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居民区在规划设计的时候,可以考虑设置一些能够对空间起荫蔽作用的高大乔木,以及可以对空间起划分作用的灌木,为居民创造理想的社交空间。
5.公共活动场所人性化的居住小区也不可缺少面向居民的公共活动场所。
为了满足居民日常的文体活动需要,小区应设置阅览室、茶室等方便居民进行交流与活动的场地,并可以在公共活动区为居民提供园圃、天井、烧烤营地、书画展区等场地,允许居民在此进行多种文体娱乐活动,为居民提供展现个人风采的舞台总结:人性化居住小区的出现,是以人为本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是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所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
参考文献:[1]王磊.“人性化”居住小区设计探悉[J].中外建筑,2003(4)[2]徐燕征.人性化居住环境设计问题研究[J].城市,2003(1)[3]罗江龙.人性化居住小区的设计探索[J].山西建筑,2007(7)浅谈现代商务办公楼建筑设计梁浩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摘要:本文结合实例,探讨现代商务办公楼建筑的设计构想,重点介绍了该建筑的总体布局、建筑形象和功能分区;供同行参考借鉴。
关键词:商务办公楼;建筑设计;平面设计1概况本案拟建一栋高层办公、商务酒店(经济型)、商业综合大楼,规划用地面积为5660m2,拟建计容建筑面积25470m2,容积率为4.5,总建筑面积约30000m2,建筑层数24层,总高度控制在100米以下,同时考虑设置地下车库。
2设计理念如何在建筑设计中根据高科技企业的特色,进而体现出开发区的办公建筑在整体风格一脉相承的前提下又各具特色,是设计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设计出具有时代特性、反映开发区特点、与周围环境协调的建筑,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和降低造价是本次设计的目标。
为实现设计目标,采用了下述设计理念:(1)以功能主义融入理性的设计手法处理建筑造型,造型变化遵从于序列规则之中;(2)采用经典的建筑语言,讲究细节的比例和模数的统一:(3)着力于与整个开发区原有建筑和周围环境的协调:(4)在经济合理、注重美观、保护环境的前提下运用新型材料:(5)满足现代办公建筑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需求。
3总平面设计本项目总平面图布置在充分满足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各专项技术要求和规范前提下,具有以下特点:(1)本案采用典雅、大气的新古典主义风格。
将经典的古典元素加以简化,并与现代新技术相结合,形成古典与现代的视觉碰撞,利用材质的选用以及色调的搭配形成大方、耐看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塑造城市新地标。
大楼主体建筑平面采用规整方形与弧形相结合的方式,既适应科技办公楼的建筑要求,又以简洁明快的现代风格与周边建筑相协调、相呼应。
实现功能造型环境与人性化的和谐统一。
(3)为满足员工停车需求,基地设置大型地下停车库。
本工程24层主楼地下室与下沉式地下车库联成一体,两者之间不设结构缝、使地下车库停车位最大化,停车数量达99辆。
(4)公用辅房(变配电间、风机房和水泵房)均布置在大厦的地下室,使得动力站房公用管线至上部大楼距离最短,既节约投资又为公用站房的管理提供方便。
(5)基地北边霞村中和路为主要车行出入口,符合城建规划及交通安全管理规范,内部配6m的环状消防通道,以满足人流、物流和消防的需要,路网构架与市政原有道路相衔接,总体布置做到人、货分流。
(6)在建筑主入口前面设置大面积绿化,烘托出品位高雅、亲切宜人的景观环境,新建绿化面积达2418平方米。
同时利用3楼商业群楼屋顶进行绿化,绿地率达30%。
与周围建筑景观相呼应和环境的协调4建筑平面设计该综合大厦主要提供和满足高新技术产业办公和经营之用。
满足现代办公建筑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需求。
在对办公建筑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大空间建筑平面布局模式,强调对高科技产业的适应性、多样性和使用上的灵活性。
主要特点如下:(1)建筑有效空间的最大化。
大厦建筑平面采用长方形规整布置,中间部分均为办公等多功能的建筑空间。
以利于分隔和有效利用空间。
建筑中间布置消防电梯和楼梯、客货电梯等交通核心单元,东西两端各设置公用生活设施及疏散楼梯间,解决垂直交通问题。
以满足高科技产业的办公建筑要求。
(2)空间的灵活分隔。
建筑设计内部可用轻质隔墙隔断,充分考虑了建筑空间的灵活分隔和布置,做到既可分层整体出租,也可局部灵活分隔,最大限度满足各种不同用户的需求,体现建筑较强的通用和灵活性。
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的特点。
(3)中庭的形象设计。
建筑设置两层裙房,在底层裙房东面设置中庭,二层通高,轩敞气派,屋面设置采光天窗,使中庭创造良好的共享空间,为今后企业入驻提供良好环境。
同时为今后布置总服务台、商务中心、银行、小型超市等造有利条件。
(4)良好的安全疏散通道。
建筑的主出入口设置圆弧形底层办公及酒店入口,加强入口空间导向性。
建筑南边设置了非机动车库入口,满足生产的需要。
同时在东边两端各设置疏散的商业出入口。
地下车库为一个防火分区,设五个人员疏散出入口;地上群房部分共享大厅作为一个防火分区,其余每标准层为一个防火分区。
建筑地上部分楼层均设三部防烟疏散楼梯和消防电梯。
使整个建筑符合消防设计的要求该综合大厦立面采用经典的三段式,大楼逐层退台,为适应高新技术办公企业的使用需要,以简洁的形体与扇形的布局相结合,建筑外立面采用稳健清新的浅灰色为主色调,裙楼材料选用石材,塔楼选用仿石面砖,配以黑灰色铝合金型材竖向杆件以及银灰色透明玻璃,利用材料的虚实对比,以及色彩的明暗搭配形成挺拔俊朗、浑然一体的远景效果(见图1),而材质本身色彩的细微变化以及立面构件细部的处理又给人以层次丰富,富有质感的近景感受。
15 151616图1建筑平面中每层均匀设置空调机房平台,平台栏采用方形钢格栅隔断,使空调机组隐藏在里面,同时使立面有强烈的韵律感和阴影变化的虚实对比。
裙房外墙采用仿石面砖,仿石面砖厚度约13毫米,经过设计分析,并通过各种连接节点的试验,达到技术要求,使仿石面砖的新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应用,实际效果很好。
既节约了工程造价又使之具有天然石材般的外观,坚硬的外表让建筑的线条更加清晰,轮廓更加明朗。
(见图2)图25结束语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如在宽带网络、楼宇智能化、区域呼叫中心和远程会议服务等智能化系统,在建筑景观和建筑节能方面,对办公建筑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
根据不同企业的市场需求,办公建筑将向专业性和通用性发展。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办公建筑设计也将随着前进的步伐不断推陈出新。
浅谈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汶川县安置小区三期的体现严小莹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的特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这起罕见的地震灾害造成了的历史空前的损失和灾难。
根据《国家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工作方案》,按照“民生优先、减少征地、合理布局、尽快启动”的原则,在其原盛世天苑地块兴建汶川安置小区三期。
根据其任务书,按照国家相关的规范及当地规划的要求,建设多套型的居民安置房。
该项目总体规划为ABC三栋塔式高层居住建筑,总用地约6664 m2,总建筑面积约17747m2。
AC栋建筑总高度为51.0m,地上17层,无地下室; B栋建筑总高度为54.0m,地上17+1层(顶层为复式单位),首层局部设计为1层半地下室。
建筑的规划与单体设计结合气候与地域性的特点,设计理念强调因地制宜、以人为本,以居住舒适性为出发点,充分考虑采光、日照、景观等因素,力求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山势、水景等自然因素,按照现代建筑的实际功能和体量进行设计,同时结合汶川地区传统羌族建筑的特点,力求营造出一处充满现代感而又处处洋溢羌族风情、和谐而舒适的安居小区。
它的设计理念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一.总体布局特点汶川地形复杂,属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形。
本工程在总平面布置中充分利用地形,尽量减少土方量,达到业主要求同时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
汶川灾后重建的居民安置区项目,安全防灾也是建筑必须关注的设计要素,因此在现有地形条件下,要尽可能的使建筑远离灾害影响,同时结合休闲景观节点与应急避难功能进行设计。
安置小区设计为三栋塔式高层居住建筑,弧形围合成相对独立的居住区,共享中心绿化,远离规划路的噪音影响。
小区西北向和东北向分别设置两个主要小区出入口与周边的规划路相接,形成出入方便紧密相连的小区布局。
根据日照分析进行多次方案比较,其中L形的围合布置和点式的均衡布置均会出现不利日照的户型,因此最终确定了住宅弧形的围合布置.户型的住宅体量布置,不仅满足了与周边多层住的日照间距,留出了大片的中心绿化广场,尽量远离规划路排除路面噪音的影响,同时还形成了良好的景观视线,远眺杂谷脑河。
小区三栋住宅塔楼呈弧形围合,形成绿化中心广场,小区总体绿地率不低于30%,提高环境质量和居住生活质量。
二.交通组织小区规划设计了明确的交通系统,实现人车分流:东北侧的主要小区入口为车行入口,围绕住宅设置了环形的道路为车行道路系统;东北侧的主要小区和西北侧的次要小区入口为居民的步行入口。
人行道路与车行道路分开,形成安全的人车分流系统,与此同时,人们还可通过安全人行通道直接步入中心绿化广场进行休闲娱乐。
普通的车行道路系统和人行道路系统可兼用为消防车道,必要时可利用小区的隐形消防车道。
三.立面设计项目地处羌族文化区,建筑立面以现代建筑风格为主,以川西羌族风格的建筑风格及符号元素为基本要素,同时以现代建筑手法和线条加以诠释,配以简洁亮丽的墙身色彩,局部结合暖色点缀,营造出具有藏羌风格的现代化居住建筑。
厚重的墙体,略带收分的建筑形体,突出的木质构件,建筑顶部的线条处理均反映出了羌式建筑的风貌;浅灰色的仿石面砖与暖黄色的涂料搭配在建筑立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