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题目雨雪曲春日秦国怀古思远人鹊桥仙阮郎归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作者江总周朴晏几道陆游无名氏岑参朝代南朝·梁唐宋宋宋唐考点(第8题)内容理解意境思想感情,情与景的关系思想感情景物描写作用诗歌内容思想感情景物描写对感情抒的作用写景手法考点(第9题)思想感情表达技巧表达技巧诗歌内容典故作用思想感情表达技巧思想感情尾联作用从上表可以看出,出现最多的还是唐诗、宋诗和宋词,新课标全国卷一直选用的是诗词,由于诗歌比词曲相对稍容易一些,明年的新课标全国卷可能会用唐诗或者其它朝代的诗歌,词曲的可能性很小,比较鉴赏更不会出(这几年只有个别试卷是两三首诗歌的比较鉴赏)。
分值。
每年都有9套试卷的赋分是8分,赋分最高的当属新课标全国卷,是11分,最近两年的辽宁卷叶提高到了11分。
这个明年不会有变化。
考点:多从唐诗、宋词取材,侧重考查语言、形象、情感及表达技巧,平和规范;诗歌考察范围有所扩大,由著名诗人非代表作到一半名人代表作。
词语解释,语句疏通,意象把握,章法分析,感情体味,意境主旨,表现手法的鉴赏。
古文阅读考点变化:取消了和诗文阅读没有直接关系的文学常识考点诗歌鉴赏试题多角度综合考察,一方面继续从词句品读、语言品味、意象意境的把握、思想感情的理解、表达技巧的鉴赏、诗论的判断与鉴赏等角度设题,另一方面,结合新课标诗歌的具体内容,可能会出现了解民族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探究类题目。
复习备考建议。
①中国古代的诗歌灿如星海,我们不可能都读到,我们要通过高考试卷的命题规律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分门别类地阅读背诵一些名家名作和非名家的名作,以点带面,找出规律和解题方法,这是不难做到的。
选用的材料重点是唐宋诗词。
②了解一些重要作家的艺术风格、语言特点。
③积累并识记一些鉴赏术语。
④了解一些意象的文化内涵。
⑤尽可能多地了解和掌握一些古代文化常识。
⑥注意:四年的高考试卷中,陶渊明、韩愈、李商隐、李贺、李清照的作品没有出现过一次。
⑦复习备考中多关注下列作家的作品: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王维、王昌龄、苏轼、王安石、辛弃疾、陆游、欧阳修、杨万里、范成大。
2011四.(陕西)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周朴①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旋绕曲折。
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析】解答此题,关键是着眼于诗题中透露的信息;否则容易解读成行客思家,羁旅之愁。
拟写答案时,不但要答出感情,还要具体阐述“怀古”“伤今”之情在诗文中的具体语句中是如何体现的。
9.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答案】①触景生情;②寓情于景;③写哀景抒哀情【解析】情景关系的一般术语有:触景生情、以景结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衬情(乐景衬乐情,哀景衬哀情,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内在关系),一一排查即可。
2010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江总·《雨雪曲》解析(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8-9题。
雨雪曲江总①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注】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
历仕梁、陈、隋三朝。
②榆溪:指边塞。
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8.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末句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答:[答案]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雨雪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
“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
[解析]第一问实际上是在问诗中所写的自然环境是什么样子的,答题之前必须先要弄清楚命题人想让考生到底答什么。
此类命题的答题思路是:自然环境=时间+地点+景色。
此问的答案要点应该是:寒冬、边地、飞雪荒凉。
第二问命题质量不高。
别路:离别的道路。
结合诗意,其主语是边地的士卒。
9.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什么样的情感?(6分)答:[答案]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
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解析]第一问实际上问的是颈联两个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不是问某一个字的炼字艺术。
因此,第一问至少有两个答题要点:一是表面意义是什么,回答自然环境;二是深层意义是什么,回答人物的心理感受。
当然,第一问也可以从“坏”“低”这样的用字特色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这个表现手法的角度来加以补充回答;可惜高考所提供的答案有所局限。
第二问题干很明确,一是“戍卒”,一是“情感”。
结合“坏”“低”“愁”“迷”,联系诗后“边塞”的注解,不难做答。
需要注意的是,答此问时,不能只简单地回答“表现了戍卒的思乡之情”,“思乡之情”前面的定语同样十分重要,要学会“丰满”地答题。
(09年海南、宁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鹧鸪天代人赋①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
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
8.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
(5分)【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
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考点】考查对诗歌形象的分析。
【解析】解题格式:形象:身份+性格 + (形象意义)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答题步骤:诗中形象(意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包孕着诗人的情感,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
【思路分析】提问及变式:①“╳╳的寓意是什么”,“╳╳指什么”,“╳╳在诗中是什么意思”等。
②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的形象?③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通过诗中的形象塑造,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是什么形象;(2)形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作者情感)。
9.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
(6分)【答案】(6分)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
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
【考点】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及构思的分析与评价。
【解析】解题格式:①手法+表达作用②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③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④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思路分析】题目类型:(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2)“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怎样的情趣”,“主旨是什么”或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句某联发问。
答题步骤: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
回答时应包括三个要点:(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评价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答题要点应包括三点:一是塑造的形象,二是作者的情感,三是作品的思想意义。
0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题李世南画扇①蔡肇②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③,隔坞闻钟觉寺深④。
[注]①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
②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
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③瓮:这里指水瓮。
④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的地方。
这里指山坞。
8、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
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5分)9、古人的题画诗往往会阐发画面以外的意趣,你觉得这首诗哪些描写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答案】8、(5分)画面大概是: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
描述出一至二种景物的,给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3分。
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气氛的,给2分。
意思答对即可。
9、(6分)①“水潺潺”声音的描写,②“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③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④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①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②拓展了画面,使之更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4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2分,每答对一点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
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 - 9题。
刘一止①小斋即事刘一止①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②方。
未用较得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注】①刘一止: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进士,曾任监察御使等职,有记载说他曾因" 忤秦桧"而被罢官。
②局:指棋盘。
8.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简要分析。
(。
(5 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 句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用棋来较量胜负;“那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