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史作为经济学的实证工具,具有哪些方面的优势?1、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或事实是大量的。
经济史造成了当前的事实,它也包括当前的事实。
这就大大扩展了经济学的实证范围。
2、经济史所提供的经验事实比经济学家所感知的现实经济世界要可靠得多。
3、经济学家可以利用经济史提供的经验世界,对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进行“试错”式研究。
4、经济史世界最适于经济学溯因法研究。
2、阐述世界经济史的研究对象。
经济史是经济学的一部分。
经济史与经济学并非相互包含或融为一体,而是相互提供方法论。
所以说,经济史又是与经济学相互独立并平行的两个分支学科。
经济史与经济学说史不同,经济学说史是经济学本身的发展历史,它是经济学的流,而经济史是经济学的源。
经济学的方法主要是实证方法——用经验和事实说话。
直接用经验和事实说话,正是经济史的根本特点和优势:一方面,经济史可以为经济学的假设和命题提供更可靠的经验实证;另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理论提供更符合经验事实的假定。
3、东方专制主义长期存在的经济原因是什么?。
古代公社是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
恩格斯:“古代的公社,在它继续存在的地方,从印度到俄国,在数千年中曾经是最野蛮的国家形式即东方专制制度的基础。
”。
经济基础是东方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东方各国都是利用河水泛滥来肥田,节省用水和共同用水是基本的要求,由于文明程度太低,幅员太广,不能产生自愿的联合,所以就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政府来干预。
东方专制主义与军队组织和军事扩张有着紧密的联系。
4、简述农业革命的特点。
经济活动的特点——农业革命时代,社会生产力占主导地位的是农耕经济,生产形式是以一家一户为生产基本单位的体力劳动,生产产品以满足自身基本生活需要的消费品为主,也就是我们习惯上常说的“男耕女织”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社会生活的特点——农耕属于周期性生产劳动,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居”,定居成了农业时代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由于小农经济的生产比较散漫,各个农业家庭又以同一地理环境或同一血缘姓氏为依托,结合或者积聚在某个中心点上,形成了农业时代特有的社会基层组织——村社。
至今我们仍可以从各国地方名字的命名上找到当时农业村社存在的痕迹,比如王家洼、马家浜和李村、张庄、杨集等。
意识形态的特点——农业国家地域广大、人口分散,需要巨大的水利灌溉工程,所以政权形式多以君主专制为主;加上周边自然地形的制约,农业革命时代的文化传统具有相对封闭的鲜明地域特征。
5、简述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革命的意义。
1、农业、畜牧业的产生,使人类的经济以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基础的攫取性经济转变为以农业、畜牧业为基础的生产性经济。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的生产者。
这一获得食物方式的转变,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农业和畜牧业的发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飞跃,标志着人类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面,从较多地依靠、适应自然转为利用、改造自然。
农业畜牧业的全部生产活动要求人类更多地认识、改造自然界,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的经济服务。
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人们开始对日月星辰的活动、对水土的特点、气候现象进行观察,积累经验,从而产生初步的天文地理和数学知识,把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推到一个新的高度。
2、农业革命促使人类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农业生产的周期性劳动,要求人们较长时间居住在一个地方,以便播种、管理、收获。
这样,人类从旧石器时代的迁徙生活逐渐转为定居生活。
3、农业革命为以后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创造了物质基础。
在狩猎采集经济下,人们难以获得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即使在短暂时期内获得,也无法长期储存。
人类从事农耕和畜牧后,才可能比较稳定地获得较丰富的食物来源,而且第一次有可能生产出超过维持劳动力所需的食物并储存它。
这就使人口得以较大增长,并可使一部分人去从事维持生存以外的活动,从而产生新的社会分工和物品交换,还使某些人有可能积聚财富,导致原始社会的崩溃。
6、希腊大殖民运动的原因。
(1)主要原因是人口相对过剩由于生产不够发展,公民权要由一种不可违反的一定数量的对比关系来决定,超过这个对比关系的限度,惟一的出路就是强行殖民。
为了减轻人口压力,各城邦政府都鼓励向海外移民。
(2)社会矛盾(内部斗争)希腊城邦的殖民活动还与当时城邦内部激烈的阶级分化和阶级斗争密切关联。
那些失去土地、生活贫困的农民,为生计所迫,也不得不去海外寻求新的上地;还有些在政治斗争中失败的派别出也往往被迫定居海外。
(3)寻求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一些富有进取心的商人和手工业者,为了寻求商品市场、取得工业原料和奴隶也去海外建立新的居民点。
7、罗马帝国时期的农业发展的特点。
农业和畜牧业并没有什么重大技术革新。
农业在整个帝国范围内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区域分工。
农业从森林、沼泽和沙漠中得到大量新的耕地,不少过去被认为是无法利用的土地,变成了以新方法经营的肥沃土地了。
8、分析罗马帝国的衰落的原因。
PPT3-601、奴隶制使自由人鄙视劳动,奴隶缺乏生产的积极性,社会财富的再生能力疲软2、充足的财富,腐蚀了罗马人的精神3、巨大游民阶级,是帝国的追命索4、帝制制造了暴行和腐败,也造成了政治的不正常和不尽的纷争5、创造力的全面萎缩6、蛮族的压力和侵入及国内民众的反抗9、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的特点。
PPT4-9。
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农奴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土地的占有权而不是所有权。
农奴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农奴要使用自己的工具,用固定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无偿劳动。
领主除在农奴提供无偿劳动的前提下,保证农奴使用土地的权利外,对农奴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不承担其他责任。
农奴有了自己的利益。
10、简述分封制和井田制的关系。
PPT4-13①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其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
②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③两种制度都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使西周走向强盛。
11、简述我国小农经济存在的原因及其弊端。
PPT4-25原因:。
地少人多。
生产资料匮乏。
“多子均分”的制度。
小块土地经营是最有效的经营方式弊端;(1)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
(2)自给自足,生产经营模式老套,老旧,技术难以革新(3)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12、中国古代为什么采取抑商政策。
PPT4-321、保证农业基础。
2、抑制土地兼并。
3、防止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维护国家大一统。
13、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基础来自于哪几个方面。
PPT5-5西欧封建制度形成的基础来自三个方面:①古希腊、罗马的遗产,②基督教的传统,③日耳曼人的社会模式。
14、简述西欧10世纪中叶-13世纪中叶拓殖运动的社会经济意义。
PPT5-35(1)使西欧内陆广大地区首次成为农耕地区,奠定了后世西欧农业经济的基本轮廊,也使西欧的地理面貌变生了较大改观,并确立起以扩大耕地面积、促进粮食供应的外延性增长模式。
(2)在一定程度上推动西欧农耕技术不断改进。
到13世纪时,西欧各地更多地种植有肥田功效的豆科植物;铁制农具愈发普及,犁铧一律包上铁片;行走较快的骡马普遍地用于牵耕,因而可耕地数遍,以耙松土壤;耕地单位面积的收获也有较大提高。
(3)带动农业全面发展,为西欧社会的进步提供了前提条件。
正是在11-13世纪期间,西欧的人口有了较大增长。
同时西欧社会经济结构在农业持续发展的带动下发生了新的变革。
不断增长的人口、比较充分的粮食、原料供应都刺激着社会消费的扩大,从而为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市场。
11、12 世纪,西欧各地涌现出许多乡村市场。
总之,以大垦殖为中心的农业大发展是10-13世纪西欧社会运动的主要内容,并为西欧封建文明的存在、发展、变革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
15、简述圈地运动的历史作用。
PPT5-421、对社会结构的影响贵族地主阶级是圈地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但由于经营理念的不同,经营水平的差异,他们的分化也在所难免。
英国有38家大贵族于没收教产后分到了土地,发了财,但到了16世纪末,其中的22家已债台高筑。
同时,乡绅、农场主(及租地农场主)和市民的力量悄然壮大。
有历史学家把他们称为“新贵族”。
农民阶级也产生了分化。
少数富裕农民在圈地浪潮中,通过租地,买地和圈地,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发展成为租地农场主或自有农场主。
大多数自由自耕农,公簿持有农和租地农,在农业变革面前无所作为,错失良机。
一方面租地农场主和农业家发展成为农村中的资产阶级,另一方面是大部分农民的无产阶级化。
在十八世纪中期,英国农村形成了地主——租地农场主——农业工人的三层社会结构,这对于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2、对农牧业发展的影响圈地运动为近代大农业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难得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就像大工业提高了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一样,大农业以它先进的管理,充足的资金,科学的耕作,提高了农牧业的产量,降低了生产成本。
圈地运动后,英国农村原有的“条田”连接成大片土地,为实施农业改良措施,变粗放型农业为集约型农业,创造了良好条件。
土地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的同时,农业劳动生产率也在稳步增长。
13-17世纪英国小麦、裸麦、大麦和燕麦等四种谷物的平均收获量(种子与收获物之比)分别是1200-1249年1:3.7,1250-1499年1:4.7,1500-1699年1:7。
畜牧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圈地以后,由于蔓菁、三叶、驴喜豆、黑麦等饲料作物比以前更广泛的推广,冬季饲料问题得到了解决,使畜牧饲养量迅速提高。
3、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工业革命在1750年前后发生,当时大规模的圈地运动正在进行。
一方面,圈地运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
由于圈地运动,农业趋向于集约化经营,大量的过剩劳动力或者转入乡村工业,或者转向城市。
当工业革命在英国西北部纺织品工业区率先发动时,正是大量农村劳动力迁入城市之时。
1750年,英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1.0%,1800年上升到27.5%。
1850年猛增到52.0%。
人口增加中,移民占主要因素,特别是那些经过乡村工业训练的纺织工人,转入城市后,很快能适应近代大工业的要求。
另一方面,圈地运动引发的农业革命,为城市和工业发展提供了棉花、亚麻、淀粉、羊毛等多种工业原料,保证了生产的顺利进行,为非农业劳动者提供了粮食、肉制品、水产品等生活必需品。
农牧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变革对工业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相应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农业革命带来的农牧民收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的增强,也为工业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市场。
16、古代世界的区域贸易形成了哪几个贸易圈。
PPT6-4一、地中海贸易圈二、东亚贸易圈三、波罗的海和北海贸易圈17、简述古代世界贸易的作用。
PPT6-16古代世界的国际贸易作为区域贸易,对各国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