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玫瑰痤疮临床皮肤性病学

玫瑰痤疮临床皮肤性病学

玫瑰痤疮
rosacea
第三节第三节
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发病机制可能为: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23
固有免疫异常及紫外线
损伤
对皮肤微
生物的炎
症反应血管高反应性
日晒
辛辣食物
饮酒冷热刺激
精神紧张情绪激动
内分泌功能障碍激素依赖诱发和加重的原因
二、临床表现
Ø玫瑰痤疮好发于中年人的面中部,严重程度不同,表现也不同,但一般都有潮红和毛细血管扩张。

Ø玫瑰痤疮常分为三期一型,各期之间没有明显界限。

二、临床表现
红斑毛细血管扩张型
玫瑰痤疮
红斑期:
表现为对称分布的红斑,初起为暂时性,反复发作后持久不退,可见树枝状的毛细血管扩张,常伴毛囊口扩大及皮肤油腻。

二、临床表现
丘疹脓疱型
玫瑰痤疮
脓疱期:
随着病情的发展,在红斑基础上出现丘疹、脓疱、结节, 并且毛细血管扩张更加明显。

二、临床表现
鼻赘型玫瑰痤疮
鼻赘期:
病情长久者鼻尖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紫红色隆起,表面凹凸不平,即为鼻赘期。

鼻赘期仅见于少数患者,几乎均为40岁以上男性。

二、临床表现
眼型玫瑰痤疮
眼型:
玫瑰痤疮有高达50%的患者可有眼部症状,表现为眼睛异物感、烧灼感或刺痛感,干燥、瘙痒、光敏、视物模糊,可以见到巩膜及其他部位毛细血管扩张,或眶周水肿。

三、鉴别诊断
痤疮
丘疹脓疱型
玫瑰痤疮
一般治疗
米诺环素;异维A酸;强氯喹。

外用药系统治疗
光电治疗手术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溴莫尼定;甲硝唑等抗菌剂;维A酸。

四、治疗
激光及强脉冲光。

鼻赘。

Ø 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强脉冲光及激光治疗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