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及答案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①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②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桶,天上接行杯③。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①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②迥:远。
③行杯:传杯而饮。
历代文人写下过许多有关“洞庭湖”“岳阳楼”的传世佳作。
范仲淹著有《岳阳楼记》,孟浩然创作了《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李白写下了《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请仔细比较这三篇作品,完成下表。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解析】【分析】①《岳阳楼记》通过写岳阳楼的景色,以及阴雨和晴朗时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勾勒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面对洞庭湖,要渡过去却没有舟楫,暗喻自己想出仕建功,没有人引荐。
写景转入抒情,生出求荐之意。
③《与夏十二登岳阳楼》结合“此诗当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李白遇赦由江夏南游洞庭时登岳阳楼而作。
”分析“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登上岳阳楼览尽四周风光,江水辽远通向开阔的洞庭。
表达了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故答案为:①通过对比,揭示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也表达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爱民情怀。
②洞庭湖烟波浩淼,欲渡无舟,曲折地表达了诗人希望张九龄予以援引之意。
③诗人流放获释以后的喜悦心情。
(乐以忘忧的闲适旷达的襟怀)【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景物描写作用的能力。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往往都是为了表达思想感情,因此答题时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这些景物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下列小题。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这首小令在元曲中极负盛名,被誉为“________”,作者是元朝的________。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枯藤老树昏鸦”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
B. “小桥流水”是游子对家乡的美好记忆。
C. “古道西风瘦马”写出了游子悲凉的境况。
D. “断肠人在天涯”点明了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
【答案】(1)秋思之祖;马致远(2)C【解析】【分析】(1)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作者是元朝的马致远。
(2)A“烘托了村落的古朴恬静和温馨”错。
“枯藤老树昏鸦”: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
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B“对家乡的美好记忆”错。
“小桥流水人家”: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你看眼前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謚。
又是那么温馨。
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
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
“小桥流水”不是描写家乡,是游子眼前的景象。
D“远在天涯的亲人因思念游子而无限悲伤”理解错误。
“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满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极写游子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而不是“亲人因思念游子”。
故答案为:⑴秋思之祖;马致远;⑵C【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和辨析能力。
解答此题要整体理解诗歌,对选项逐项审读,理解辨析,判断正误。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银山碛西馆①岑参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②西月如练。
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③迸人面。
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
【注】①银山碛(qì)西馆: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
②铁门关:在焉耆以西五十里。
③胡沙:胡地的风沙。
(1)请赏析“飒飒胡沙迸人面”中“迸”一词的妙处。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迸”,原意是爆开,溅射,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表面上表现飞沙的力度之大,实际上表现边塞风的力度之强,使“风似箭”更为具体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了边塞烈风的狂暴,从而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之恶劣,生活环境之艰苦。
(2)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
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分析】(1)诗句“飒飒胡沙迸人面”的意思是:飒飒飞扬的风沙扑打行人的脸面。
“迸”本是“爆开,溅射”的意思,这里是“扑打”的意思。
这句表面看似写“沙”,而实际是承第一句写“风”,具体传神地侧面写出塞外风的力度之强,表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环境的艰苦。
并与上文的“风似箭”相照应。
(2)诗的前四句叙写了塞外的恶劣环境,末两句则借典言志,抛弃传统士人的性格气质而直逼功名的追求。
所以这首诗采用了衬托或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据此分析作答。
故答案为:⑴示例一:我赞成更换,旧铜马立在闹市区不安全,而且新的外表有光泽,展现出咱们盐城新的风貌,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内蕴。
示例二:我赞成修复,旧的精心修复(或修旧如旧式修复),比换新的更有纪念意义,老的铜马并不只是一个城市雕塑,而是代表着童年的回忆、曾经的故事、新四军的精神。
⑵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
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体味诗歌中遣词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结合词语的原意和在现在语境中的含义进行内容和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情感的分析能力。
解答时通读全诗,在通译的基础上感受表现手法,情感则可通过题目、内容、关键词句、作者和注释等多方面来进行分析。
4.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行路难(其一)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 开头两句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诗人悲愤、失望的情绪。
B. “欲渡”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诗人想有所作为但事与愿违,志向难以实现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C. “闲来”两句连用两个历史典故,表现诗人对乘舟垂钓悠闲生活的渴望、向往。
D. 末尾两句是全诗的最强音,表现诗人摆脱苦闷,相信理想终会实现的乐观与自信。
【答案】 C【解析】【分析】C项有误,“垂钓碧溪上”是引用了姜太公渭水河边垂钓,遇周文王,被重用的典故。
“乘舟梦日边”是引用了伊尹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不久受到国君重用的典故。
借用这两个典故是为了表明作者虽遭权贵的排挤,但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仍希望有一天会被朝廷起用,为国家做出一番事业。
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诗词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5.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甲】春尽(唐)韩偓惜春连日醉昏昏,醒后衣裳见酒痕。
细水浮花归别涧,断云含雨入孤村。
人闲易有芳时恨,地迥难招自古魂。
惭愧流莺相厚意,清晨犹为到西园。
【乙】春尽(宋)郑獬春尽行人未到家,春风应怪在天涯。
夜来过岭忽闻雨,今日满溪俱是花。
前树未回疑路断,后山才转便云遮。
野间绝少尘埃污,唯有清泉漾白沙。
(1)下列对两首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A. 两首诗都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花流水、云雨变幻之景,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B. 【甲】诗首联写诗人因借春而连喝酒的行为和醉昏昏的状态。
C. 【乙】诗颈联描绘了山回路转、气象万千的景象。
D. 【甲】诗尾联写诗人愧对流莺清晨到西园的厚意,【乙】诗尾联写诗人喜于山间怡人之景。
(2)下列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甲】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情感沉挚动人;【乙】诗重在写景,情寓景中。
B. 【甲】诗使用“细”“浮”“别”“断”“孤”等词语描写景物,反衬诗人悲凉情绪。
C. 【乙】诗“春风应怪在天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含蓄风趣。
D. 【甲】诗“地迥难招自古魂”表达的心境与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所表达的心境有相通之处。
【答案】(1)A(2)B【解析】【分析】(1)A错在“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甲】诗流流露出伤春之感与家国之悲。
【乙】尾联“尘埃污”和“清泉漾白沙”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行人对乌烟瘴气之官场的厌恶以及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
BCD理解正确。
(2)ACD赏析正确。
B错在“反衬了诗人的悲凉情绪”。
这里应该是用景物烘托了诗人悲凉情绪。
故选B。
故答案为:⑴A;⑵B【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古诗内容及思想感情的能力。
理解诗句内容,首先要抓住诗句中的人、物、景、事进行分析,然后再把这些内容综合起来考虑。
而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语言的能力。
诗歌的语言具有凝练、含蓄等特点。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
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词的上阕从哪些方面写出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情“狂”态?请简要概括。
(2)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词中的画线句。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答案】(1)示例1:以孙郎自喻(用典),出猎时英姿潇洒(装束气派),出猎的队伍浩大,观看出猎的百姓众多,体现狂气。
示例2:“狂”字为全篇定下豪放的基调:上片主要写打猎这一特殊场合下词人举止神态之“狂”,彰显豪气,狂放。
示例3:“卷”字,极言出猎队伍行走之快,人数之多,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表现了出猎者高昂的情绪,抖擞的精神,少年狂气。
(2)将拉开的弓箭比作满月,(或运用“射天狼”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欲驰骋沙场、杀敌报国(或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