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业理论

产业理论

产业经济学期末复习资料整理1、研究企业与产业内部关系的理论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产业与部门之间关系的理论是产业关联理论,研究部门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关系的理论是产业结构理论。

2、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3、“马歇尔冲突”(Marshall’s dilemma):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构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这一矛盾至今仍是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

4、1940年克拉克提出有效竞争概念,所谓有效竞争,就是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

5、有效竞争的三个标准即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

6、市场结构标准:(1)不存在进入和流动的人为限制;(2)存在对上市产品质量差异的价格敏感性;(3)交易者的数量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

7、市场行为标准:(1)企业之间不互相勾结;(2)企业不使用排外性的、掠夺性的或高压性的手段;(3)在推销时不搞欺诈;(4)不存在有害的价格歧视;(5)对抗者对其他人是否会追随他们的价格变动没有完备的信息。

8、市场绩效标准:(1)利润水平刚好足以酬报创新、效率和投资;(2)质量和产量随消费者需求而变化;(3)企业尽其努力引进技术上更优的新产品和新的生产流程;(4)没有过度的销售开支;(5)每个企业的生产过程是有效率的;(6)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卖者得到最多的报酬;(7)价格变化不会加剧周期的不稳定。

9、1959年贝恩出版了《产业组织》一书,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

由于这些研究主要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展开,因此又被成为产业组织的哈佛学派,至此就建立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

10、1968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11、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哈佛大学将市场结构作为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重点,信奉哈佛学派理论的人被称为“结构主义者”。

芝加哥学派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哈佛学派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

信奉芝加哥学派理论的人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2)、哈佛学派认为市场结构是基本决定因素,不同的市场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市场绩效。

芝加哥学派却认为市场绩效起决定性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

(3)、哈佛学派主张“集中度——利润率”的假说,芝加哥学派指出高集中度产业中的高利润率与其说是资源配置非效率的指标,倒不如说是生产效率的结果。

(4)、哈佛学派主张对长期存在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采取分割政策和实行严格的兼并控制,而芝加哥学派认为除个别情况除外,没必要对企业兼并采取严格的控制政策。

12、完全可竞争市场,是指市场内的企业当其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完全自由的市场。

完全可竞争市场的重要标志是对快速进入缺乏阻止力。

13、市场集中度是指市场中卖方或买方各自供求规模及其分布情况。

对市场集中度得分析大多从卖方的角度展开。

(市场集中度是反映特定市场集中程度的指标,它与市场垄断力量的形成密切相关,所以,产业组织理论把市场集中度作为考察市场结构的首要因素。

)14、产业集中度是衡量产业竞争性与垄断性最常用的指标,通常是指行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可以是产值、产量、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

CR4或CR8成为“四厂商集中度”和“八厂商集中度”。

15、规模经济(Economics of scale):是指企业因扩大某种产品的生产规模或经营规模而使收益增加的现象。

16、反映规模经济的一个基本指标是函数系数FC(Function Coefficient),即FC=AC/MC。

或者,成本弹性也可以度量规模经济。

FC>1,规模经济;FC<1,规模不经济。

17、范围经济(economics of scope):是指企业生产两种以上产品或经营两种以上劳务时,平均成本下降的现象。

(铁路、航空、水路的客运联运)18、企业适度规模的确定方法:量本利比较法(成本法)、工程分析法(工程法)、适者生存法(生存法)。

19、量本利比较法(成本法):它是通过分析研究实际成本数据资料找到可能的成本曲线,成本数据既可以是同一时间多个厂商的资料,也可以是同一厂商不同时间序列的资料。

20、工程分析法(工程法):工程法是通过搜集“专家”(工程师和经理)关于单一产品或多个工厂成本曲线的斜率和最优规模的意见,得出最低经济规模的估计值。

21、适者生存法(生存法):在一个产业中,如果全部企业拥有完全相同的资源,处于完全相同的经济环境,则最佳规模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生存能力最强,发展最快。

22、产品差异又称产品分化,指企业在所提供的产品上,造成足以引起买者偏好的特殊性,使买者将它与其他企业提供的同类产品相区别,以达到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的目的。

23、垂直差异:是指在产品空间中,所有消费者对所提及的大多数特性组合的偏好次序是一致的那些特性之间的差异。

24、又叫空间差异,来自于消费者不同的主管偏好,而非产品本身的质量问题,不同的消费者对存在差异的产品无法得出一致的偏好排序。

25、产品差别化作为企业经营活动的一种策略,与企业的价格策略相比,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1)产品差别化的不确定性:在于花费的费用和得到的回报不一定成比例。

2)产品差别化的时滞性:在于策略的实施通常需要很长的时间过程。

26、产品差异分为:水品差异、垂直差异、服务差异、信息差异、策略性差异。

27、广告一般可以分为两类:1)、信息型广告:传递有关产品的基本信息,如价格、质量、产地、购买渠道或其他特征。

2)、劝说性广告:企业为增加做广告产品的需求而向消费者传递信息的一种方式,这种广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消费者偏好。

28、(1)非耐用消费品行业:广告对消费者形成的主观偏好的影响很大,有利于形成产品差异,因此市场上企业常常试图通过大量的广告投入影响消费者,选择和建立品牌忠诚度。

(2)耐用消费品行业,在该行业,产品差异程度主要由产品性能,质量和销售服务水平决定,消费者在购买决定过程中相当慎重,受广告影响程度相对非耐用消费品低,所以市场上的企业往往把广告费用占总销售费用的比例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把大部分销售费用用于销售组织的建立和完善方面。

(3)工业品行业,该市场上,产品比较标准化和规格化,或者完全根据客户的需要定制,产品购买者一般是富有经验和鉴别能力的专家,因此广告行为不适用。

企业投入的广告费用很少,主要是做企业和品牌的宣传,因而把大量的销售费用于人员推销活动。

29、进入壁垒可以分为两大类,结构性的和策略性的,或者叫经济性的和行为性的。

30、结构性进入壁垒(或经济性进入壁垒)是指由于在为厂商的绝对成本优势、产品差异化、资本成本和绝对成本优势等因素形成的市场进入壁垒。

31、策略性进入壁垒强调在位者主动利用自身的在位优势,通过各种策略性行为阻止潜在进入者进入。

32、进入壁垒的高低,可以用该产业的最高阻止价格高于该产业平均成本的百分比大小来测定。

(最高阻止价格是指,能阻止新企业进入的价格的最高值。

如果价格定的高于平均成本很多,新企业还是无法进入或无意进入的话,说明此市场进入壁垒高;反之,则较低。

)33、形成进入壁垒的原因: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量壁垒、产品差别化壁垒、绝对费用壁垒、政策法律制度壁垒。

(规模经济壁垒、资本成本、绝对成本优势壁垒、产品差异化壁垒。

)34、退出壁垒的存在对于企业进入决策具有很大影响。

如果行业退出成本很高,那么其进入该行业的积极性就会减弱。

相反,如果进入退出没有成本,新进入企业就会采取“打了就跑”的策略,即面对存在较高利润的产业,潜在进入者迅速进入市场攫取在位者的利润,与在位者做出反应之前撤出。

35、行动顺序信息静态动态完全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信息纳什均(1950、1951)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1965)不完全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信息贝叶斯纳什均衡(1967~1968)精炼贝叶斯纳什均衡(1975)36、策略性行为是指一个厂商通过影响竞争对手对该厂商行动的预期,使竞争对手在预期的基础上做出对该厂商有利的决策行为,这种影响竞争对手预期的行为就称为策略性行为。

37、策略性行为的分类根据企业间合作的态度分:合作策略性行为和非合作策略性行为。

根据行为调整和作用的时间长短分:短期、中期、长期策略性行为。

根据影响未来收入预期的方式分:影响未来市场需求和成本函数的和影响竞争者对未来事件估计信念的。

38、掠夺性定价又称驱逐竞争对手定价,是指某企业为了把对手挤出市场或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降低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策略行为,待对手退出市场后再行提价。

39、特征:(1)掠夺性定价中出现的价格下降,一般的暂时性的。

如果价格降低到成本以下,发起企业就应承担亏损,但是把竞争对手驱逐出市场之后,发起企业往往会再度把企业价格提高到获得收益的水平,这个过程是“先亏损后赢利的”。

(2)在掠夺性定价中企业发动暂时性降价,实质目的是缩减供给量,而不是扩大需求量。

因而只有在有效控制供给量的前提下,发起企业在驱逐对手之后才进行提价。

(3)一般情况下,采用掠夺性定价策略都是市场上势力雄厚的大企业,只有这样才具备长期忍受低价造成亏损的能力。

40、以不同价格销售同一种商品,而且这些价格的差别不反映成本的差别,被称为价格歧视。

41、价格歧视可以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价格歧视。

一级价格歧视是指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也称之为完全价格歧视。

二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按不同价格出售不同数量的产品,但是每个购买相同数量商品的消费者支付相同的价格,即对不同的消费段规定不同的价格。

三级价格歧视是指垄断厂商将消费者分为独立组别,对不同组别的消费者按不同价格出售产品,但同一组别消费者所购买的不同单位的价格是相同的。

42、两部收费、搭配销售与捆绑销售则是非线性定价的常见形式。

43、两部收费是指先向消费者收取一定数量的固定费用,然后再按消费数量向消费者收取使用费。

即企业向消费者收取获得购买权的费用,而后以某一特定价格对消费者期望购买的产品数量收费。

44、捆绑销售是指供厂商出售的商品包中包含多于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方式。

在捆绑销售中,消费者要么多买产品,要么不买产品。

如量贩式销售。

45、搭配销售是指企业出售的商品包中至少包含两类不同的产品。

46、企业实施搭配销售的理由:可以提高效率、暗中给予价格折扣、提升品牌形象、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