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摘要】近年来,校园犯罪案件时有发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一系列事件折射出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淡薄。
本文拟从各个角度出发,分析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特点。
【关键词】校园犯罪;法律意识;现状;特点
近日,复旦大学室友投毒事件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该校在读研究生黄洋因生活琐事与室友关系不和,遭到心存不满的室友投毒,致不幸身亡。
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到“南航学生被室友刺死”事件,再到“江苏高校刺伤案”、云南大学马加爵“校园杀人案”等等,接连发生的同窗相残事件引起大家的普遍关注,并折射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存在的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不断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对法律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和强烈。
人们的法律意识的状况也随之变化并趋于复杂化和多样化,大学生作为正在接受高等教育且各方面都较为突出的社会群体,其法律意识在社会其它成员中所起的导向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究竟如何?应如何客观地去评价它们?本文拟从各个角度出发,分析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特点。
一、法律意识的内涵
法律意识作为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现行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感知、理解、心理体验和价值评价等各种意识现象的总称。
它包括人们对法的本质和功能的看法、
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适用的评价、对各种法律行为的理解、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等等,是法律观点和法律观念的合称。
从内容上看,法律意识包括人们对法的根本理论的看法,对法的要求和态度,对现行法的理解和衡量,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从表现形态上看,法律意识既可表现为系统的思想、学说,也可表现为零散的看法、观点,既可是内在的,也可是外在的;法律意识作为人们思想意识的组成部分,直接指导和制约着人们现实的行为,对人们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法律意识具有复杂多样的内涵和外延,意识本身又是一个高度内化的结晶,要想精确地概括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并非易事,这里只作大致的描绘。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特点
(一)从对法制现状的认识和态度上看:有完美的政治理想,但对现实的法治社会的建成信心不足。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赞同“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战略目标。
大学生的思想能随时代的潮流而变化,他们能够直观敏捷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状况,是社会上最敏感的群体。
大学生凭借他们敏锐的思维及对社会历史的了解,知道想在中国建成民主政治的国家,一定要走依法治国的道路。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的同学对法制状况仍持冷漠、偏激的态度,甚至对法制表示怀疑和不信任,有21.09 % 的同学认为“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原则在我国不可能实现; 16.92 % 的同
学认为目前民主与法制建设没有进展并且状况很糟。
这种认识和态度容易在大学生中引起对法制疏远、甚至恐惧心态的产生。
大学生又是治理国家的“边缘人”,没有依法治理国家的经验,缺乏对治理国家过程复杂性的了解,以为“依法治国”只要一提出,就能顺理成章地执行,对建成法治国家的困难与长期性预设不足,因此对社会上存在的不正之风指责过多,或过分夸大,或一下子走向悲观主义,认为“中国公民目前的文化素质还很低,达不到依法治国的要求”、“中国是一个缺乏法制传统的国家”、“中国的法制漏洞太多”。
因此,有大部分同学同意“只有私下解决不了的问题才应求助于法律。
”大学生这一群体富于幻想,对法治国家的美好前景憧憬向往,描绘的是依法治国的美丽彩图,但他们缺乏实践经验,对建设中的困难预设不够,现实的状况又容易使他们走向另一极端,表现出明显的信心不足。
(二)从部门法律意识来看: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不平稳性。
调查表明,大学生宪法意识弱于部门法律意识。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宪法意识在整个法律意识中自然居核心地位,并成为衡量公民法律意识的尺度。
然而,大学生对宪法的作用认识普遍低于部门法律,调查中,大多数同学对宪法不感兴趣,就不易掌握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更不可能具有宪法意识。
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是与每个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大部分学生只对此较关注,但也有10.62 %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说明这
些同学掌握的法律知识并没有付诸实践,存在理论与实际相分离的状况。
在具体部门法律中布大学生的民法意识、经济法意识、婚姻法、继承法意识较为强烈,普遍高于刑法意识和行政法意识、传统的“重刑轻民”的思想在大多数同学头脑中已不复存在,大学生已更多地关注与市场经济和自身实际密切相关的法律。
对部门法感兴趣的顺序依次为:经济法占46.7 % ,民法占37.3 % ,婚姻法继承法占37.88% ,但在接触和交谈中也发现,有少数同学在观念中把法律与“判刑”“抓人”等同起来,对法律全面调整社会生活和全面保障公民权利的作用未能充分认识。
大学生的诉讼法意识弱于实体法意识,只有23.24 %的同学对诉讼法感兴趣。
诉讼法是解决法律程序的法律,实体法则是解决责任归属、大小等实质间题的法律,二者相辅相成。
但大学生在遇到自身利益受到侵犯时,对诉讼法律和参与诉讼的法律意义和社会意义没有足够的认识,部分同学在现实中就不能充分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利益,而是以消极胆怯、软弱的方式放弃自身权益法理是宪法、各部门法的指导和理论基石,是大学生全面掌握法律知识不可缺少的内容,然而大学生极不重视法学理论的学习,只有1 0 .4 % 的同学愿意学这部分内容,这必然对他们掌握法律知识和培养法律意识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学生法律书本知识在提高,但法律观念仍很模糊。
通过长期的法律知识普及,加上法律读物、书籍的丰富,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把握也越加准确,然而,其法律观念却并没有随
之正比例发展,尤其对情与法、德与法以及法中的权责关系上认识不清,受传统法律观念影响很重,没有体现出青年一代应具备的法律素养。
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有70 % 的人认为“自己若有亲人发生违法犯罪问题时”,他们会选择“牺牲法律而保护亲人”的道路。
另外,在问及“权利与义务关系”时,有几乎85 % 的学生认为“权利应为第一位”,这体现出大学生有很强的权利意识,其本身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文明的表现,但令人遗憾的是有近20 % 的学生不愿承担与之相当的义务和责任。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对现行法制的认识和态度上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存在不容忽视的消极态度,如对法制状况仍持冷漠、偏激的态度,甚至对法制表示怀疑和不信任,对正当的司法程序表示冷漠等等。
三、结语
总之,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树立,是大学生自觉遵守法律的驱动力,它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对法律制度的建设、对社会的安定团结都有重要的作用。
而目前全国各大高校普遍存在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针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其特点,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树立正确的法律观点,增强法制观念,从而提高大学生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并使他们能够积极地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维护社会的安定,促进依法治国的伟大战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m】.北京:三联书店, 1991.
[2][德]耶林.为权利而斗争(第二卷)【m】.转引自民商法论丛【m】.
[3]刘旺洪.法律意识论【m】. 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0.
[4]许明.关键时刻—当代中国亚待解决的27个问题【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