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北京各区高三二模汇编(诗歌鉴赏)教师版东城二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6-19题。
千年调①辛弃疾开山径得石壁,因名曰苍壁。
事出望外,意天之所赐邪,喜而赋。
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
吾使丰隆②前导,叫开阊阖③。
周游上下,径入寥天一。
览玄圃,万斛泉,千丈石。
钧天广乐,燕我瑶之席。
帝饮予觞甚乐,赐汝苍壁④。
嶙峋突兀,正在一丘壑。
余马怀,仆夫悲,下恍惚⑤。
注释:①本词约创作于庆元六年。
其时辛弃疾因遭谏官攻击,被罢去职,隐居于江西铅山。
②丰隆:古代神话中得雷神。
③阊阖:指传说中西边得天门。
④此句化用《史记•赵世家》中赵简子梦游天国之典。
天帝赏赐赵简子,日后赵简子接连攻城掠地,成为晋国实权派。
⑤末三句借用《离骚》“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句意。
16.下列对本词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得一项就是(3分)A.“左手把青霓”与“霓为衣兮风为马”两句中得“霓”都就是“彩虹”得意思。
B.“径入寥天一”中“径”一词写出了词人纵横驰骋,遨游天界上下得自由。
C.“赐汝苍壁”意为“我要将苍壁赐予您”,就是词人模仿天帝口吻设想得语言。
D.“嶙峋突兀”意为“气势雄伟得石壁突然出现”,给词人带来了意外与惊喜。
17.本词运用了借助古事,委婉地抒发情感得手法,使作品意蕴丰富,表达凝练。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得一项就是(3分)A.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C.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苏轼《初到黄州》)D.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8.①辛弃疾词作描绘出瑰丽神奇得仙界。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也营造出了 (仙境名称)这一仙境,并借助诗词曲画等方式暗示了 (姓名)、 (姓名)等女子得不幸命运。
(3分)②本词与李白得《梦游天姥吟留别》都调动想象对神仙世界进行了描写,简述这两首诗词所描述得仙境及抒发得情感有何不同。
(6分)1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6分),得以施展抱负得理想;曾皙借“浴乎;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借②《千年调》词人以月起笔,开篇写道“左手把青霓,右手挟明月”。
月就是古诗文中常见得意象,它可以起到渲染气氛,触发情感得作用,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得“去来江口守空船, ”;李煜《虞美人》中得“小楼昨夜又东风, ”;苏轼《前赤壁赋》中得“月出于东山之上, ”。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21分。
16.(3分)D 17.(3分)C18.①(3分)仙境名称:太虚幻境人物:晴雯、袭人、香菱、宝钗、黛玉、元春、迎春、探春、惜春、湘云、妙玉、熙凤、巧姐、李纨、可卿以上十五人中任选两位即可。
②(6分)答案示例描写得仙境:《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绘得仙界与日月辉映,炫目辉煌;神仙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列队欢迎诗人得到来,场面盛大热烈。
仙境在最高潮处倏然消失,诗人在惊悸中返回现实。
《千年调》描写仙界宴饮得欢乐与天帝对词人得赏赐,词人虽受到盛情款待,却依然主动回到得人间。
抒发得情感:《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人借对名山大川得向往表达对权贵得反抗与对高洁傲岸人格得向往。
《千年调》表达诗人希望立功报国得雄心壮志与对祖国、现实得深深眷恋。
评分标准:仙界描写:4分。
仙界特点2分,离开仙界方式2分。
抒发情感:2分。
未结合诗句酌情扣分。
19.(6分)①风乎舞雩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②绕船月明江水寒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徘徊于斗牛之间西城二模海淀二模朝阳二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得宋词,完成14—17题。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辛弃疾青山欲共高人①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白鸥,一身都就是愁。
注:①“高人”,指叶衡,即叶丞相,南宋主战派官员,对作者有知遇之恩。
14、下列对词句得理解与分析,不正确...得一项就是(3分)A、“青山”一句就是说青山想同叶衡说话,表明词人此时此刻有攀附丞相之意。
B、“烟雨”两句写烟雨弥漫凄迷,无情地阻断了青山得脚步,使其无法前来。
C、“人言”二句就是词人借用人们得一种说法,说人得头发因为愁苦可以变白。
D、结尾两句用拟人化得手法调侃,如果愁苦能催白头发,那沙鸥就一身就是愁。
15、“联翩万马来无数”化静为动来写山,颇具情趣。
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种手法得一项就是(3分)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B、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宋祁《玉楼春》)C、夕阳劝客登楼去,山色将秋绕郭来。
(黄景仁《都门秋思》)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16、白居易《白鹭诗》云:“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
”后人评价说,“白诗言愁显 ,辛词言愁晦。
”请结合诗句简要说说您对这一说法得理解。
(4分)17、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8分)诗人在抒发情感、表达情怀时常常会运用典故。
杜甫在《蜀相》一诗中,用“① , ②”,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得不幸;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借廉颇自比,“③ , ④”,表达了词人报效国家得强烈愿望;陆游在《书愤》中,借用檀道济得故事,“⑤ , ⑥”,写出了壮志未酬得苦闷;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⑦ , ⑧。
孔子云:何陋之有?”说明主人因为“德馨”,所以陋室不陋。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14.(3分)A15.(3分)A16、(4分)(白诗与辛词作比较说明,各2分)答案示例一:白诗直接抒情,一二两句说虽然自己刚到四十,身体还没有完全衰老,但因为愁多苦闷,已然满头白发了,感叹年华易老;辛词间接抒情,上片用青山作类比,含蓄地表达了词人想得到赏识而不得、想报效国家而不得得愁苦。
答案示例二:两诗虽然都借动物来写愁,白诗相对直白,辛词更加隐晦。
白诗三四两句无疑而问,说您白鹭没有愁苦为什么满头垂丝,借此说明自己就是因为愁苦而满头白发,这就比较直接;辛词下片借调侃沙鸥浑身都就是愁,用轻松诙谐得方式,含蓄地写出了词人得愁苦,愁苦更加隐晦。
17、(8分)①出师未捷身先死②长使英雄泪满襟③廉颇老矣④尚能饭否⑤塞上长城空自许⑥镜中衰鬓已先斑⑦南阳诸葛庐⑧西蜀子云亭丰台二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得诗,完成15~18题。
(18分)早春【唐】刘长卿①微雨夜来歇,江南春色回。
本惊时不住,还恐老相催。
人好千场醉,花无百日开。
岂堪沧海畔,为客十年来。
【注】①刘长卿,字文房,工于诗。
15.下列对本诗得理解,不正确...得一项就是(3分)A.首联写一夜微雨,江南春回,一派生机盎然,但丝毫不含有诗人热爱春色之情。
B.颔联写作者微妙得心理变化,本已惊叹时节变换不停,又恐惧时间流逝催人衰老。
C.尾联进一步抒情,人事变迁,长期客居在外,这种辗转流离之苦叫人怎能禁受。
D.全诗开篇写早春之美,收笔时却已触及人生苦痛,情感自然转化,行文跌宕生姿。
16.刘长卿《早春》“人好千场醉,花无百日开”两句,伤春感怀。
下面诗句与此两句内涵最一致得一项就是(3分)A.冰消泉派动,日暖露珠晞。
已酝瞧花酒,娇莺莫预飞。
(【唐】刘威《早春》)B.听鸟闻归雁,瞧花识早梅。
生涯知几日,更被一年催。
(【唐】畅诸《早春》)C.一种与风至,千花未放妍。
草心并柳眼,长就是被恩先。
(【唐】李中《早春》)D.野树花初发,空山独见时。
踟蹰历阳道,乡思满南枝。
(【唐】储嗣宗《早春》)17.古人对刘长卿得诗曾评价道:“文房诗多兴在象外,专以此求之,则成句皆有余味不尽之妙矣。
”“兴在象外”,即指不再拘泥于诗中一花一草得细微意象,而就是指向诗外得无穷境界,追求“象外”之美,“有余味不尽之妙”。
请分别赏析刘长卿得《早春》与《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得象外之兴。
(6分)附: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18.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6分)①刘长卿《早春》写春雨夜来,杜甫《春夜喜雨》也写了春雨夜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_____,_____。
”②刘长卿《早春》感叹“花无百日开”,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写琵琶女身世也有类似诗句:“______,______。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③刘长卿《早春》感叹“作客十年来”,杜甫《登高》也有类似感叹:“____,____。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三、本大题共4道小题,共18分。
15、A【解析】“丝毫不含有诗人热爱春色之情”概括不准确。
16、 B【解析】“人好千场醉,花无百日开。
”这两句借物抒情,就是在伤春,悲叹光阴易逝,时不再来,人生短促——人可以醉饮千场,但花无百日开期,转瞬即逝;人生亦如花开花落,生命短促。
17、《早春》得象外之兴:《早春》本写春色之美,春色本来喜人(“象”1分),但从颔联“本惊时不住”开始,诗人却转而伤春,从“花无百日开”中感到了岁月得无情,感叹时光易逝,光阴虚度(“兴”2分)。
《逢雪宿芙蓉馆主人》得象外之兴:《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绘得就是一幅风雪夜归图,诗人把苍山暮色,茅屋贫寒,柴门犬吠,风雪夜归得情景有声有色地描绘出来(“象”1分),写出了风雪之夜,天气得严寒,旅人得孤独,以及茅屋得清贫(“兴”2分)。
(注:《逢雪宿芙蓉馆主人》就是小学三年级学过得,见人教版第五册。
考查十二年语文学习积累。
)【评分标准】分别写出诗歌中得“象”1分,“兴”2分,共6分。
18、①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③萍水相逢,尽就是她乡之客。
【评分标准】填对一句得1分,句中有错别字、多字、少字,则该句不得分。
房山二模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6~18小题。
别薛华①王勃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就是梦中人。
【注释】①王勃因作《檄英王鸡》,被高宗怒逐出府,从此不得重用。
在巴蜀游历时遇到朋友薛华,本诗作于王勃为薛华送别之时。
16、下列对本诗得理解,不正确...得一项就是(3分)A、首联中,作者运用叠字“送送”“遑遑”,富有音韵美,增强了诗歌得表现力。
B、颈联既有对薛华得劝慰,又有自慰之意,具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得情意。
C、尾联作者采用实写得手法,既表明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您对我思念之切。
D、本诗运用洗练得语言,创造出生动得形象、鲜明得意境,表达了真挚得情思。
17、送别诗往往侧重于抒发作者得离愁别绪,下列诗句没有..体现这种情感得一项就是(3分)A、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