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数学定比分点与向量中常见的结论

高考数学定比分点与向量中常见的结论

教案5:定比分点与向量中常见的结论一、课前检测1.(丰台一模理6)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作矩形OABC ,已知3,4==AB OA ,则AC → ·OB →的值为( D )(A )0 (B )7 (C )25 (D )7-2.(宣武一模理4)已知两个向量a =(1,2),b =(x ,1),若(a+2b )//(2a —2b ),则x 的值是( C )A.1B.2C.21D.313.设向量(1,1)a x =-,(3,1)b x =+,则“2x =”是“a b ⊥”的( A ) (A )充分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但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二、知识梳理1.线段定比分点公式:如图,设→--→--λ=21PP P P . (注:终分,分起→→)1)则定比分点向量式:→--→--→--+++=21111OP OP OP λλλ 2)定比分点坐标式:设P (x,y )(分点),P 1(x 1,y 1)(起点),P 2(x 2,y 2)(终点)。

则⎪⎪⎩⎪⎪⎨⎧λ+λ+=λ+λ+=1y y y 1x x x 2121特例:当λ=1时,就得到中点公式:)OP OP (21OP 21→--→--→--+=,⎪⎪⎩⎪⎪⎨⎧+=+=2y y y 2x x x 211211实际上,对于起点相同,终点共线三个向量→--OP ,1OP →--,2OP →--(O 与P 1P 2不共线),总有→--OP =u 1OP →--+v 2OP →--,u+v=1,即总可以用其中两个向量的线性组合表示第三个向量,且系数和为1。

⎪⎪⎩⎪⎪⎨⎧+=+=.2,22121y y y x x x ?(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 解读:2.设OA 、OB 不共线,点P 在AB 上,则OP =λOA +μOB 且λ+μ=1,λ、μ∈R.①OA ,OB 不共线,若OP =λOA +μOB ,且λ+μ=1,λ∈R ,μ∈R ,求证:A 、B 、P 三点共线.提示:证明AP 与AB 共线.②当λ=μ=21时,OP =21(OA +OB ),此时P 为AB 的中点,这是向量的中点公式. 解读:3.已知向量起点与终点坐标,求向量的坐标:向量坐标与点坐标的关系:当向量起点在原点时,定义向量坐标为终点坐标,即若A(x ,y),则→--OA =(x,y );当向量起点不在原点时,向量→--AB 坐标为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即若A (x 1,y 1)、B (x 2,y 2),则→--AB =(x 2-x 1,y 2-y 1) 解读:4.向量模的坐标形式:︱︱2211a a x y ∙+解读:5.求向量的夹角:cos θ=a b a b∙∙122x x y ⋅+注:,a b 〈〉为锐角0a b ⇔⋅>,,a b 不同向;,a b 〈〉为直角0a b ⇔⋅=;,a b 〈〉为钝角0a b ⇔⋅<,,a b不反向. 解读:6.平面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已知A (x 1,y 1)、B (x 2,y 2),A B d =||AB AB AB =⋅=解读:7.与向量→a 同向的单位向量:→→→=aa e ;与向量→a 平行的单位向量:→→→±=aa e 。

与向量y)(x,a =→平行的单位向量为:)y x y ,y x x (2222++±与向量y)(x,a =→垂直的单位向量为:)yx x ,yx y (-2222++±。

解读:8.三角形的五个“心”: 重心: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外心: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内心:三角形三内角的平分线相交于一点. 垂心:三角形三边上的高相交于一点.旁心:三角形一内角的平分线与另两条内角的外角平分线相交一点. 解读:9.三角形中向量性质:① 1)AB AC +过BC 边的中点.2)||||||||()()AB AC AB AC AB AC AB AC +⊥-;②13()0PG PA PB PC GA GB GC G =++⇔++=⇔为ABC ∆的重心;③PA PB PB PC PA PC P ⋅=⋅=⋅⇔为ABC ∆的垂心;④||||||0BC PA CA PB AB PC P ++=⇔为ABC ∆的内心;||||()(0)AB AC AB AC λλ+≠所在直线过ABC ∆内心.解读:10.(1))c b (a c )b a (→→→→→→∙∙≠∙∙;(2)c b b a⋅=⋅c a=.但可以推出:→→→⊥b )c -a (。

解读:11.三角形重心坐标公式:△ABC 的顶点()()()332211,,,,,y x C y x B y x A ,重心坐标()y x G ,:)3,3(321321y y y x x x ++++ 注意:在△ABC 中,若0为重心,则=++,这是充要条件. 解读:12.三角形五“心”向量形式的充要条件 设O 为ABC ∆所在平面上一点,角,,A B C 所对边长分别为,,a b c ,则(1)O 为ABC ∆的外心222OA OB OC ⇔==. (2)O 为ABC ∆的重心0OA OB OC ⇔++=.(3)O 为ABC ∆的垂心OA OB OB OC OC OA ⇔⋅=⋅=⋅. (4)O 为ABC ∆的内心0aOA bOB cOC ⇔++=. (5)O 为ABC ∆的A ∠的旁心aOA bOB cOC ⇔=+. 解读:13.设→1e 、→2e 是平面内不共线的两向量,→→→+=2111e e a μλ,→→→+=2212e e b μλ,若b a//,则0-1221=μλμλ。

解读:14.设→1e 、→2e 是平面内不共线的两向量,⎩⎨⎧==⇔+=→→→0e e 0212111λλλλ 解读:15.不共线向量无除法运算。

解读: 16.首尾相接的向量之和:→→→→→→==++++1n n 1n 1-n 433221A A -A A A A ......A A A A A A解读:17.在∆ABC 中,→→→→=++0CA BC AB 解读:18.直线0C By Ax l =++:的方向向量有无数个。

其中,(1,k )与)sin ,(cos θθ是较特殊的两个。

θ为直线的倾斜角、k 为直线的斜率。

解读:19.重要结论:1)F 1P → =λF 1Q →,则三点1F 、P 、Q 共线。

2)若⇔+=→→→)OB OA (21OP 点P 为AB 的中点。

解读:20.四边形中的向量问题:1)平行四边形两对角线的平方之和等于四边平方之和。

即)b a 2(b -a b a 2222→→→→→→+=++2)在四边形ABCD 中,若⇔=→→DC AB 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注:若在平面中,若→→=DC AB ,则推不出ABCD 为平行四边形,有可能四点共线。

3)在四边形ABCD 中,若→→=DC AB ,且→→=AD AB ,则四边形ABCD 为菱形。

4)在四边形ABCD 中,若0)AD AB ()AD -AB (=+∙→→→→,则四边形ABCD 为菱形。

5)在四边形ABCD 中,若1)(DC AB ≠=→→λλ,则四边形ABCD 为梯形。

6)在四边形ABCD 中,若→→=DC AB ,且0AD AB =∙→→,则四边形ABCD 为矩形。

7)在四边形ABCD 中,若→→→→=+AD -AB AD AB ,则四边形ABCD 为矩形。

解读:三、典型例题分析例1 已知A (-1,2),B (2,8),AC =31AB ,DA = -31BA ,求点C 、D 和向量CD 的坐标.分析:待定系数法设定点C 、D 的坐标,再根据向量AC AB ,DA 和CD 关系进行坐标运算,用方程思想解之.解:设C 、D 的坐标为),(11y x 、),(22y x ,由题意得=(2,111-+y x ),=(3,6), =(222,1y x ---),=(-3,-6)又AC =31AB ,DA = -31BA ∴(2,111-+y x )=31(3,6), (222,1y x ---)=-31(-3,-6)即 (2,111-+y x )=(1,2) , (222,1y x ---)=(1,2) ∴111=+x 且221=-y ,112=--x 且222=-y ∴01=x 且41=y ,且22-=x 02=y∴点C 、D 和向量 的坐标分别为(0,4)、(-2,0)和(-2,-4) 小结:本题涉及到方程思想,对学生运算能力要求较高.变式训练1 已知点(2,3),(1,1)M N --,点1(,)2P x 在线段M N 的中垂线上,则点P 的横坐标x 的值是( )A. 52- B. 32- C. 72- D. 3-小结与拓展:例 2 已知一个平行四边形ABCD 的顶点9(,7),(2,6)2A B --,对角线的交点为3(3,)2M ,则它的另外两个顶点的坐标为 .变式训练2 已知P 1(3,2),P 2(8,3),若点P 在直线P 1P 2上,且满足|P 1P|=2|PP 2|,求点P 的坐标。

错解:由|P 1P|=2|PP 2|得,点P 分P 1P 2所成的比为2,代入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得P (38,319) 错因:对于|P 1P|=2|PP 2|这个等式,它所包含的不仅是点P 为 P 1,P 2 的内分点这一种情况,还有点P 是 P 1,P 2的外分点。

故须分情况讨论。

正解:当点P 为 P 1,P 2 的内分点时,P 分P 1P 2所成的比为2,此时解得P (38,319); 当点P 为 P 1,P 2 的外分点时,P 分P 1P 2所成的比为-2,此时解得P (13,4)。

则所求点P 的坐标为(38,319)或(13,4)。

点评:在运用定比分点坐标公式时,要审清题意,注意内外分点的情况。

也就是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变式训练3 若点P 分AB 所成的比为34,则A 分BP 所成的比为( )A. 37B. 73C. 73- D. 37-变式训练4 设线段12P P 的长为5cm ,写出点P 分有向线段12PP 所成的比为λ(1)点P 在线段12P P 上,11PP cm =,则λ=______.(2)点P 在12P P 的延长线上,21P Pcm =,则λ=______.(3)点P 在12P P 的反向延长线上,11PP cm =,则λ=______.小结与拓展:例3 已知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为(1,2),(4,1),(3,4)A B C,(1)求三边的长;(2)求AB边上的中线CM的长;(3)求重心G的坐标;(4)求A∠的平分线AD的长;(5)在AB上取一点P,使过P且平行于BC的直线PQ把ABC∆的面积分成4:5的两部分,求点P的坐标.变式训练 5 已知(1,1),(2,3),(8,3)O A B-且,C D是AB的三等分点,试求OC OD的坐标.,变式训练6 已知向量1(1,1),(4,4)OP OP ==-,且点P 分有向线段12PP 的比为-2,则2OP 的坐标可以是( ) A.53(,)22- B. 53(,)22- C. (7,9)- D. (9,7)-小结与拓展:四、归纳与总结(以学生为主,师生共同完成)1.知识:2.思想与方法:3.易错点:4.教学反思(不足并查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