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终于尘埃落
定,互联网金融在中国这片热 展了近一年,终于从认知、认定走向了规范和监管。
然而“颠覆传统金融”的豪言犹然在耳, “被监管、被 暂停”的声音却此起彼伏,如何解读这些热议焦点、 互联网金融又将何去何从呢?
“被监管”
若将互联网金融分为第三方支付、 P2P 网贷和网 上金融超市三大板块,中央始终在探索一条清晰有效 的“分业监管”模式。
首先,早在 2011 年央行发放首 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起,便确立了第三方支付隶属央行 管理的原则,各大金融机构的对口监管单位也相继出 台了有关网络销售金融产品的规定。
其次,网上金融 超市可以理解为“按照产品划分”的监管模式,网络 保险等领域由保监会牵头,余额宝等互联网销售的基 金产品由证监会监管。
再次,近期由银监会负责 P2P 监管的消息逐步确认,至此,互联网金融主体的分业 监管格局基本形成。
显而易见,互联网金融监管职责的确立仅仅是开互联网金融的“ 中国热议”
迅速崛起并蓬勃发
端。
曾几何时,传统商业银行被叫停的部分业务在
“ 惠金融”的光环下改头换面,悄然复苏,成为经济体制健康发展的巨大隐患,这些都将是监管部门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
针对不同互联网金融业态,央行可能的规范化要求还将包括:P2P 业务只提供信息
服务,不做杠杆,不能吸收存款;支付业务不能跨行清算,不吸储,不为客户融资;众筹业务不能提供担保;网上代销金融产品不能承诺收益,不得久期错
配,必须有流动性保证;余额宝等货币基金产品应受存款准备金管理等。
总之,互联网金融走向规范化发展势在必行,监管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被暂停”
3月13日,央行下发紧急文件《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关于暂停支付宝公司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业务意见的函》,暂停支付宝、腾讯的虚拟信用卡产品,同时暂停的还有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
消息一经发布,围绕“暂停”而非引来诸方热
叫停议,而央行在监管上的审慎表态无疑是经过深思
熟虑的。
深入分析,这次“被暂停”有三个层次的原因一是安全隐患与监管要求。
条码(二维码)确实有被复制、篡改的风险,三方软件扫描支付等环节也存在
诸多不确定风险,只是目前应用创新速度快,风险尚 未暴露。
关于虚拟信用卡,一方面,监管机构对信用 卡有“三亲”(即在信贷或信用卡审批环节, 对申请人 进行亲访、亲签、亲核)的监管要求,中 信用卡在符合监管标准方面存在瑕疵。
另一方
面,尽 管虚拟信用卡采取包括调低信用卡额度、引入保险公 司等方式降低监管风险,但对消费者权益保护仍然不 足,理论上套刷、伪代办等风险仍然存在。
二是利益纷争与权辖划分。
在传统的线下收单业 务模式中,刷卡手续费由发卡行、收单行(主要包括 银行、银联商务和第三方支付企业)、银联按照7 : 2 : 1 的方式分成;而在线上收单模式中,刷卡手续费仅 由发卡行和收单行(主要是第三方支付企业)分配。
而二维码等支付方式本质上是用线上方式来做线下收 单业务,改变了银联利益格局。
虚拟信用卡将促进支 付宝和财付通 O2O 闭环的建设,推动线下支付向线上 支付转移,不仅打破了固有利益格局,而且可能产生 虚拟授信风险向实体银行转嫁的可能。
三是“一盘更大的棋”。
近场支付涵盖芯片、 手机 终端、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第三方支付等众多领 域,金融应用与各行业多方共
联, 互联互通。
早在 2012信银行虚拟 核心在于信息共享、 中国银联便提出 “打造移动
年,
支付可信平台体系”的规划,并向各商业银行征询了相关意见。
2013年底,人民银行完成了中国人民银行移动支付平台(TSM平台)建设,根据规划,运营商、银行等运营机构都要接入该平台并接受监督和检测认证,而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线上线下支付模式也必将纳入该平台融合管理。
此外,政策时,也将
中央在调控国家宏观货币
更加关注虚拟经济、虚拟货
币对实体经济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