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先秦时期
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

春秋时,鲁国实行初税亩,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

战国时,各国赋税制度不一。

秦汉时期
秦代赋税分为田租、口赋和杂赋三种。

田租是按土地征粮;口赋
是按人头征钱;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

汉代的赋税主要是人头税
和田租,此外还有一定的徭役。

魏晋南北朝时期
曹魏时实行户调制,“收田租亩四升,户生绢二匹,绵二斤”。

西晋时实行课田制和户调制。

课田指的是应向国家纳税的田地数量。

丁男(16-60岁)课田50亩,丁女20亩,次丁男(13-15岁;61-65
岁)25亩,每亩收税谷8升。

户调,丁男之户每年纳绢3匹,绵3
斤;丁女或次丁为户者折半交纳。

东晋南朝继续实行户调制,南朝后
期梁、陈时才改户调为了调。

在北方,十六国时期和北魏前期仍实
行户调。

北魏实行均田制后,改为按丁征收赋税,户调制从此废止。

隋唐至宋元时期
隋唐时期实行租庸调制。

规定: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称做租;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称做调;服徭
役二十天,闰年加二日,是为正役,国家若不需要其服役,则每丁
可按每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的标准,交足二十天的数额
以代役,这称做庸,也叫“输庸代役”。

唐德宗建中元年,宰相杨炎建议颁行“两税法”,两税法是以原有的地税和户税为主,统一各项税收而制定的新税法。

由于分夏、
秋两季征收,所以称为“两税法”。

两税法奠定了唐后期到明代中
叶赋税制度的基础。

明清时期
张居正改革时开始推行一条鞭法。

主要内容:(1)清丈土地,扩
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

(2)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
稳定。

(3)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康熙五十一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废除了新生人口的人头税;雍正元年开始普遍推行“摊丁入亩”,把固定下来的丁税平均摊
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不再以人为对象征收丁税。

主要内容:(1)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废除了以前的“人头税”。

(2)政府
放松对户籍的控制,农民和手工业者从而可以自由迁徙,出卖劳动力。

(3)明代行一条鞭法,清代继续施行,部分丁银摊入田亩征收,
部分丁银按人丁征收。

(4)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也,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