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复习(自己整理)

中国近代史复习(自己整理)

中国近代史复习一、名词解释:1.《天津条约》: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法俄美四国于1858年签订的卖国条约。

条约主要内容是增开口岸10处;分别赔给英法银400万两和200万两;扩大领事裁判权;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外国人可以自由进入内地;商船可以驶入长江各口等。

11月,清政府又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这些条约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2.北伐:是太平天国建立后,由林凤祥与李开芳在1853年进行的以直捣北京为总目标的战争。

北伐战争前期,因为清军没有准备充足,太平军长驱直入,攻到了天津外围地区,后来由于帝国主义与清王朝的勾结,北伐军在与清军的决战中遭到大败,林凤祥与李开芳等领袖后被杀害,北伐壮烈地失败了。

北伐虽然失败了,可是却沉重地打击了清政府的通知,同时潜质了清廷北方军队,有力地支援了太平天国的西征行动。

3.《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时期,有洪仁轩提出的统筹全局,解决太平天国危机,发展太平天国的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方案。

其主要内容有:(1)政治上认为要指定法律、制度,主张集中统一,加强中央集权;(2)经济方面主张效法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近代工商业;(3)在文化和社会改革方面提倡兴办学校、医院等公益事业,提倡“文以纪实“的学风;(4)在外交方面主张与外国资本主义国家平等往来,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

,《资政新篇》是中国近代史上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纲领性文件,对当时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先进中国人具有启发意义,但由于缺乏实际社会条件而对挽救太平天国的危机作用不大。

4.《原道救世歌》:是洪秀全在1844年出走传教撰写的一篇诗文。

诗文强调上帝是独一真神,人人都只应拜上帝,不拜木石偶像、菩萨邪神。

劝诫人们反对“奸淫”、“忤父母”等六种不道德行为,强调个人的自我道德约束和完善。

《原道救世歌》体现了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广泛传播为后来的起义起到了重大的宣传作用。

5.《原道醒世训》:是洪秀全在1844年出走传教撰写的一篇诗文。

诗文对“世道乖离”、“人心浇薄”、“相陵相夺相斗相杀”的社会现象进行了强烈谴责,之处天下男女皆为兄弟姐妹,不可有“此疆彼界之私”,不能起“尔吞我并之念”,建立一个“天禧有无相恤,患难相救、门不闭户,道不拾遗、男女别途、举选尚贤”的大同理想社会。

《原道醒世训》体现了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广泛传播为后来的起义起到了重大的宣传作用。

6.《中法会订越南条约》:是指1885年李鸿章与法国代表巴德诺在天津签订的中法战争停战条约。

具体内容有(1)、中国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2)在中、越边界指定两处同上,一为保胜以上。

即云南边界;一在谅山以北,即广西境内。

法商刻在此地居住,法国可在此设领事馆;(3)法国货物进出越南与云南、广西应减税率;(4)以后中国建造铁路时,应向法国进行商办;(5)法国撤走在基隆和澎湖的军队7.大陆政策:是日本明治维新之后制定的对外扩张的基本政策。

其基本内容是侵略目标第一步是中国台湾,第二步是朝鲜,以朝鲜为跳板实行第三步计划即侵略中国满蒙,第四步计划是侵占全中国,最后一步是进军亚洲最终称霸全球。

大陆政策是后来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基本政策,是充满着血腥的暴力政策。

8.《胶澳租界条约》:是指1898年3月6日德国与清政府签订的关于租借胶州湾的条约。

该条约规定了清政府把胶州湾租给德国99年,并且在租借期间“中国不得治理,均归德国管辖”;准许德国拥有在山东修筑铁路与开矿以及办理其他事务的权力。

条约使得山东成为德国的“势力范围“,使得中国的国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9.门户开放:是1899年美国提出的关于中国市场对外开放的政策。

其主要内容有(1)各国在中国势力范围或租借地的投资事业或任何即得利益,其他国家不得干涉;(2)各国运往势力范围内各口岸之货物,均按中国现行的协定关税率收税,由中国政府征收税款;(3)各国在势力范围内征收港口税和铁路运费时,不得歧视他国,应一律平等。

“门户开放”政策的实质是企图缓和猎枪争夺中国的矛盾,使中国市场向世界各国开放。

10.《仁学》:是1897年谭嗣同编著的一本哲学著作。

在《仁学》中,谭嗣同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自己的哲学观点和社会政治思想,主要是将仁的主要含义解释为“通”;宣传了“民本”、“君末”的思想;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与平等思想,批判封建专制。

他的思想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1.《时务报》:是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时期所创办的报纸。

《时务报》于1897年8月有梁启超等人创办于上海,宗旨是开民智、求自强、主义对中外时事的介绍,宣传变法主张。

《时务报》成为维新派最主要的舆论阵地。

12.《国闻报》:是维新派宣传变法维新主张时期所创办的报纸。

《国闻报》于1897年10月有严复等人创刊于天津。

该报为日刊,主要报道国内外新闻以及选译外国报刊达100余种,介绍西方哲学与政治思想。

《国闻报》与上海的《时务报》南北呼应,成为维新派的重要喉舌,在维新运动中起了重要的宣传作用。

13.光复会:是1904年11月由陶成章、龚宝铨等人在上海成立的秘密革命组织。

其重要成员还有徐锡麟、秋瑾和章炳麟等人,,组织是以“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为总之,并与其他革命会党相联系,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

这个会党后来逐步成为长江下游影响最大的革命团体,为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奠定了组织基础。

14.黄冈起义:是孙中山派同盟会员许雪秋在广东省潮州饶平县组织的一场起义。

哟与计划泄露,于1907年5月22日提前起事,次日攻占黄冈,成立军政府,发布檄文,宣布以同盟会纲领为宗旨。

在清军进攻下,军政府于27日宣布解散,起义失败。

15.七女湖起义:1907年6月,同盟会员邓子瑜在惠州归善县七女湖举行的一场起义。

起义军夺取了清军枪械并击毙清军多人,义军200余人攻占附近一些地区。

后因枪械不济,在清军进攻下孤立无援,被迫埋枪解散。

16.镇南关(现友谊关)起义:是1907年12月由会党领袖黄明党在广西镇南关举行的一次起义。

广东境内起义失败,孙中山、黄兴又计划占领广西。

1907年12月,他们委任会党领袖黄明党为镇南关都督,袭取清军炮台。

孙中山还亲自登炮台发炮反击清军。

在清军进攻下,炮台义军与清军激战七昼夜,退入越南。

17.《钦定宪法大纲》:是清末时期,清政府为筹备宪政而颁布的法律。

1908年8月27日,清政府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拟以九年为期,逐步筹备宪政,期满召开国会。

《钦定宪法大纲》的主要原则是君主权力至上,而对人民权力的种种限制,却使之徒具公文。

这样的一个“宪法大纲”是很难敷衍过关的。

18.宋案:是指国民党宋教仁在组阁时被暗杀的事件:1912年8月,宋教仁以同盟会为基础组成了“国民党”,在第一届国会选举中获胜,在想要组成真正的国民党内阁时,被袁世凯派遣刺客与上海车站暗杀。

宋案是人们开清了袁世凯的真实面目,也促进了“二次革命”的爆发。

二、简答和论述题1.简要回答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是中国的封建制度输给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制度。

(2)第一是中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腐败,使中国在战争中的优势难以发挥;(3)第二十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无能使中国在战争中被动挨打,最后失败;(4)中国经济技术的落后,使战争失去了取得胜利的物质基础;2.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政治和经济上的变化(1)战后列强加强对中国的经济掠夺,西文资本主义列强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鸦片,加强掠夺中国的农产品等原料,在通商口岸开设银行,建立工厂,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战前中国是一个领土和主权完整、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随着香港、澳门等地被割占或强占,领土主权开始被割裂,其他主权也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从封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3)东南沿海地区出现了一批半殖民地、殖民地性质的城市,建立实行帝国主义殖民地制度的租界。

(4)出现了近代产业工人和买办商人。

3.湘军的特点:(1)团,练相分。

团为民团,是维持地方治安的保安力量;练为武装练勇,是地方军队。

(2)注重思想教育,利用旧礼教作为军队的精神支柱,而且还以封建伦常纲纪与乡土感情,加强军队的团结力。

(3)严格的选将、募勇标准。

严格要求将领具有真材实料,士兵朴素。

(4)饷银优厚,湘勇的俸禄是绿营兵的三倍,约为每日一钱五分。

(5)重视水师的作用,建立了水勇10营共5000人及战船470号。

(6)使用洋枪洋炮。

4.北伐失败原因:(1)战略上:北伐军偏军深入,后援不至;(2)战术上:由于将领缺乏才干和变通能力,机械地理解和执行天京的既定方针,先是流动作战,后是守株待援,,致使劳师损将,被动挨打;(3)策略上,来去匆匆,没有发动群众,没有联合和利用当地起义队伍;(4)南北差异也是北伐失败的原因;(5)直隶地主团练对北伐军也起了一定的钳制作用。

5.《天朝田亩制度》基本内容:(1)中心内容是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丰荒相同”原则把土地按人口平均分配给农民;(2)建立军政合一的乡官制度,即把太平泰国辖区内的居民按太平军的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平时无视生产,遇到战事,便随将军作战;(3)产品分配上的圣库制度,规定农民一切劳动所得,除了维持其最低生活所需外,一切上缴国库,遇有婚丧婚嫁等大事,由国库同意拨给一定的数量钱物。

6.《天朝田亩制度》意义:《天朝田亩制度》集中地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获得赖以生存的土地,摆脱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平均的强烈愿望,具有鲜明的反封建意义。

7.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西方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权益,主要包括外国公使驻京、领事裁判权的确立、列强对条约口岸租借的管理权、外国军舰在中国水域航行、军队在中国领土上驻扎的权力、列强在中国沿海贸易中的航运权及内河航运权、受条约限制的关税税率;(2)中国领土主权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中国14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被割占,还造成了以后中俄、中印、中英边界与领土问题;(3)中国社会经济上的变化—沿江沿海航运权的丧失、新关税制度对中国的工农业生产队中国海关的控制基本完成、中国的外贸被控制在外国人手中、(4)战争带来的再一个结果是新的中外关系的开始,原来完全对抗的关系也发生了演变。

8. 天京变乱的原因(1)成份复杂。

太平军成分复杂,不仅仅是农民,里面还包含着不少地主、士绅、商人以及游民、溃勇等人,使得太平军内部分裂情况严重;(2)领导蜕变。

由于太平天国定居南京后,环境相对安定,所以洪秀全等领导人变得日益奢靡,越来越向封建统治方面蜕变;(3)等级特权思想滋生。

太平天国的领袖追求帝王将相的生活方式,封建特权思想日益膨胀,封建等级日益森严,等级特权思想严重;(4)洪、杨矛盾激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