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得体会-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课程改革心得体会
随着新课改在我校的全面铺开,我对于新课程的主要模块和其选择性、时代性等有了初步的了解,终于我明白了我们为什么要实行课改,我真正改变了我对新课改的看法:丰富的活动、多样的教材,全新的授课理念,在专家的讲解以及老师的现身说法中,我第一次感受的了自己对课改的渴望,同时也感受到了一份来自未来的压力,新课程目标向教师提出了基础教育下全面素质教育的实质性内容和具体要求。

目标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学会学习,促成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为目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教师在积极地参与这场课程改革之中的同时,应及时地对教育观念、教学过程进行反思,重新审视自身的教师角色,以适应新课程目标的要求。

对此我的体会如下:
一、教师应成为新课程资源的开发者
新课程倡导的是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师应发挥主体性作用,不能再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就摒弃“惟书”、“惟师”的“盲从”与“偏见”,让多样性的知识成为学生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让学生能从自己所处的周围社会中学习到更多的东西,使教师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同时,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应在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上下功夫,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锻炼并具有开放校本化课程的能力。

新课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在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传统课程理念下,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是教学的“法律文件”,它规定的教学是不允许任意改动的。

在这种教学计划控制下的教学模式压抑了学生的革新化成长,扼杀了创新型人才的出现。

而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则有较大的运做空间和时间。

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特点。

作为教师应具备创设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能力和开发校本教育资源的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求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能够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资深生活和社会实际。

它从根本上转变了学生的生活方式,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式学习,发展了学生专心精神、实践能力以及终身学习的愿望。

同时,教师也应具有构建课程计划,实事求是地调整、组织课程结构的能力,也就是说教师应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合理组织教学目标的基本组成部分与分类,设置综合课程,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基础,良好的目标应该是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作为教师应该熟悉教育目标分类学,并能够创设体现学生整体发展的目标,及区分不同复杂程度的目标。

因此,只有当教师扮演好建构者、组织者、开发者和创造者的角色,课程的开放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才能得以真正落实。

二、作为学生体验,知识更新的设计者、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去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
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
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传统的课程内容繁、难、偏、旧,主要表现在内容陈旧,以学科经典内容为主,
缺乏反映现代性。

课程的难度和深度往往造成部分学生成为学习的失败者。

这也是造
成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
联系,就是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接合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将课程内容生活化,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使课堂教学更富于生活情境。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学会设计活动,不会设计活动,只会照剧本演戏的教师将难以
完成教学任务。

而这种设计活动并非意想的,而是教师必须根据学生对生活体验而积
累的经验并加以反思所产生的结果。

同时,教师也必须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活动和行
动研究,根据实际情况重新设计与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相联系的教学内容。

因为,新课程的内容更注重学生的体验和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如果教师仍
注重书本内容,只作为传授解惑者的角色,那将被视为不合格的教师。

因此,新课程
目标下的教师必须具备设计课堂教学的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学科研能力。

三、作为变革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能力的合作者、交流者和指导者的角色
新课程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
导学生直到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
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传统的教师角色主要是以传授课本知识为中心,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主要目的,
体现在教学上以死记硬背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强化起主导作用;导致“题海”战役和
“填鸭式”教学方法,以成绩作为衡量好学生的标准。

而新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学
生的学习策略的运用,不以掌握知识的多少为目的,而是给学生提供知识平台,在学
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只是指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但,同时,要参与学生的各个环节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准确地了解
学情,及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或调整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向学习方式的转变,发展学
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自己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
与合作的能力。

在这过程中,教师不是统治者或权威者,而是作为学生的指导者、交
流者和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启发学生,与学生一
道寻求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最终由学生自己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这体现了新课程体系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通过交往,重建
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新的“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
学习。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对传统教师角色的最好概括。

教师和学生之
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由于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

随着时代的发
展和社会的进步,教师作为文化传承执行者的基本职能没有改变,但教师的角色却越
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不再是以往具有权威身份的单纯的传递者,而应该同时成为
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和合作者,成为新课程
资源的开发者和建设者等等。

只有教师角色的全方位更新,才能以优异的素质去主动适应并深入开展好创新教育,才能实现新课程标准要求我“应以培养有创造精神、有实践能力的人才”的这一主要目标,也就能最终实现科学发展观在教育工作中的全面贯彻落实。

总之,21世纪的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是越来越高。

物理教师除了在新形势、新环境下要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规律外,还应更深入进行体育教学实践,不断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才能成为实施创新教育需要的具有高素质的重新型的教师。

2020年02月28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