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代读者解读的现实意义

当代读者解读的现实意义

当代读者解读的现实意义文本解读是文本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自古,有文学作品就会有对作品的阅读、欣赏和评价。

现代形式主义文学理论家认为,作家的写作仅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具有能指功能、可供解释的客体,而作品的意义存有于文本特殊的语言组合形式及文本结构之中,意义的最终实现依赖于文本与读者的交流,即读者的文本解读过程。

同时,随着文本理论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在文本观上也发生了深刻的改变,更加注重读者的解读和社会因素的参与,由关注文学文本的自律性,转变为关注文本的外部因素,即与现实世界的联系。

”[1]社会观念作为特定时代、阶级民族的精神反映,体现一个时代的精神面貌,影响着人们的方方面面,必然会对读者的文本解读产生影响,读者持有的社会观念不同,对文本解读就会产生千姿百态的影响。

因此,了解文本解读与社会观念的关系问题是具有一定意义的。

一、文本解读与社会观念内涵阐释(一)文本解读的内涵阐释所谓的文本解读,顾名思义,就是读者能够通过话语构成的文本中介来达到鉴赏或理解作品意义、作家创作意图的过程,这是一个复杂的认识和心理过程。

在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也称作文学鉴赏或文学接受活动。

广义的文本解读包括一般性阅读、细读和解读三个过程。

“一般性阅读是由一个通晓文字(字、词),到把握作者意图或文本“原意”的阅读过程”[2]4。

这一过程中,读者可以由作者创作的“第一文本”到经过自己接受的文本,即“第二文本”。

它只需要读者的积极参与,并了解作品的原意即可。

如果读者通过文本所获得的理解与作家的创作意图相吻合,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解”,这会由此产生读者与作者的共鸣,产生深刻的影响。

当然,解读者与作家的创作动机相吻合的情况是很难达到的,这需要考虑背景、时代、地域环境等综合因素。

“细读则是强调解读者对具体的字句等语言形式细细的玩味,这一过程把文本看成了是一个自足、独立的客体,”[2]5强调其自律性。

而文本解读的最后一个阶段——解读,“即批评性阅读,则要求解读者将文本与作者、与时代联系起来,对文本作延伸性的阅读,”[2]5要求解读者能够对文本的美学趣味、社会意义等做出分析和评价。

这里,我们侧重于研究文本解读与社会观念的关系,因此,本文更侧重于解读即批评性阅读。

(二)社会观念的内涵阐释既然,考察社会观念对文本解读的影响,那么,什么是社会观念呢?所谓社会观念,简言之,就是人的意识的一种观念化、模式化。

具体说来,它是自发产生的,基本没有经过理论的定性而形成的一定社会心理或观念体系,能够在一个特定民族、时代、阶级和社会群体中广为流传的精神状态,不仅表现为一定社会群体意志、愿望、情绪等,还表现为一定的风尚、习俗等等因素,较之高度概括的意识形态,能够比较敏锐的反映社会现实,某种意义上可看成是一种时代精神、时代风尚。

就其实质而言,社会观念是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关于意识形态的内容,提出了两个看法即:“一、意识形态是一个总体性质的概念,它包括很多具体的意识形态,如政治、思想、法律、道德、宗教等;二、意识形态是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反映。

”①这一观点明确说明了意识形态并非仅仅指其阶级性,即具有一定的精神意向性。

伊格尔顿也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包括两个彼此对应的意义:“一方面,意识形态是有目的的,有功能的、也是有时间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似乎仅仅是一对幻象,过着与现实隔绝的明显的自律生活”[3]。

他也指出了意识形态含义中既有政治的一面,又有精神思想的一面,有其自律性。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也把意识形态视为一种存有于特定社会历史中“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形象、神话、观念等)体系”[4],等等。

这些都说明社会观念作为社会群体的精神总和是意识形态的内容之一。

不过,较之高层次的意识形态,它又是意识形态的低层次的反映形式,是社会存有和社会关系在人们意识中直接反映的产物,能够比较容易地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

当一个人的意识思想被某种社会观念意识形态化后,他就会不再以对对象的具体认知来理解事物,而是自觉不自觉地以积淀下来的这种意识观念来看待事物。

同样的,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社会观念也会自觉不自觉地渗入文本的理解过程中,影响文本内容、意义的揭示等,对文本解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这跟我们所说的文学批评中的“前见”批评相似,这也是文本误读造成的一个原因。

在文学文本理论发展到今天的时代背景下,社会观念在文本解读中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二、社会观念对文本解读的渗入原因俗话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同一部文本学作品,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理解,毫无疑问,这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

而社会观念就是其中的因素之一,如对贾平凹的长篇小说《废都》的解读,有人认为它是一部“金瓶梅”;有人认为它纯粹是一部“淫书”,毫无文学价值;而有人则认为这本书深刻反映了古都西安知识分子的精神空虚和无所适从的颓废精神状态。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把它看成是当下的“金瓶梅”,这是与当下的部分精神风尚相适应的,但却只看到了表面的东西。

将其归为“淫书”,我认为就有保守之嫌,既不符合时代风尚,也不合作品的本意。

但这并不排除这与地域范围内,人们的社会观念对思想意识的影响而导致此结论的产生。

而第三种说法则可能是对陕西古都地区的风俗人情、精神风貌有深刻的了解,从其地域社会观念出发,对其做出的结论。

我认为,这是比较符合作品意蕴的。

这说明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社会观念不同期待视域就不同,就会影响着读者对文本的解读。

其实,在文学史中,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每一次文学改革的发生都可能与社会观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我们说,社会观念对文本解读的渗入是不可避免的。

那么,为什么社会观念能够影响并渗入到文本解读中呢?我认为,需要从社会观念的特性、文学文本的特性和读者三个方面的因素来考虑。

(一)社会观念特性因素首先,在高层次上,社会观念具有意识形态性。

社会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本身就具有意识形态性,这是被前人所证明了的。

而意识形态与文本解读又是有密切关系的,20世纪80年代,伊格尔顿的《批评与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研究》发表,就已经直接地阐释了文学与意识形态的紧密联系。

他认为,“艺术文本并非反映历史的真实,而是通过意识形态作用来产生真实的效果。

小说表面上看来是自由的使用现实事实,但是,这不过是一种幻觉,它不能摆脱意识形态的引导,文本的真正材料是意识形态而不是现实,它借助于想象加工了这些材料。

”[3]50伊格尔顿的论述鲜明生动地说明了文本解读的活动过程,即文本解读并非简单的文字欣赏,看出有什么事发生、有什么样的人、事件是怎样发生的等机械的阅读,而是必须通过想象、联想将文学文本再次加工、以达到理解文本意蕴的目的,而其中的想象和联想则是深受意识形态影响的。

那么,社会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低级表现形式,更能接近人们的社会生活,就必然影响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文本,进而影响读者的解读。

其次,在低层次上,社会观念具有时代性。

它较之高层次的意识形态,又是经验性的、低层次的,能够随着时代的变化较灵敏的反映社会现实的时代意识,它本身反映的就是某个特定民族、时代、阶级和群体所广为流传的时代精神,能够直接反映社会群体的精神状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同时,还是一定风俗民情的概括。

如就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史来看,几次较大的文学论争,几次反复,由强调为艺术而艺术到强调文艺为政治再到为文学而文学,循环持续,文学自律性与文学的意识形态性潮流的反复转换。

除了特定的时期的社会现实的需要外,社会观念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因为社会观念没有明显的阶级性,虽带有阶级和社会集团内容,但因为它是以感觉、情绪、需要、愿望乃至风尚、习俗等感性形式反映出来的一种未经分化、定性的经验水平的反映形式,还渗透着大量民族和时代的心理特征。

这样,对推动文学发展就会产生不容忽视的作用,成为导致一定时期文学思潮持续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人们的意识受某种社会观念的影响或说被意识形态化后在文本解读中就会使得自己根据自我意识来解读文本。

(二)文学文本特性因素社会观念之所以能容易的影响到读者的文本解读,仅考察社会观念因素是不够的,就文本解读的本质而言,文本解读是对文学文本的反映和再现,文学文本也是读者解读主体,那么,文学文本自身的特性因素也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文学文本具有内蕴性。

文本是由一系列呈线性组合的语句呈现于解读者面前的,这个语言整体所刻画的形象,抒发的情感,都是由语言符号的特殊组合得以传达。

而语言具有间接性,多义、朦胧、含蓄蕴藉,并不能尽如人意地把别人的经验完全的表现出来,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感受也不尽相同。

因此,对文学文本进行解读,离不开对文学文本的外在因素,如解读者及创作者的生活背景、时代环境、地域、民族等进行了解,那么,社会观念作为影响读者思想意识的一种因素,在文本解读中,就必然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如影响读者理解作品的意蕴等。

其次,文学文本就具有意识形态性。

文本的形成借助的是在作家亲身的生活实践积累起来的表象记忆和情绪记忆,融合着作家的感情、思想和一定的意识观念以及生动的感性材料。

只有当作家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并运用自己的想象、联想等,才能创造出好的文学作品来。

社会观念作为意识形态的低级形态,更接近社会生活,文学文本就更容易受其影响,所以,读者在解读文本时也就会不自觉地容易受社会观念的影响。

(三)读者因素文本解读的主体是读者,社会观念影响的主体也是社会中的人,那么,就不得不考虑读者因素。

读者首先是社会中的人,社会观念作为反映一定时代、一定群体的意志、愿望、情绪等精神状态及其风尚、习俗的因素,影响读者的方方面面,必然会影响读者的思想意识。

加之,社会观念比较接近社会生活,影响更直接。

因此,在读者的文本解读中也就会必然受其影响。

三、社会观念对文本解读的渗入表现社会观念包括社会群体的意志、愿望、风俗习惯、时代精神、文化观念等,这些对文本解读都会产生影响,这种表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影响解读者对文本意蕴的需求一定的社会观念会导致一定文学文本的出现,并且伴随着人们或褒或贬的评论。

具体说来,就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观念下,人们会自觉不自觉地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什么样的文学作品的出现。

换言之,人们的思想被当前的意识意识形态化后,就会在文学作品的解读中希望看到与这种意识相适应的思想观念的出现,这就要求文学作品的创作者要创作出适应一定社会观念的文学作品。

具体表现在:第一,时代精神会影响读者对文本意蕴的需求。

文学不能不是某一种思想倾向的体现者,即文学与生活的关系不仅是反映、体现关系而更应当是某种特定声音的表达者,体现出一定的时代要求,文学必须与现实条件相联系,才能更具其生命力。

每一时代的作品的出现都是如此,时代精神不同,读者对文本意蕴的需求也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