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市文物资源保护利用的现状周口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底蕴十分厚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文物遗存十分丰富。
经过3次全市文物普查,迄今已查明不可移动的文物点达8000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周口关帝庙、淮阳平粮台古城、太昊陵庙、鹿邑太清宫遗址(含老君台)、商水寿圣寺塔、太康文庙、扶沟吕潭学校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扶沟大程书院、项城袁世凯故居及行宫、西华女娲故城等);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县(市)级391处(原有16处已不存);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座(淮阳)。
全市各级文物保护、研究机构收藏各类藏品达5万多件,其中珍贵文物达5000余件。
目前,全市共有市、县(区)、乡(镇)三级文物保护管理组织190多个,文物科(股)6个、文物考古管理所1个、博物馆9座、文物管理所7个、纪念馆2个,干部职工6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的有较高保护管理水平的专业队伍。
多年来,文物保护工作受到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各级政府及其文物行政部门认真宣传和贯彻执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在文物抢救、保护、管理、利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增强文物保护法制意识近年来,文物主管部门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即宣传工作面向领导、面向群众、面向基建单位。
坚持平时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注重宣传的广泛性和深入性,注重宣传的效果和质量。
《文物保护法》颁布施行以来,我市每年都开展宣传月和宣传周活动,充分利用新闻媒介、编印材料、举办展览和培训班、免费发放《文物保护法》单行本及宣传画册、义务鉴定文物等多种形式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文物保护成果。
平时注重对文物勘探成果和考古发掘动态及时通过新闻媒介给予报道,收到较好的效果,普遍增强了广大干部群众的文物意识和法治观念。
(二)强化安全措施,文物安全健康有序市直及各县(市、区)文博单位近几年着力改善了基础设施,新建维修了文物库房,充实更新了安全设备,坚持人防、物防、技防三结合,加强馆藏文物安全工作(周口关帝庙、淮阳太昊陵都安装了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狠抓系统安全管理,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当班、谁负责的原则,对文物库房死看硬守;建立文物安全联席会议制度和打击文物犯罪工作机制,定期不定期地开展文物安全专项检查,发现问题和隐患,及时督促整改,连续实现了13个馆藏文物安全年,连年受到省公安厅、省文物局的表彰;建立田野文物业余保护员制度,发展业余保护员700余人,义务巡查看护田野文物,全市多年未发生大规模的文物犯罪案件。
(三)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迅速,文博单位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社会效益进一步彰显目前,我市博物馆建设实现新突破,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市人民期盼已久的周口博物馆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布展装修,淮阳中华姓氏博物院已经奠基;博物馆呈现多元化发展之势,民营博物馆异军突起,郸城展示农耕文化的民俗园、周口华威民俗文化博物苑已经省文物局批准注册成立;积极推进文物资源社会共享工程,我市已有平粮台古城博物馆、项城县博物馆、鹿邑县博物馆、扶沟县博物馆、吉鸿昌将军纪念馆等5家国有博物馆免费向公众开放,惠及民众。
(四)积极修缮文物建筑,文物旅游网络初步形成我市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这为我市文物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产业支撑。
市文物部门根据轻重缓急,本着“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先后采取动员社会力量、引进外资等方式筹措资金1.2亿元,争取上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4000多万元,先后对太昊陵、太清宫、老君台、关帝庙等14处古建筑进行了修缮、彩绘,对重点保护范围内的违章建筑进行了拆迁,逐渐恢复其原貌,文物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
太昊陵庙、陈楚故城、弦歌台3处景点被国家文物局、旅游局列入了国家级旅游专线“中华民族之魂—黄河之旅”和“孔子周游列国线”。
我市已经形成了以一陵(太昊陵)一庙(关帝庙)一台(平粮台)一宫(太清宫)一寨(袁寨,即袁世凯故居)等文物景点为龙头的周口、淮阳、鹿邑“三点一线”和周口、项城、淮阳“金三角”旅游线。
而以吉鸿昌将军纪念馆、吉鸿昌故居为重点的红色景点也正成为新的旅游热点。
目前,我市各个文物景点每年累计接待观众600多万人次,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如近几年太昊陵的门票年收入已达到了五六千万元,周口关帝庙、鹿邑太清宫等文物景点收入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五)开展文物勘探工作,考古发掘取得丰硕成果近年来,市文物部门以“市局统一管理,县市密切配合”的管理模式,坚持“既有利于文物保护,又有利于基本建设”的方针,配合南漯高速漯界段、商周高速周口段、大广高速周口段、许亳高速周口段、漯阜铁路改造等工程建设,实施建前文物勘探,共发现古遗址9处,古窑址5处,灰坑9座,古井15眼,窖藏1处,古墓1202座,出土文物1558件,其中一些文物具有填补空白的意义。
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取得一批学术研究成果。
出版专著有《周口历史文化通览〃历史卷》、《鹿邑太清宫长子口墓》(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编)、《周口文物与考古研究》、《太昊陵》、《周口文物》、《周口文物考古研究与探索(扶沟篇)》等10部,发表考古发掘报告、简报20多个,论文80多篇。
基本弄清了全市文物分布状况和时代发展序列,对弘扬我市传统文化,传承古代文明,发展文化产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对外文化交流日趋活跃,知名度和美誉度得到提高近年来,我市馆藏文物对外展出频繁。
2008年4月,国家文物局、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和澳门博物馆为迎接澳门回归10周年,举办了为期一年的“中国古代文物展”。
4月16日,我市平粮台古城博物馆的龙山时期的离卦陶纺轮、淮阳县博物馆的战国郢元金版等11件文物应邀参展,开创了我市对外文物交流的新纪元。
2010年5月1日,我市淮阳出土的龙山时期陶排水管道和西汉陶院落两件套文物出展上海世博会河南馆,向世界人民展示了周口悠久、灿烂的文化。
二、我市文物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市的文物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不够深入,全社会文物保护法制意识尚未形成尽管各级政府和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保护法》进行了宣传,但是,要使之做到家喻户晓,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还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一些地方的领导干部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文物保护工作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
目前仍存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的情况和破坏文物设施的现象。
如工程建设前的文物勘察工作,有的单位和部门不主动、不配合,甚至找一些借口避而不搞,造成文物破坏的事件时有发生。
(二)文物保护“五纳入”工作进展缓慢,经费投入严重不足《文物保护法》明确要求:“文物工作要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
我市各地虽然都不同程度地落实了“五纳入”的要求,但进展缓慢,尤其是在经费投入上,目前我市市本级列入财政预算的文物保护经费仅有10多万元,各县市区更少,致使不少具有发展文化产业潜力的文物景点得不到及时抢救保护和修缮。
另一方面,我市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规模较小,缺乏稳定性,业余文物保护员的报酬问题没能得到解决,田野文物保护工作面临许多困难,田野文物安全风险极大。
(三)文物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博物馆是收藏、研究、展示可移动文物的重要基础设施,也是宣传和展示当地的历史和现状的一个重要窗口。
但是,我市大部分县没有博物馆,许多文物没有存放条件。
多数县市的文物库房不达标,条件简陋,安全隐患很大,个别县市至今没有文物库房,如西华县的文物堆放在弹药库中,自然损毁严重;沈丘县借用文化馆的普通用房作为文物库房,不仅自然损毁严重,还时常面临被盗风险,令人堪忧。
各地的文物保护虽然基本做到了“四有”,但许多珍贵文物的保护仅仅停留在看守的水平上,没有基本的保护设施,缺乏规范、科学和系统的管理。
(四)文物保护管理体制不顺我市一些地方的建设、旅游、文化、宗教部门在建设工程、旅游开发、发展文化产业、文化事业的过程中对有关文物的保护问题协调不够,没有形成合力,影响了文物的保护工作的开展。
按照文物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各级县级以上文物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本行政区域的文物。
而我市个别文物保护单位还分属旅游部门管理或个人开发管理,这对我市争取国家对口倾斜优惠政策极为不利,成了我市文物旅游业发展的“瓶颈”。
如:淮阳县的几个旅游景点分别属于不同的单位管理,急需统一规划,整体保护,以便更好地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些宝贵的历史文物。
(五)文物保护机构不健全目前全省18个省辖市中已有16个成立了文物局,而我市市级文物行政职能仅设在市文化局的文物科,编制也仅1人,对上要承担省文物局7个处室的工作任务,对下要部署检查10个县市区及3个市直文物单位的文物保护工作任务。
各县市区也都没有成立相应的机构,甚至个别县文化局连文物股也没有设立。
同时,《文物保护法》中关于设臵文物专门保护机构或专门保护人员的规定,在部分市、县长期得不到落实,甚至部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专门保护机构,一些重要文物实际处于没有专人保护的状况,这与作为文物大市所面临和承担的繁重任务极不相适应,严重制约了我市文物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
(六)文物人才队伍匮乏由于我市文物保护机构不健全,加之编制十分紧张,现有文博单位的人才队伍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如古建筑保护人才、文物科技保护人才、文物鉴定人才等都极为缺乏,难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影响了全市文物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三、意见建议(一)继续加大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法力度各级政府及文物部门应继续采取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形成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让广大干部群众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自觉参与和支持文物保护工作。
同时要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加大文物保护法的执法力度。
(二)认真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加强领导,切实承担起文物保护的责任,全面落实文物保护工作“五纳入”,将文物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严格依照《文物保护法》“用于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的规定,不断加大文物保护的投入,在保障人员公用经费和业务费的同时,切实保证文物抢救、维修、保护、管理所需的经费,不断改善文博单位的条件。
逐步提高业余文物保护员的报酬待遇,以便加强对田野文物的巡视保护。
(三)加快文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文物安全各级政府要加快文物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博物馆及文博单位的安防设施条件,对免费开放博物馆的安防设施统一规划、统一要求,参照“一、二级”风险单位的安全保卫标准,不断提高安防水平,以确保馆藏文物的绝对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