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未来唐山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加速推进了文明发展的进程。

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日益突出,成为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严重阻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继而威胁着全人类的未来生存和发展。

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人类必须努力寻求一条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城市是一个国家或一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流通和国内外交往的中心,在社会建设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尤其是资源型城市,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起着重大作用。

然而,资源型城市不管是处于资源枯竭期,还是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都面临着资源枯竭的问题。

因此资源型城市只有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才能保证城市更好的存在与发展。

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无疑就是城市转型的问题,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我国也是一个带有一定普遍性的难题。

我国共有资源型城市118个,约占全国城市数量的18%,总人口1.54亿人。

这些资源型城市大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我国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而兴起并逐步壮大的。

作为基础能源和原材料的供应地,资源型城市在其发展的不同时期,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但由于长期集中于发展单一的资源型产业,财政上由国家统收统支,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主要表现为一些城市主体资源衰减、经济结构失衡、职工生活困难、就业压力不断增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等。

据统计,我国20世纪中期建设的国有矿山,有2/3已进入“老年期”,440座矿山即将闭坑,390座矿城中有50座城市资源衰竭。

许多因资源而建的城市,随着资源逐渐枯竭,生产难以为继,负担日益加重,财政日益陷入困境。

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已经成为事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战略问题。

资源型城市以开采利用矿产资源为重要特征。

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存在着由兴起到鼎盛再到衰竭的客观规律,资源型城市当然也受这个规律的制约。

资源型城市的经济结构转型是一个国际性问题,在世界许多国家都存在,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成功的例子如日本将九州煤炭工业区成功改造为高新技术产业区;美国休斯敦由石油开采城变成石油研发城带动相关的机械、水泥、钢铁、电力、粮食及交通运输业发展,又进而借国家布点宇航中心之机,带动为其服务的电子、仪表、精密仪器产业的发展;英国西密德兰、德国鲁尔、法国洛林等资源型城市类似的转型也已经进行了30多年,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失败的例子如前苏联的巴库等。

国外资源型城市经济结构转型成功的经验主要是:重视相关的立法及规划;政府实施灵活多样的财政税收支持;鼓励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注重就业转岗方面的培训;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进入;利用高新技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步伐等。

而对于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尚无足够实践经验,同时财力较为紧张,这就要求资源型城市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各种政策、财政、智力、行政支持条件,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接续产业为主攻方向,以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使产业由资源导向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由一元化结构向多元化结构转变,走一条具有鲜明自身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要切实节约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矿产资源只有节约才能持久利用,要把节约资源放在首位。

无论是处在哪个发展阶段的资源型城市,都应牢固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在资源开采、加工、运输、消费等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依靠科技进步,推进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遏制资源浪费和破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延长资源服务年限。

要积极改造提升石油、煤炭、电力、有色金属、镍等资源型产业,不断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产权制度。

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入,实施一批能够延长产业链、带动产业升级的重点技术改造项目。

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传统制造业和商贸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服务业转变,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产业层次和发展水平。

要引导民营企业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依托,充分发挥骨干企业的吸聚和带动功能,配套生产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

以科技服务、信息服务、信用担保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非公有制企业提供专业化、规范化服务。

二要利用衍生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对于化解资源矛盾,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在资源开采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废石、废渣、废水和废气,比如在煤矿的开发过程中产生的粉煤灰、煤矸石、瓦斯等,金属矿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尾矿、废渣等。

按照线型经济传统观念,这些都是废物,而且给生态环境带来破坏。

而从循环经济的角度看,这些所谓的废物其实就是矿业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可以再利用的衍生资源,是一笔很大的财富。

要大力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推行清洁生产。

要以煤矿瓦斯利用为重点,推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努力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三要挖掘技术潜力,鼓励寻找接替资源。

资源型城市“矿竭城衰”的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矿产资源是否真正枯竭,应做客观分析。

勘查矿产资源是一个认识过程。

现在所谓的资源枯竭,是说已探明的矿产储量即将耗尽,并不意味着资源完全没有了。

随着勘探程度的提高,还可以找到新的资源。

随着技术的进步,原来难以利用的资源,在现有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可以被利用。

对一个城市来说,主体矿产资源枯竭,其他资源也许有较大开发潜力,即使是主体资源,由于过去受技术、投资等因素制约,也并不一定完全探明矿源和储量。

目前国内外探矿技术有了很大进步,给矿业城市探矿提供了有利条件。

甘肃的玉门原来探明的石油资源竭了,往中、深部勘探,又找了一亿吨的储量。

在甘肃东部的庆阳,也找到了煤田和新的油田,储量分别达到1342亿吨和4亿吨。

这就说明过去探矿的深度和广度都还不够,没有发掘矿产资源应有的潜力,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应积极组织力量,对中部、深部及周围的矿带进行新技术探矿,寻找支持矿业持续发展的接替资源。

四要发挥市场作用,努力拓宽融资渠道。

资源型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能源和矿物材料,贡献了大量税收。

长期以来,资源型城市的投资主要来自国家,民间投资和外资所占比重比很小。

在国家投资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后,受城市自身积累能力的限制,资源型城市的结构调整比其他城市面临更大的资金约束。

一些大型骨干企业,生产了许多产品,上缴了许多税收,为国家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

但随着经济体制转轨向前推进,企业在发展的黄金时期没有足够积累,在资源衰减需要转型时却无力投入,经济转型举步维艰,波及整个地方经济发展。

解决这个困难,除了争取国家扶持政策和投资,主要还在于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进民资和外资,形成内资与外资结合、民资与国资结合、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结合的投融资新格局。

要千方百计借助外力求发展,扩大对外开放,走出去,引进来,加强与国外和发达地区的联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要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

在招商引资中比政策不如比服务,政策有底线,服务没有底线。

资源型城市要切实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善于用优良的软环境弥补硬环境先天不足,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氛围,形成聚集生产要素的“洼地效应”。

五要加大支持力度,强力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

实现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而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既需要资源型城市自身的不懈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

一是推进矿业城市试点工作。

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是一项长期的、渐进的过程。

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近几年,国家选择了一些不同类型的城市进行经济转型试点,成效比较明显。

资源型城市要积极争取列入试点城市,在这方面下更大功夫,通过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试点,在产业转型、社会保障和就业、生态环境恢复与保护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为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积累经验。

二是在产业布局上予以倾斜。

资源型城市实现经济转型,离不开新的产业项目的支撑。

对资源型城市发展接续产业方面的政策限制适当放宽,给予更多的支持。

特别是对经济转型有较强牵动作用的产业项目列入重点项目盘子,在国债资金、资源配置以及其它配套政策上给予支持,优先布局一些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水利、交通、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等项目。

三是加大建设资金扶持力度。

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在实施转型发展中,面临着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恢复等诸多问题,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这是资源型城市和企业力不能及的,需要得到国家财力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

对资源枯竭或衰退性产业转产而发展起来的接续产业,给予减免税收、低息或贴息信贷、加快折旧等政策支持。

在按贷款原则投放的条件下,国家政策性贷款、国家金融信贷应适度向资源型城市倾斜。

四是减轻企业办社会负担。

资源型城市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国家通过转移支付形式加大对资源型城市社会保障试点工作的支持,并在科教文卫和环保等方面,加大对资源型城市转移支付规模。

六要推动科技进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

要抓住对产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核心技术,在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方面,集中力量开展应用研究和创新研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产业发展。

要深化科研院所和高校的体制改革,构建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研究开发的机制,积极探索科研院所社会化服务、市场化运作的路子。

要强化政府对技术创新的扶持,通过规范和明确政府部门在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市场导向和服务方面的职能,推动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推广和应用。

在资金上,通过贴息、补助等方式扶持企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企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

要创造条件吸引国内外高科技人才和企业家,带动一方产业发展。

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增强技术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每个资源型城市在存在共同问题的同时,也有着各自的特点和解决路径。

唐山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沿海重工业城市。

地处环渤海湾中心地带,南临渤海,北依燕山,东与秦皇岛市接壤,西与北京、天津毗邻,是联接华北、东北两大地区的咽喉要地和走廊。

它是典型的靠资源发展的传统工业城市,钢铁行业占该市税收的50%以上。

2006年,唐山市国税收入总量继续位居全省第一位,位居全国城市第19位。

较2005年的第21位前移了2位。

超越了济南、沈阳、长春、西安、哈尔滨等副省级省会城市和大连、厦门等计划单列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