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路运输通道可以分为三大类:运河、海峡和自然河流,以下是具体的分类:海峡、英吉利海峡一、运河1. 巴拿马运河巴拿马运河是世界上最具有战略意义的两条人工水道之一,另一条为苏伊士运河。
行驶于美国东西海岸之间的船只,原先不得不绕道南美洲的合恩角(Cape Horn),使用巴拿马运河后可缩短航程约15,000公里(8,000海里)。
由北美洲的一侧海岸至另一侧的南美洲港口也可节省航程多达6,500公里(3,500海里)。
航行于欧洲与东亚或澳大利亚之间的船只经由该运河也可减少航程3,700公里(2,000海里)。
巴拿马运河全长81.3千米,水深13米~15米不等,河宽152米至304米。
整个运河的水位高出两大洋26米,设有6座船闸。
船舶通过运河一般需要9个小时,可以通航76000吨级的轮船。
1914年8月15日巴拿马运河正式通航,极大地缩短了美国东西海岸间的航程,比绕合恩角缩短了1万4千8百公里。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利用运河将航空母舰送去补充几乎被毁灭的太平洋舰队。
航空母舰虽然能够通过运河,但要需要先拆除航标,腾出航道。
2004年财政年度期间总共有14,035艘船只,总吃水266,916,576吨通过巴拿马运河。
运河的主权于1999年交还巴拿马,由于运河无法通过巨型油轮和如今的大型航空母舰,美国正在计划在中美洲其他地方开凿新的运河。
通过运河的全程需花费10小时。
平均每艘船只通行费约为13,430美元。
巴拿马运河由美国建成,自1914年通航至1979年间一直由美国独自掌控。
不过,在1979年运河的控制权转交给巴拿马运河委员会(由美国和巴拿马共和国共同组成的一个联合机构),并于1999年12月31日正式将全部控制权交给巴拿马。
运河的经营管理交由巴拿马运河管理局负责,而管理局只向巴拿马政府负责。
巴拿马运河承担着全世界5%的贸易货运。
中国是巴拿马运河的第二大用户。
2. 苏伊士运河这条运河允许欧洲与亚洲之间的南北双向水运,而不必绕过非洲南端的风暴角(好望角),大大节省了航程。
从英国的伦敦港或法国的马赛港到印度的孟买港作一次航行,经苏伊士运河比绕好望角可分别缩短全航程的43%和56%。
沙特阿拉伯吉达港和黑海康斯坦察港之间绕好望角的距离是11771英里,而经苏伊士运河的距离仅1698英里,节约86%的距离。
在苏伊士运河开通之前,有时人们通过从船上卸下货物通过陆运的方法在地中海和红海之间实现运输。
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从最低部位贯通苏伊士地峡,连接地中海和红海。
沿途利用大、小苦湖等原已干涸的湖沼和洼地作为航道。
从塞得港至陶菲克港长161千米,连同伸入地中海、红海河段总长173千米。
河面宽160-200米,河底宽60-100米,可通行吃水11.6米、满载6.5万吨或空载15万吨的海轮。
通过时间平均为15小时。
运河通航后,从西欧到印度洋之间的航程比绕道非洲好望角缩短5500-8000公里。
运河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接地带的要冲,战略地位重要。
通过船舶数及其货运量在各国际运河中均居首位,货运以北上的石油和南下的金属及其制品最重要。
世界海运贸易额的7%都是通过苏伊士运河,其中35%的份额是红海和波斯湾沿岸港口,20%是印度和东南亚港口,39%是远东地区。
苏伊士运河全长约190千米,河面平均宽度为135米,平均深度为13米。
苏伊士运河从1859年开凿到1869年竣工。
运河开通后,英法两国就垄断苏伊士运河公司96%的股份,每年获得巨额利润苏伊士运河是世界最重要的海运通道之一,也是埃及主要外汇来源之一,平均每年为埃及创造50多亿美元收入。
新运河开通后,埃及运河年收入有望在2023年达到150亿美元左右。
此外,埃及政府还计划未来沿苏伊士运河建设“苏伊士运河走廊经济带”,包括修建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以及多个高科技工程项目,预计经济带全部建成后每年将为埃及创造高达1000亿美元收入,约占该国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
3. 京杭运河春秋吴国为伐齐国而开凿,隋朝大幅度扩修并贯通至都城洛阳且连涿郡,元朝翻修时弃洛阳而取直至北京。
开凿到现在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2002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2014年9月,通州、武清、香河三地水务部门已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京杭大运河通州—香河—武清段有望实现复航,计划于2017年实现初步通航,2020年正式通航京杭大运河从公元前486年始凿,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
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运河及运河文化由此衍生。
大运河开掘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
漫长的岁月里,经历三次较大的兴修过程。
最后一次的兴修完成才称作“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贯通之后以其特有的沟通功能将全国的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连接在一起,将不同江河流域的生产区域联系在一起。
封建王朝当权者以它为基础建立了将各地物资输往都城的历时千年的漕运体系,维持着王朝的生命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中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黄金水道”,价值堪比长城。
它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长度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长为苏伊士运河(190千米)的9倍,巴拿马运河(81.3千米)的22倍。
至2012年,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山东济宁市以南、江苏和浙江三省。
二、海峡1.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是连接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水道,西岸是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东岸是西马来西亚和泰国南部,面积为65000㎞²。
海峡长度为800千米,状似漏斗,其南口宽只有65千米,向北渐宽,到印尼的沙璜和泰国的克拉地峡之间的北口已宽达249千米。
马六甲海峡因在马来亚海岸上的贸易港口4马六甲(Melaka,原称Malacca)而得名,该城在16和17世纪时是重要的港埠。
马六甲海峡呈东南-西北走向。
它的西北端通印度洋的安达曼海,东南端连接中国南海。
海峡全长约1080千米,西北部最宽达370千米,东南部最窄处37千米,水深25至150米,是连接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国际水道,也是亚洲与大洋洲的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因沿岸有马来西亚一古城马六甲而得名。
海峡现由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3国共管。
海峡处于赤道无风带,全年风平浪静的日子很多。
海峡底质平坦,多为泥沙质,水流平缓。
马六甲海峡东端有世界大港新加坡,海运繁忙。
每年约有10万艘船只(大多数为油轮)通过海峡。
日本从中东购买的石油,绝大部分都是通过这里运往国内的。
马六甲海峡是沟通太平洋与印度洋的咽喉要道,通航历史远达两千多年。
它是亚、非、澳、欧沿岸国家往来的重要海上通道,许多发达国家从外国进口的石油和战略物资,都要经过这里运出。
由于海运繁忙以及独特的地理位置,马六甲海峡被誉为“海上十字路口”。
马六甲海峡无论在经济或军事上而言,都是很重要的国际水道。
可与苏伊士运河或巴拿马运河相比。
马六甲海峡是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的重要通道,连接了世界上人口非常多的三个大国:中国、印度与印度尼西亚。
另外也是西亚到东亚的重要通道,经济大国日本常称马六甲海峡是其“生命线”。
每年约有5万艘船只通过马六甲海峡,随着中国的经济崛起,据估这数字在20年后将增加一倍。
占了世界的海上贸易的四分之一的份额。
世界四分之一的运油船经过马六甲海峡。
例如:在2003年,一天估算有1千1百万桶石油经过马六甲海峡。
2.直布罗陀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则是沟通地中海和大西洋的惟一通道,和地中海一起构成了欧洲和非洲之间的天然分界线,被誉为西方的“生命线”。
由于直布罗陀海峡表层海水的流向永远从西向东流,所以轮船从大西洋驶往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永远是顺水航行;同样,潜水艇从地中海海底进入大西洋也是顺水,早年这一现象就被大西洋航海家们所利用,地中海沿岸国家的探险船队曾频繁地通过这里而到达大西洋,从而完成他们的探险之举。
1869年苏伊士运河通航后,尤其是波斯湾的油田得到开发之后,它的战略地位更加重要,成为西欧能源运输的“生命线”,是大西洋与地中海以及印度洋、太平洋间海上交通重要航线。
每天有千百艘船只通过海峡,每年可达十万艘,是国际航运中最繁忙的通道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21世纪初,直布罗陀海峡已成为世界上最为繁忙的海上通道之一。
从西、北欧各国到印度洋、太平洋沿岸国家的船只,一般均经由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这条航路。
而从波斯湾运载石油的船只也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运往西欧和北欧各国。
从军事角度看,直布罗陀是军事重镇,直布罗陀海峡是美国海军第六舰队和北约各国海军进出地中海的要道。
西班牙罗塔海军基地是美国地中海舰队的根据地,美军可借此随时控制和封锁直布罗陀海峡。
直布罗陀海峡也是俄罗斯黑海舰队出入大西洋的必经之路3.土耳其海峡被称为“天下咽喉”的土耳其海峡,是地中海通往黑海的唯一海峡,故又称黑海海峡。
它包括博斯普鲁斯海峡、马尔马拉海和达达尼尔海峡三部分,全长345 km,整个海峡呈东北-西南走向,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
东北端为博斯普鲁斯海峡,西南端为达达尼尔海峡,两海峡之间是土耳其内海马尔马拉海。
两岸主权均属于土耳其。
冷战时期,美苏均将黑海海峡确立为全球最重要的海上咽喉之一。
冷战后,北约仍视黑海海峡为欧亚大陆的战略要点之一土耳其海峡是西亚、北非和南欧通往黑海的咽喉。
这种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它都将是兵家必争之地。
近两个世纪来,欧洲列强为争得海峡的控制权进行了长期激烈的斗争。
其中俄国为此曾几次发动对土耳其的战争,英法军队也曾占领过海峡地区。
1936年,有关国家召开了土耳其海峡问题的国际会议,并达成协议。
它规定了各国的船舶可以自由通过海峡,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也可以通过,唯航空母舰例外,可非黑海沿岸国家的军舰通过则有一定限制。
如今,苏联解体,华约不复存在,北约积极东扩,土耳其加盟北约,成为北约的南翼,所以,土耳其海峡的战略地位日益突现,它对世界列强的全球战略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独联体(主要是俄罗斯)来说,土耳其海峡是其南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战略屏障。
它关系到美国和北约的切身利益,故而也不会对其等闲视之。
因此,土耳其海峡理所当然地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
土耳其海峡是海上交通要道,它沟通黑海和地中海,是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唯一的出海口。
峡区属地中海气候,全年大部分时间风平浪静,海流缓慢,滩礁亦少,航运条件优越,故海上航运十分繁忙,年通过船舶约4万艘、军舰几百艘,总吨位达4亿吨左右(不包括军舰)。
土耳其海峡大桥修筑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因此也被称为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又名欧亚大桥,博斯普鲁斯海峡大桥,又名欧亚大桥,兴建于1968年,修筑在博斯普鲁斯海峡最窄处,1973年10月正式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