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调查研究报告题目:中国人姓名调查研究报告我通过网上搜索及其他途径,在较仓促的情况下收集了部分姓名(见附属的表格),包括64个先秦时期的人名、52个秦汉时期的人名、60个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名、70个隋唐时期的人名、150个明清时期的人名、建国以来的65个人名,还抽样整理了200名飞院2011级新生的名字。
现就这些人名做一下简单分析:首先是古代人的名字:第一先秦时期。
先秦的人们风尚质朴,取名多按照人的身体特征、出生时状况、周围相关物体等,不求文雅,不避俗字俗事,没多少讲究。
比如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出生时,头颅有些异样:头顶低洼而周围隆起,似山丘之状,故其父母为他取名为丘。
还有晋成公,堂堂一国君主,名字却叫“黑臀”,皆因其出生时屁股上有好大一块乌青胎记而得名。
再如郑庄公,名字“寤生”,意思是倒着生出来的,即脚先出来、头后出来的那种难产。
还有鲁恒公的儿子,生日与父王同日,取名为“同”。
另外先秦时期,姓和氏都是分开的,姓分血统,氏明贵贱。
那时候的名字是比较奇怪的。
譬如鲁班究竟姓甚么?鲁班似乎还算比较正常的名字,人家其实叫公输般的,这个鲁,是地名。
再者商鞅封在商地,卫国人,又氏名公孙,叫他商君、卫鞅、公孙鞅的都有,事实上公孙这都不算他的姓,只能说,他家的祖上跟某个公爵诸侯有血缘关系。
至于狐毛、狐偃这对兄弟,这名字起得…狐的话,我主张还是个氏名,毕竟古代最原始的姓其实很少的,传统的姓比如姚、妫、姬、凤甚么的,都是上古姓氏。
还有比如柳下惠,此人姓展名禽,但现在估计都以为他姓柳的了,他是封地柳下,谥曰惠。
第二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人们的文学意识日渐觉醒,取名开始讲究字眼,追求寓意,寄托人生的理想和抱负。
如西汉名将赵充国,其父取名时,取义“充国之光”,希望他长大后能为扩大国家疆土做贡献。
这一类名字的流行,强烈反映了汉初建功立业、治国安邦的志趣。
另外,由于道教盛行,西汉社会还普遍追求健康长寿乃至长生不老,史书记载中开始出现“延年、延寿、寿昌、去病”等字样。
大家都熟悉的霍去病,就是西汉名将。
霍去病的父亲是个衙役,母亲是大户人家的婢女,都是普通人,生下孩子,只祈“健康无病”,因此得名。
此外,因为汉代独尊儒术,所以儒家崇尚的“仁、义、忠、孝、礼、德、节”等字眼,也开始在名字中流行。
尤其到了东汉,对人格、道德的追求更多,名字更讲究文雅含蓄。
在《三国志》的人物中,“文、仁、德”等字频频出现在字号中,如刘备字玄德,张飞字翼德,曹操字孟德。
这些枭雄的字号中不约而同地出现“德”字,并非偶然,因为按照儒家学说,德,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根本,是基础。
第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时期,儒学势微,老庄玄学大行其道,“道、玄、元、真”等字眼,流行于人们的名或字之中。
例如,东晋时著名的南、北二玄,北有谢玄,南有张玄,两个人都是文武兼备的人才,他们的名字,皆出自《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到了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成为一个特色。
北朝人不仅接受了汉姓,还学着汉人的方式起名。
不过,由于缺乏深厚的文化素养,名字往往起得随意率真,比如什么杨大眼、闾大肥、傅竖眼、卢丑、孙小、王络儿等,颇具生活情趣,亦表现本人情况。
南朝人,士族大家居多,讲究门第之风盛行,“士、彦、之”等字眼很受垂青,例如,著名的王羲之家族,还有祖冲之、裴松之等。
另外呢,这个时期,佛教风靡一时,名字中的佛家语也颇为多见,如“昙生、僧荣、法真、慧修”等。
第四隋唐时期。
作为文化载体之一的人名,可以反映出特定时代的某些社会文化现象。
从隋朝人名中,我们大致可以看出隋朝文化现象中的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道德品行修养上遵从儒家“仁”的思想。
《隋书》中被专门立传者及其家属共有840人,反映“仁”这一思想的人名共有339个,占有史可考的隋朝人名的40.36%。
有的人名直接取“仁”字,有的则取体现儒家“仁”的思想内容的字,比如“礼”、“孝”、“德”等。
《隋书》中记载的有16人名中使用“仁”字;5人使用“礼”字;而带“孝”字的人名,除已归入“仁”字类的虞孝仁外,还有24人;还有20个直接带有“德”字的人名。
除此之外,在《隋书》人名中,反映出儒家“仁”的文化思想的名字还有许多,如善、贤、忠、信、敏、彦、义、谦、徽等等。
其次,在价值取向上受儒家处世思想的影响。
儒家强调道德的价值,其所提倡的积极有为、奋发向上的思想态度成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
孔子自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重视“刚健”,表现了其积极有为的态度。
在儒家思想中,刚健思想占有一定的主导地位。
孔子积极乐观的有为精神给古人带来了深刻影响。
如何才算得上有为?这自然离不开儒家所提倡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了。
而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隋书》中出现的带有“达”字的人名共有4个;带有“荣”字的人名共有5个;带有“贵”字的名字有3个。
此外,还有“昌”、“耀”、“显”等字。
还有一些人名则是通过双音节词来表达出人头地的思想。
如独孤凌云、独孤平云等。
从这些人名中我们都不难看出其中寄托着平步青云、显姓扬名、光宗耀祖的理想。
再次,尚武精神。
尚武精神的存在与隋朝的社会历史背景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隋文帝代周建隋后,控制的仅仅是大半个中国;再者隋朝人名中所体现出来的尚武精神与突厥的习俗特点及其与汉族的融合也有一定的关系。
这一点还是体现在《隋书》里面,《隋书》中出现的体现尚武精神的人名共有38个,占有史可考人数的4. 52%。
其中,共出现9个带有“雄”字的人名,9个带“威”字的人名,2个带有“烈”字的人名。
另外,还有带有“猛”、“胄”、“勇”、“武”、“刚”等字及诸如“韩擒虎”之类人名。
这些人名的出现,体现隋朝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然后,佛教思想的影响。
隋文帝取得政权后,改变北周武帝的灭佛政策,转而大力恢复和发展宗教。
在其晚期更加推崇佛教,甚至排斥儒学,使佛教在短短的时间里几乎成为国教。
《隋书》中记载的体现佛教影响的人名虽然只有14个,占有史可考人名的1. 67%,但我们仍可从中看到隋朝人名受佛教影响的痕迹。
最后,追求吉利的文化心理。
在隋朝的人名中出现了一部分祈求福顺安康的人名。
体现追求吉利的文化心理的人名在《隋书》中出现的共有85人,占有史可考人数的10. 12%。
从这一比例中可以看出当时老百姓托名祈福的普遍心态。
而在这些名中,共出现了6个带有“福”字的人、12个带有“寿”字的人名、2个带有“顺”字的人名。
此外,在《隋书》中还出现了带有“祐”、“康”、“祥”、“恺”、“茂”等表示吉利字眼的人名。
而到了唐朝,国泰民安,社会稳定,佛儒道三教并行,文学也很昌盛,所以取名比较讲究,强调立意。
如房玄龄、张昌宗、颜师古、薛仁贵、狄仁杰,等等。
在唐朝以前,单名占人口中的多数。
这种情况,到了唐朝,有明显变化,因为双名是两个字搭配,能更好地表达立意,所以,唐代人名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双名开始占据优势并流行。
善于运用古代经典文句和古代圣贤名字来取名,也是唐朝开始出现的另一大特点,比如:武三思,源自《论语》“三思而后行”;房谋杜断中的杜,即杜如晦,源自《诗经》“风雨如晦”。
孔巢父,借用古代隐士巢父之名,慕其高风亮节。
李孟尝,借用战国孟尝君的号,以示侠义。
第五宋元时期。
宋代重文德而轻武功,理学发达,所以宋人取名偏爱那些表示美德善行的字眼,“子厚、执中、延德、师道、德明”等。
宋人以老为美,绘画中常出现枯枝、落日、瘦马,相应地,名字中也常出现“老、翁、叟”等字样,意趣相通。
比如撰写《东京梦华录》那位宋代文学家,叫孟元老;还有一个苏元老,是大文学家苏轼的族孙,据说其文章颇有“苏氏之秀”;再比如,与李清照齐名的词人刘辰翁、南宋理学家徐荣叟、魏了叟等。
而元朝的时候,当时的知识阶层用字倾向于与宋人同,像魏忠贤、方孝儒。
但因为北方蒙古族入主中原,所以还出现了蒙语汉译的特殊名字,如“成吉思汗、窝阔台、铁木尔”等不胜枚举。
第六明清时期。
明朝时期的取名特点,清朝人俞樾在他的《春在堂随笔中》这样写道:“元制,庶人无职者不许取名,止以行第及父母年齿合计为名,此于《元史》无征,冉证以明高皇(朱元璋)所称其兄之名,正是如此。
”他又举当时绍兴乡间为例:“如夫年二十四,妇年二十二,命为四十六,生子即名‘四六’;夫年二十三,妇年二十二,合为四十五,生子即名‘五九’”,五九相乘,四十五也。
据俞樾钩沉,明朝大将常遇春的曾祖父叫常四三,爷爷叫常重五,父亲叫常六六;大将汤和的曾祖叫汤五一,爷爷叫汤六一,父亲叫汤七一,等等,皆为佐证。
而清朝呢,大兴“文字狱”,起名立意,开始变得迂回曲折,很多人假托古代的玉器、青铜器的名称为字,免惹祸端。
如“姚鼐、曹振镛、汪士铎、和珅、嵇璜”等。
清人的双名,很少直接从古代经典文句中提取,而是含蓄表达,如“黄宗羲、洪承畴、查继佐、梁诗正”等。
而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一旦取到不好的名字甚至可以影响人的前途和命运。
清代同治七年,时逢全国科举考试,江苏考生王国钧,名列前茅,荣幸参加殿试,本为一等,因慈禧太后见他的名字与“亡国君”谐音,大为不满,马上下旨降为殿试三等。
王国钧被发往安徽任知县,又被议改任教职,在山阳县任教官20年,才以才干卓著被选任云南某县令,未上任便去世。
相反呢,清代光绪三十年,直隶人刘春霖参加科考名列进士三甲末等,因其名“春霖”有春雨之意,再加其姓与“留”谐音,很受慈禧太后青睐,她认为此人名字吉祥,符合自己恩泽永垂的心境,便下旨将刘春霖拔为甲等第一,成为清代最后一名状元。
第七新中国成立至今。
1949年中国共产党建立政权至今,称之为新中国时期。
这个时期,翻天覆地,风云变幻,各个阶段的名字特色十分突出。
首先是建国阶段:如果你见到“建国、爱华、爱国、开国、国庆、兴国、卫国、保国、国强”之类的名字,很有可能就是那时生人。
此外,还有“和平、兴华、自立、更生、向阳”一类。
至于“土改、有田、解放、抗美、援朝”等名字,就更直接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大事件。
例如知名女作家张抗抗,生于1950年,因为她的父母相识于抗战时期,她又出生在抗美援朝这一年,父母希望女儿具有一种顽强的抗争精神,故名之;当时中国和苏联以及东欧的关系密切,不少人用“斯、基、娜、娅、莎”等俄文音译字为孩子起名儿,当时有个苏联女英雄叫卓娅,女孩子用“卓娅”做名字的为数不少。
50年代中国影坛的知名演员陈强,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访问演出时,喜闻大儿子出世,就起名陈布达,后来老二出生,顺理成章就叫了陈佩斯。
其次是大跃进阶段:这个阶段的名字,多为“跃进、钢、铁、公社、集体、超英、超美”,十分契合形势。
再次是“文革”阶段:那个时代,极“左”思潮泛滥,全中国都陷入了史无前例的政治狂热之中,拥有一个革命化、政治化的名字,就像拥有一套绿军装一样,时髦,流行。
许多人因此而改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