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流程

小学语文“探究体验式阅读教学法”---课堂教学流程课前预习(课前引导自主学习);导入揭题;检查预习(自主阅读,整体感知);精读感悟(细读批注,问题质疑;合作探究,释义品读);拓展升华(美读体验升华);作业布置(拓展延伸运用)
第一课时
第一环节:导入揭题
本环节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抓住孩子们的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迅速达到最佳状态。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导课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2.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3.分析课题,导入新课。

4.设置疑问,导入新课。

5.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我们在平常的导课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导课要有针对性
2.导课要有趣味性
3.导课要有简洁性
当然,教有法而无定法。

导课是一门艺术,它没有固定的模式,除了上述几种以外,还可以列举出很多种。

但是无论那种方法,都应该有助于学生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做到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这就要求老师们在导课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围绕教学重难点,以灵活机动的形式导入新课,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第二环节,检查预习
学生若能做好课前预习,那么在老师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再重复讲述,将抓住重点,解决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而且长期坚持,还能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逐步提高自学能力。

1.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可借助预习卡或作业本
2.课堂上检查预习的方式共有两种:
第一种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目的是将字词的认识、课文的朗读和内容的概括等简单知识点在组内解决,然后集中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提交到老师处,以便老师抓住重点和难点,直接展开教学。

第二种是老师课前收齐统一批改。

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或出现的闪光点,以便课堂上及时纠正和表扬。

检查预习中教师着重检查:生字词(针对预习中学生难读、难写、难理解的字词进行重点指导)、课文朗读、概括主要内容。

第三环节,精读感悟
本环节主要通过引导学生通过多层次的读,用心研读课文,品词析句,深入感悟作者情感。

一般步骤是:
1.教师从全文入手精心选择切入点,找准主线问题。

2.学生带着教师提出的主线问题,默读全文或重点段落。

3.圈划相关语句,并将感悟和体会做批注。

4.小组或同桌讨论,达到合作探究的目的。

5.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在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时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引导学生重视多读,注意每次读的目的性,方法的科学性、多样性(如默读、朗读、指读、练读、齐读、分角色读等)。

引导学生把读书和思考相结合,摒弃表面形式上的热热闹闹。

第二,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重点词、句或难理解的词、句,方法有: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等。

要避免烦琐分析。

第三,三年级开始要求逐步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揣摩表达方法。

第四,适当挖掘课文创新点,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其中切入点的选择和主线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

切入点的选择和主线问题的设计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从课文的题目入手
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

(例如:《黄山奇松》)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

二是从课文的重点词切入
几乎每篇课文都有一到两个重点词,而课文内容也大多围绕重点词展开,(例如:《青海高原一株柳》)抓住重点词,引导学生直接切入课文的重点段,指导学生潜心阅读、层层深入地探究,高效地理解课文重点。

三是从课文的重点句或段落切入
大多数文章都有中心句,不仅概括主要内容,还能体现课文结构,反映中心思想,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它们往往是理解一篇文章的捷径,因此,以中心句为切入点来展开课文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例如:《黄果树瀑布》)在课堂上以中心句为切入点,将这个句子的理解和课文思路,中心思想有机糅合在一起组织教学,可以使课堂教学主脉络清晰,顺藤摸瓜,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条理地思维,帮助学生形成思维的系统性,顺利达成教学目标。

四是从课后问题入手(例如:《詹天佑》课后题:为什么说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云雀的心愿》课后题: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选择教学切入点也需注意:一、切口要小巧,视野要宏大,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往往切点越小,越能体现作者别具机杼的匠心,越能激发学生研讨交流的兴趣,越便于师生集中有限的时间突破重点难点。

二、要透辟深刻,切点中肯。

阅读教学的切入点应是师生研读全文的一个突破口,这个切入点必须有较强的辐射性,有一定的深度。

否则切而不入,事倍功半,甚至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歧路,弄巧成拙。

同一篇文章,可以选择不同的切入点,可以设计不同的主线。

但不论是从哪一个角度设计的,都应该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四、拓展升华
教师根据课文特点,根据训练的需要,可以设置以下练习:
1.让学生交流自己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
2.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练笔;(续写、仿写、编写)
3.进行一篇带多篇的拓展阅读;
4.课文重点段落的背诵和积累;
不管哪种练习都要保证必要的运用时间,以便让全班学生都参与活动。

还要注意年龄特点,逐步提高要求。

五、作业布置
对本课所学进行复习巩固,并进行拓展阅读和积累
第一,要保证合理的作业时间,以便让全班学生都能参与更多的课外阅读。

第二,注意年龄特点和学生水平不同,可以分层设置。

第三,书面作业和实践作业以及口语表达作业等,穿插进行,形式应更加多样。

第二课时
1.检查课文的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采取各种形式朗读、背诵
2.学习剩下的生字、给时间写字,之后再进行生字词的听写
3.小练笔或课外阅读练习。

课后练习题、背古诗。

说明:作为一种模式,我们尽可能完整地展现语文阅读课教学的过程,但课时的安排,一节课教学内容的确定,方法和过程的选择,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力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追求高效、扎实地完成教学任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