;中期肥水过多,营养生长过茂,生长生长受抑制。
2)“源”小“库”大:生育条件不良,而采用大穗大粒品种;群体过小,后期叶片早衰以及后期阴雨连绵等。
3)有“源”不“流”:选用灌浆太慢的矮秆晚熟品种;后期氮素代谢过旺,C/N比失调,中下部叶片不转黄;发生倒伏,出现锈病、白粉病等,输导组织受到损伤和破坏。
&我国麦皿耕作制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1)以协调和改善土壤温热状况为中心的麦1+1耕作制①适用于我国北方的春小麦产区,如黑龙江。
②优点:土层深厚,腐殖质含量高,土质疏松,保水力强,潜在肥力高;缺点:渗透性差,土温上升慢,通常处于“湿和冷”的状况。
③主要措施:伏翻莆埔晒堡,秋翻整地,提前春耕,适时播种。
2)以协调和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为中心的麦tn耕作制①适用于我国华北和西北冬麦区的T旱和半T旱麦山。
②小麦生长季节降水少,干旱缺水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
③主要措施:浅耕灭茬,夏收后及时浅耕或耙一次,减少土壤因裸露暴晒而造成水分大量损失;伏耕(或深松)蓄墙,在雨季Z前深耕或深松,增加土壤通透性和蓄水力,形成“土壤水库”;耙褫收墻,尽量减少蓄墻后的土壤水分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