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感悟 心得体会模板

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感悟 心得体会模板

小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感悟一、爱自己的工作1、爱和学生相处大概在小学时开始想象自己的未来,当时有两个形象对我充满诱惑。

一个是播音员,也就是今天的新闻主播;一个是老师。

后来,发现,当主持人还有个形象问题,我就明白此路不通,就一门心思想着当老师了。

再后来,我高中的班主任彻底破坏了我对教师的认同,所以大学志愿就没选师范类专业,但老师情结又让我报考了师范类大学。

大学四年最有价值的一件事就是在思想上拨乱反正,明白了不能因为碰到一个不像老师的老师就否定了这个职业。

所以读完研后就义无反顾的奔向中学教师行业。

为什么想当老师呢?无知的时候,觉得老师很神气。

后来,是因为想给孩子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想和学生们分享对语文的爱,期待更多的孩子在语文的世界里找到自由。

2、爱自己的学科我的母亲是支持我当老师的,但直到现在,她偶尔还是会埋怨,你怎么不去当英语老师呢?在她看来,教英语比教语文有更多的机会赚更多的钱。

我每次只有一个回答就把她噎回去了。

我说:我高兴。

这是实话。

不提广泛阅读的快乐,即使是选入课本的一些初读无味的文章,只要认真投入阅读,都会体悟到其中的美,或是思想的、或是文化的、或是语言文字本身的。

我常常发出的感叹是——我觉得这篇文章真好,每次教完一篇文章就会爱上一篇文章。

这也是实话。

从文章解读到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一个发现自我、解构自我、升华自我的过程。

或者说,教语文,就是一种自我救赎”。

我热爱语文学科,因.为在文字文学中,我可以找到自己,找到自由。

3、爱工作的氛围我所在的语文组常常让我感受到“组织”温暖。

让我能以更轻松、踏实的心来更努力勤奋的工作。

青年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帮助,有经验的教师的有效引领,鼓励教师发挥特长形成风格的氛围……这些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更有信心,对这样的氛围,我心怀感恩。

二、老师也是学生当今,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新事物、新观念、新知识不断涌现。

英国技术预测专家j·马丁测算,人类的知识,目前是每三年就增长一倍。

西方白领阶层目前流行这样一条“知识折旧率”:一年不学习,你所拥有的知识就会折旧80%。

教师作为知识重要的传播者和创造者,连接着文明进步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更应该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不断以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1、多读书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就像喝水吃饭一样。

无论怎么强调阅读对于语文老师的重要意义都不为过。

有丰厚阅读积淀的教学,才是有源头的活水,才是有根的参天高木。

2、多听课关于听课,我一开始很积极,其实是想投机取巧,寄希望于听课的时候把好东西借鉴到自己的课堂,同时也避免因为自己的不成熟误人子弟。

可后来有一次向李老师请教一个问题时,他告诫我,一定不能盲目地模仿别人,一定要有自己对于文本的独立思考,独立解读,找到自己的特长。

他说,我刚毕业的时候不怎么听课的,但是我要求自己一定要上出自己的东西。

所以后来中间一段,我不怎么听课,直面文本。

大概进行了一轮的高中语文教学后,我发现自己在教学上多少进入了模式化的陷阱。

我迫切地希望寻找方向,这时候带着自己对教学的领悟,我又走进了课堂当起学生。

我跟着李老师开始了二轮学习,因为听李老师的课,教学内容教学语言的重复啰嗦、让我更清楚地意识到我在课堂教学中的的散漫、.的缺乏条理化。

只要有机会,我就跟着李老师听课,大概坚持了有一学期多,其实我本来打算要听三年的,但是还是败给了惰性。

对我而言,李老师的课既是方向,又是镜子。

尽管我非常期望能做到像李老师那样理性而清晰,平和而坚定,但力有未逮,我还是只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在自己特点基础上继续寻找自己的路。

「 1」「 2」「 3」「 4」从最初的逮着什么课听什么课,到有选择的坚持听自己最需要的课;从最初听到什么学什么,到听过后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这么问……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学到很多。

我很庆幸能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工作,我很庆幸有如此多的良师益友在我困惑的时候给予我帮助。

3、多写反思苏霍姆林斯基说: “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育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

叶澜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

”朱永新的“教师成功保险公司”的投保条件: “每日三省,写千字短篇,一天中所见、所闻、所读、所思,无不可入文。

十年后持3650篇来本公司。

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后未能跻身成功者(名师)之列,本公司愿以一赔百。

”一个教师的业务进步或专业发展,主要不是靠灵气或特质,靠的是日积月累,不断超越自己;勤于钻研,逐渐形成自己特色。

事实上,无论是苏霍姆林斯基还是李镇西,无论是杜威还是叶圣陶,都是在日常的教育实践中学习理论、运用理论、创造理论的。

教育研究并不高深,作为一线的教师只要注意理论研究,注意思考问题,注意积累教育经验,尤其是记录自己的日常教育生活,就会逐步成长、成熟。

但听完课后想想得失,虽然每次都会在上完课,起初我不太进行书面反思,很少动笔写。

后来,有一年的时间我没有当班主任,时间相对多了,于是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把想法变成文字。

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个多学期,反思更有条理了,写东西更顺了,同时如果学校要交什么东西,存下来的东西很多,不再像过去那样一到期末焦头烂额。

4、多上上的学术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上大学公开课更是中学老师一个和学术前沿直接接轨的便捷渠道。

我比较系统地听了哈佛大学的积极心理学的公开课《幸福课》以及法学方面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除此之外,国内一些高校的公开课也多多少少接触过一些。

这些课程不仅使我知识视野更加开阔,也使我领略到国外名校名师的教学风范,获益匪浅。

络也是结识优秀教师的便捷渠道。

这个结识不见得是面对面的接触,更多的是通过文字通过书写进行的精神和情感的交流。

通过络,我了解了郭初阳等人提出的深度语文,他们强调语文的“思”;我感受王君的青春语文、史金霞的《不拘一格教语文》,她们张扬语文的“诗”;我研究深圳宝安中学吴泓的专题研究式语文学习,他在语文教学的高度上进行探索。

当然,“思”与“诗”其实是并存的,广博和高度是共通的。

5、期待被听课一开始,如果知道有人要来听我的课,总是很紧张;如果有公开课,绝不会主动要求被听,总害怕暴露缺点,丢人现眼。

慢慢地,我的心态开始改变,以更开放和平和的态度对待听课,再说实在点儿,就是“脸皮厚了”。

我深深认同日本教育家佐藤学的观点,从怕被人听课,到期待被听课,尤其期待别人指出我的问题。

教育家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出一个重要的理念,要把学校建成学习共同体。

在学习共同体这样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们相互学习、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也相互学习、提高。

教师围绕创造性教学和教研制度构建起“合作性同事”的关系,是学校改革的中心课题。

建立合作性同事关系的第一步是教师之每个教师都“只有教师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佐藤学认为:间敞开教室的大门。

.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相互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

”不能仅仅公开经过特别准备的教学,更需要公开的是日常的教学,观课议课需要打破“不想在同事面前暴露自己的弱点,不愿意自己的工作方式被别人指手画脚,‘我不会对别人的事说长道短,也不希望别人来干涉我的工作'这种‘私下默契'”的状态。

【1】【2】【3】【4】6、寻找榜样榜样的力量同样适用于教师的成长,教学上的问题总归还是要落实到教师自身的问题,教学上的提高总归要依靠教师自身的提高。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有时候明明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但又会找理由为自己开脱。

比如我总觉得自己课堂上教学语言不够简练准确,板书不够工整,想着应该提升改正,但马上又会想——这就是我的风格,改不了了。

实际上这是惰性作怪,顺应这种思想那么,教学将永远在原地转圈。

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的历史课教师纪连海,他的课深受学生欢迎,他也是最早登上《百家讲坛》的中学教师,他的历史讲座创下很高的收视率。

近年来,他先后出版了《说康熙》等多部著作,出版了50多盘光盘。

然而,他的成功离不开在教学一线长达21年的辛勤付出。

纪连海起点很低,他出身北京昌平农村,父母没有文化,上学时他很刻苦,中学时把学校小图书馆的书都读完了,高考后进入北京师范学院。

四年的读书、抄书生活,读书无数。

练就了一身博闻强记的功夫。

毕业分到“薄弱学校”昌平四中,自以为能把历史课上得很好,但学生对副课历史根本不感兴趣,上课睡觉者有之,发呆者有之,纪连海心里非常难受,但他没有抱怨现实,抱怨学生,他决心攻克一个专业难题:“我的历史课怎么就吸引不了他们呢?”为了达到吸引学生听课的目的,他对症下药,没有盲目购买教育教学理论书籍,而是向传统艺术学习,他买了相声大师刘保瑞30集经典单口相声《官场斗》,年,XX声名鹊起。

从此深得欢迎,教学功夫”,(评书)“历史相声练就了一套.调入北师大二附中,他又碰到一个难题,因为这里的学生太优秀了。

不好“糊弄”。

有一次,班上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论文《论汉代名人之死》,想请老师纪连海指导一下,这篇文章给纪连海震住了,学生是精读《汉书》之后写出这篇文章来的。

纪连海发现了“自己的无知”——以前看了许多书,但与那位学生看的《汉书》相比,都不上档次,并不是高级的史料。

光靠昌平时期的相声嘴皮子讲课已不行了,面对新的问题,纪连海继续努力,从我做起,解决问题。

他决心用知识的“活水”满足学生的渴求。

他说,高中历史共5册,5册中所有的人物、地点与事件他都要研究透,直到根本不需要教材,而是以自己的历史研究来教学生。

他又开始回到书的世界,以教材的知识点为本,展开求知。

几年下来,他成为北京学问最高的历史教师,首开以中学教师身份登上央视《百家讲坛》的先例。

纪连海的教师生涯让我感动更让我明白,人要向前走,无论什么时候。

三、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1、有自己学校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对学生的阅读进行系统的规划和个性的指导。

作为百年名校,西安中学自有其文化底蕴。

我一点浅见,这底蕴中还应更强调阅读。

杭州外国语学校的书单引起了广泛讨论,赞美者有之,批评者有之。

然而阅读对于中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作用,没有人反对。

甚至从最功利的应试角度,阅读也是价值巨大的。

我的一个学生,是个女孩子。

通常来讲,女孩子在学理科时物理是个难点。

但她却很有兴趣,不以为苦,反以为乐。

因为她喜读《时间简史》,崇拜霍金,所以对物理学习乐意投入。

她从来没有在课外请过家教,但她的成绩一直很稳定。

很多家长和学生担心课外阅读使学生分心,影响学习。

即使有家长和学生认同阅读的重要性,也往往不知道读什么书是合适的。

〖1〗〖2〗〖3〗〖4〗如果有个学校的推荐书目,相必家长的担忧和学生的担心就会减少很多。

而那么泛滥在学生间的是让学生自由发展,阅读这片天地如果学校没有有效占领,《最小说》和《怖客》之类,好一点是《读者》,过了甚至在读《洛丽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