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因为教育作为一项教师对学生施加影响的精神活动,首先需要教师有高尚的人格和感染学生的魅力,需要教师以生命和灵魂去投入。
在全社会树立美好的人民教师形象,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塑造教师形象,要将师德建设作为中小学校工作的重点。
在中小学教育取得阶段性发展,同时又是处于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构建富有成效的德育工作机制,开展充满生机的德育实践,塑造高素质的教师形象,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师德实际上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态度。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说:“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教师是决定因素。
他所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
身为老师……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叫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教师的态度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是师德水平的重要体现。
一个有强烈责任感的教师,当他走上课堂之前,在走近学生时,首先应该做的便是调整情绪,端正态度。
与师德密不可分的是师风,师风在极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的成长,也决定着一个学校教育的优劣。
师风,首要的是对学生的公正、真诚和热情。
这些都凝聚在对学生的一个“爱”字上。
教师只有对学生付出博大深厚的爱心,才能得到学生的衷心爱戴,才会形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教师的良好风范,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的情感上,也表现在自我完善上。
素质教育对教师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加大情感和精力的投入。
因此,教师要主动产生自我设计的工作动机,寻求自我发展的情感和兴趣,养成持久的学习意识,积淀丰厚的专业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