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道德与法律的和谐与冲突关系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他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的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法律同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基于经济基础,道德与法律既有和谐又有冲突。
道德与法律存在和谐点,法律与道德既交叉又渗透。
一是法律意识与道德观念具有同一属性而相互联系,二是法律规范与道德规范的调控范围有所重叠而相互包容。
一般来说,凡是法律所禁止和制裁的行为,也是道德所禁止和谴责的行为;凡是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是道德所培养和倡导的行为。
反言之,许多道德观念也体现在法律之中,许多道德问题也是可以诉求法律解决的问题。
不过,从规范作用的范围来看,法律与道德对人们行为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
前者一般只能规定最起码的行为要求,而后者可以解决人们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中更高层次的问题。
例如,道德可以要求人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而法律只能规定人们不许损人利己。
法律与道德的关系还表现在内容上的趋同。
最早的法律是由道德演化而来,现在,法律与道德相互独立,但法律仍然以道德为基础,法律将道德规范转变为法律规范,把积极的道德标准规定为法律应遵循的准则。
如,爱国守法、尊重他人等基本道德规范也已被写入法律。
但是,法律的内容与道德又不完全相同。
道德所包含的内容更加细致、更加高尚,而法律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具有原则性,若要法律包含道德的所有内容显然是不可取的。
人类的法律发展史告诉我们,从法律的产生到法治的实现就是一个道德法律化和法律道德化交互演进的过程。
道德与法律互有分工合作,建设法治社会应注重道德和法律规范并举,而不能有所偏废。
但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他们固然有许多相同点,但毕竟二者性质不同,受民族历史等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道德与法律亦存在强烈的价值冲突。
有时虽出于自身的良心道德,却做出了违反法律的事情。
当下引起诸多争论的“人肉搜索”就是道德与法律的冲突结点。
公交车上不让座的行为固然违背了传统的尊老爱幼的社会道德,但将当事人放之网络上,引起网民的风言风语甚至“人肉搜索”当事人,则确确实实违反了法律上关于隐私权的保护。
网民或许只是出于自身的社会公德心,但却也在不知不觉中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及名誉。
诸如此类,由于道德的狭隘性以及在社会中道德与法律的尚未完全相融,
而导致道德与法律强烈的价值冲突,这些也值得当下的社会人反思。
法律与道德之所以会冲突,就是因为二者是完全不同的社会形态,他们固然有一致的一面,但他们的价值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如果是一一对应的,那么法律与道德就会没有区别,法典会变成道德法典,社会没有强制力的约束,陷入混乱。
法律与道德的价值冲突是必然的,虽然不能完全消灭这种冲突,但尽量应将这种冲突降至最低。
首先,道德的建设应与法律的建设同步进行,在立法改革中考虑道德因素,使法律不偏离道德主流。
其次,在移植法律过程中,注意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情相结合。
再者,加强法制宣传使民众的思维从道德层面升至法律层面。
因此,怎样是法律道德化,道德法律化才是最关键的。
法律所体现的道德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道德又具有法律的性质为人民所遵守,才是对法律与道德关系最完美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