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地面高程200~750m,由南到北地势依次降低,中部多河流台地;土壤以灰壤土、黑土、黑钙土为主;降雨量600~800mm,局部接近500mm;雨量变差系数0.2~0.25,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70~75%;全年无霜期120~145天;年平均径流深50~100mm,南部地表水量丰富,北部地下水丰富;干旱指数0.75~2.00。本区耕地以种植水稻、玉米为主;该区东部和南部多山,现有耕地主要分布在浅丘漫岗地带
以一般耕地为主要整治对象,采取工程、生物等措施,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的活动。以基本农田为主要整治对象时,称为基本农田整理。
3)土地复垦
land reclamation
对因生产、建设活动挖损、坍塌、压占(生活垃圾和建筑废料压占)、污染或自然灾害毁损(地震、洪灾、滑坡崩塌、泥石流、风沙)等原因而造成的不能利用的土地,采取综合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的活动。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5028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14.4
14.4.1
14.4.2
14.4.3
14.4.4
14.4.5
14.4.6
14.4.7
15
15.1
15.1.1
15.1.2
15.1.3
15.2
15.2.1
15.2.2
15.2.3
15.2.4
15.2.5
15.2.6
15.3
除符合上述条件外,项目区还应符合下述条件:
1)具有新增耕地潜力,显著提高耕地产出能力;
本标准由吉林省国土资源厅负责解释。
目次
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11
11.1
为了提高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质量,使土地开发整理投资更合理,确保土地开发整理效益的有效发挥,落实耕地保护政策,特制定本标准。
11.2
本标准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开展的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土地整理等项目,同时适用于以增产粮食为主要目标的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基本农田整理项目。本标准指导上述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设计、竣工验收、监督审查等工作。
13)沟头防护工程
protective work in gully head
为防止径流冲刷引起沟头前进和坡面蚕蚀而采取的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
14)坡面治理工程
control work of slope land
为防治坡面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坡面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工程设施。
14
14.1
全面落实吉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以重大工程项目为主导,以中、小型项目为依托,通过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改善农业地区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机械化耕作水平,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
SL 252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
SL/T 4农田排水工程技术规范
SL 18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
SL 267雨水集蓄利用工程技术规范
SL 256机井技术规范
SL 103微灌工程技术规范
JTGB 0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SL 289水土保持沟骨干工程技术规范
13
1)土地开发整理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
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在局部缓坡地区和河流冲积扇区发展稻、豆、特种植为主。土地整理方向以缓坡地、河谷平原和河滩地建设为主,通过兴修关键灌溉设施和小型防洪设施,提高农田耕作质量;并通过河滩地改土、治理水土流失等措施,全面提高农业生产条件
本区是吉林省商品粮基地,现有农业以发展粮、豆、稻、特为主。北部区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区,并完善田间灌排及交通设施;中、东部部区在开展缓坡耕地建设的同时,注意水土保持;南部区以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为主,局部地区结合环境容量要求发展灌溉农业
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增加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与生态环境的活动。土地开发整理包括土地开发、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
2)土地整理
land consolidation
11.3
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符合吉林省土地利用政策。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优化各类用地布局,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田生态环境,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
2)符合吉林省实际,因地制宜。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当地自然条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合理提出工程建设内容、规模及技术要求;
该区界于吉东长白山地类型区、吉西盐化平原类型区之间,包括长春、吉林、四平、辽源等市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松原市的扶余县,涉及松花江、伊通河、饮马河流域。
位于吉林省西部,包括白城的西部,以及松原及四平两市的西部地区,涉及洮儿河、霍林河流域及东辽河上游地区。
主导因素
地面高程500m以上,图们、珲春局部地区低于200m,以山地、河谷平原为主;土壤以山地草垫土、森林腐植土为主;降雨量600~900mm,龙井市局部小于500mm;雨量变差系数0.15~0.2,6~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70%;全年无霜期100~160天;年平均径流深100~300mm,地下水量少;干旱指数0.75~1.25。本区是吉林省和国家的用材林、人参和烤烟基地。
GB50188村镇规划标准
GB50054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T 50363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 50085喷灌工程技术规范
GB/T 20203农田低压管道输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
GB/T 16453.1~6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
GB/T 15776造林技术规程
TD/T 1007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评价技术规程
3)符合实用性和科学性原则。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既要符合现有工程技术条件及使用环境,同时为未来发展留有余地,并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4)做到统一规划、综合整治。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应全面落实土地利用规划,在空间用地布局上应做到“田、水、路、林、村”全面规划,并提出集中整治的措施。
12
山区农林结合水保工程模式
关键指标(限制因素)
地势较平,以黑土为主,土层较厚;年均降雨量600~800 mm左右,雨热同期;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现有水田面积大,设施有基础
地形坡度在15°以下,土壤以黑土、灰壤土为主,缓坡地土层较薄,易形成水土流失;降雨量700mm左右;现有农地以旱耕地为主,缺少保水、保土措施,田间工程不完善
10)生产路
footway
联系田块与田块之间的道路,主要为机械进入田间作业服务。
11)农田林网工程
work of forest in field
用于保护农田的植树工程,是农田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梯田埂坎防护林和护路护沟林等的统称。
12)沟道治理工程
control work in gully
为固定沟床,防治沟蚀,减轻山洪及泥沙危害,合理开发利用水沙资源而在沟道中修筑的工程设施。
体现土地开发整理地域差异和工程组合特征的单元,简称类型区。
6)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
engineering pattern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为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而确立的各项工程的组合方案,简称模式。
7)土地开发整理工程主要关键指标
mostly index of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表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的主要参数,简称关键指标。
8)灌溉设计保证率
insurance probability of irrigation water
在多年期间,区域内用水量能得到充分满足的机率,一般以正常供水或供水不破坏的年数占供水总年数的百分数表示。
9)田间道
field road
联系居民点与居民点、居民点与等级公路、居民点与田块之间的道路,为村庄对外联系、货物运输、作业机械向田间转移及为机器加水、加油等生产过程服务的道路。
缓坡区旱耕保水保土工程模式、河流冲积区防水改土工程模式、平原高产农田工程模式
盐化区引水洗盐综合治理工程模式、农牧结合带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模式
表6.1-2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模式划分表
工程模式
平原高产农田工程模式
缓坡区旱耕保水保土工程模式
河流冲积区防水改土工程模式
盐化区引水洗盐综合治理工程模式
农牧结合带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模式
吉林省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在具有灌溉条件地区以发展粮、油、糖、稻为主。通过兴建大型引水工程,完成区域性调水,并通过田间灌排工程的兴建,建设标准化农田;在进行田间灌溉的同时完成田间洗盐排碱;局部地区通过修建农田防风林,农牧混作,减少风沙危害
对应的二级类型区
山区农林结合水保工程模式、缓坡区旱耕保水保土工程模式、河流冲积区防水改土工程模式
吉林省吉地土地整理规划设计室
本标准领导成员:刘保威田玉山邹世夫李文忠
杨青松张晶媛肖光强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红举郑祖金王春光张琼
王野孙英王文礼李凡
颜鹏飞王耀明翟亮王永慧
孙丽李冬梅姜涛王春梅
王丽刘晓丽王丹杨一宁
吕文广李斐姜英明李洪岩
黄红梅刘明张成章杨红岩
刘璐金曙光李铁铮刘小岩
王清海谷伟朱翼飞张新
董明会任江滨徐斌刘士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