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事恶意诉讼法律问题探析

民事恶意诉讼法律问题探析

论文摘要但在经济腾飞的大背景下,我国社会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受利益的冲击,一些人价值观发生了扭曲,为了追求不正当的利益,以诉讼为手段,恶意提起民事诉讼,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谋取非法利益。

如今恶意诉讼,尤其是民事领域的恶意诉讼频发,手段方式多样化,让法院难以识别,从而可能导致使法院误判的严重后果,继而在社会上产生不良的示效应,刺激不法分子不断挑战法律的权威;而且,民事恶意诉讼也使得有限的司法资源被占用,也侵害了国家和其他公民的利益。

因此,对民事恶意诉讼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其进行规制已然迫在眉睫。

关键词:恶意诉讼问题对策目录前言3一、学界对恶意诉讼相关概念的分析4二、民事恶意诉讼的构成要件6(一)主观过错要件6(二)行为要件7(三)损害事实要件7(四)行为和结果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8三、民事恶意诉讼的立法规制8(一)继续完善诚实信用原则8(二)确立侵权损害赔偿责任9(三)具体规定新《民事诉讼法》中恶意诉讼的刑事责任10四、民事恶意诉讼的司法规制10(一)树立协同主义诉讼观10(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法庭前准备制度12结束语14参考文献14民事恶意诉讼法律问题探析前言随着新《民事诉讼法》的出台,恶意诉讼在法律上也终于有了定论,新法规定当事人通过恶意串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属于恶意诉讼。

新法的出台是法学专家努力多年的成果,也是法治社会发展的必然。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发展,更多的人懂得了用法来维护自身的利益安全,更多的人把法律作为行动指南。

当个人权益被他人侵害时,个人会通过诉讼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由于法律的滞后性和有限性,个别别有用心的人必然希望利用法律的漏洞来赚取非法利益。

人民的法治观念不断的增强,一些人不但懂得了通过法律来保护合法利益,也懂得了利用合法程序来获取非法利益,这就促使了恶意诉讼的产生。

可以说恶意诉讼的产生是法治发展的必然,对于恶意诉讼的规制也是法治发展必不可缺的部分。

一、学界对恶意诉讼相关概念的分析目前在我国,对于恶意诉讼的概念,学者们大多有不同的看法,各种见解不尽相同:有的学者认为,恶意诉讼的概念,应当为法律虽然赋予了当事人提起诉讼权利,但却被当事人用来掩盖其不正当的目的,作为一种侵权的手段来给对方当事人造成某种损害后果。

此观点中把恶意诉讼的概念限定为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主观是出于恶意,从而实施侵害对方当事人的行为,即滥用起诉权。

有的学者认为,所谓恶意诉讼,其行为人在向法院提起诉讼时便存在着不正当的目的,从而实施侵害对方合法权益的行为。

从此表述中来看,恶意诉讼的主观“恶意”包括重大过失。

有的学者认为,民事恶意诉讼是指行为人滥用诉权,恶意向法院提起诉讼,来达到损害对方当事人合法利益的不法目的,包括造成其他第三人的损失。

此观点将恶意诉讼看作因当事人滥用诉权而引发的诉讼状态,同时恶意诉讼相对方的围也被扩大,包括诉讼当事人之外的第三方。

也有的学者认为,民事恶意诉讼是在民事诉讼领域中、由当事人提起的、违背法律目的的诉讼行为,简单的说,就是当事人出于恶意而提起民事诉讼的行为,具体是指当事人故意向法院提起诉讼,并非为实现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为了达到其他非法目的的行为。

从本质上看,民事恶意诉讼有两个属性:分别是侵权属性和滥用权利属性,都包含在行为的畴中,同时民事恶意诉讼还具有一个特殊性,即当事人利用合法的诉讼形式来掩盖其非法目的。

也有些学者专门研究了利用诉讼这种方式来侵害第三人合法权益的恶意诉讼行为,其认为,恶意诉讼等同于诉讼欺诈。

而所谓“诈害案外人恶意诉讼”是指行为人的目的在于损害他人的合法财产权益,从而虚构对方当事人,或双方当事人串通,恶意虚构债权债务关系;或者向法院提供虚假的证据、或隐匿证据进行民事诉讼,虚构事实,利用法院的裁判权实现自己侵害案外人财产的目的,获得不应当有的民事权益的诉讼案件。

由以上几种代表性观点可知恶意诉讼已经达成几点共识:第一,行为人利用国家司法手段获得不法利益;第二,恶意诉讼是一种侵权行为;第三,恶意诉讼会给他人造成损失,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但是同时容易发现各方观点又存在各种分歧。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概括:第一、民事诉讼中的原告、被告和侵权行为人、受害人是怎样的关系,是否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是否有可能有第三人的存在?第二、民事恶意诉讼的方式除了提起诉讼是否还有其他方式?如滥用诉权。

第三、民事恶意诉讼是否一定要有损害结果或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第四、民事恶意诉讼侵权损害的赔偿的前提条件是否一定是加害人败诉?而新《民事诉讼法》第112 条和第113 条明确规定:“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行为,应当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我国《新民事诉讼》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了回答,但回答的还远远不够。

综合以上各种观点和分歧,本人认为恶意诉讼可定义为:为了追求不法利益、非法目的,民事诉讼当事人利用法律赋予的权利,在无正当理由和法律根据的情况下,采用欺骗、隐瞒真相、滥用诉权、恶意串通等手段,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损害对方当事人或者第三人的合法权益的侵权行为。

二、民事恶意诉讼的构成要件(一)主观过错要件“恶意”顾名思义,主观要有过错,此处的过错笔者认为应该仅限于故意,即为了追求非法目的,明知自己无正当理由和法律依据,依然采用欺骗、隐瞒真相、滥用诉权等手段,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梁慧星教授认为;“恶意即指故意心态中之恶劣者,含有明显的加害性追求。

这种恶意心理状况常可根据加害行为的伪造证据,恶意串通,歪曲法律等情节予以认定。

”由此可知,梁慧星教授认为恶意诉讼在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从恶意诉讼的最新规定也可以看出,行为人只有通过恶意串通等行为来侵权时才是恶意诉讼,恶意串通当然是一种故意的行为。

法律赋予行为人诉权,本来是为了维护合法利益的,但恶意诉讼行为的提起者则是明知道自己是为了非法目的,而积极诉讼,从而为自己获得非法利益,这本身就是一种故意而为之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但耗费国家精力,浪费国家资源,而且将对对方当事人造成重大损害。

而重大过失虽然与故意有类似之处,但重大过失首先应该是过失行为,即行为人不是积极主动的进行诉讼获取不正当利益,即不构成恶意诉讼。

1对于普通公民,法律知识达不到理论的高度,所以在诉讼中常会因为行使正当诉权而对他人造成不利损害,对于这种行为对其不应要求太严格。

对于恶意诉讼者应该在主观心理上有更高的要求,只有那种明知道自己没有正当理由和法律根据的情况下,依然积极主动的进行诉讼,对这种行为才宜定1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法律出版社2004 年版。

义为恶意诉讼。

(二)行为要件恶意诉讼者必须以实际行动积极主动的作为方式实行侵权行为,不作为方式不能成为恶意诉讼。

诉讼是一种法律赋予当时人维护自身权利的行为,所以要求当事人适格,不违背诉的合并变更原则。

而恶意诉讼首先应该是一种侵权行为,所以要求当事人借助非法手段、非法行为谋取不正当利益。

但并非一切因为非法手段和非法行为而实施的行为全为恶意诉讼。

法律不是万能的,并非逾权就是对权利的滥用,那种在诉讼中一般的逾权行为应该作为一般的妨碍诉讼行为来处理,而不是一概恶意诉讼。

1(三)损害事实要件恶意诉讼是通过非法手段谋取不正当利益,从而对他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物质损害和精神损害应该都被包含其中的。

当中物质损害最为明显,表现对方当事人因为恶意诉讼所耗费的各种费用,比如律师费、差旅费、误工费、通讯邮递费、材料费、鉴定咨询费等一系列费用。

而在造成一系列财产损害的同时,更对对方当事人的精神上造成一定的损害,恶意诉讼本身就是一种把不应该成为当事人的人强行拉进诉讼当中,诉讼行为本身又是一种耗时耗力的行为,即限制了对方当事人的人身自由,又损害了对方的名誉权,及法人的商誉权、名誉权。

恶意诉讼会极大的降低对方当事人的社会评价度,没有人喜欢官司缠身。

而探讨损害事实的主要作用则在于给予对方的损害赔偿。

既然恶意诉讼会对对方造成很多伤害,那法律就应该对此进行一定的救济,使之恢复到损害前的状1卞建林:《诉讼法学研究第12 卷》,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 年版。

态,对对方当事人进行一些经济上的补偿也是十分必要的。

无所害无责任,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规定损害事实是恶意诉讼的构成要件之一也是必要的。

1(四)行为和结果之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谓的因果关系应该是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和另一方当事人的损害结果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一方当事人的物质或精神损失就是由于另一方当事人毫无理由的诉讼而直接引起的,反之,如果二者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一方的损失另有原因,那就不能要求另一方当事人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具体言之,因果关系主要是指侵权行为作为原因是否与损害事实有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即对方当事人的物质、精神损害是否是由于行为人的欺骗、隐瞒真相、滥用诉讼权利等非法手段所直接引起。

三、民事恶意诉讼的立法规制(一)继续完善诚实信用原则2013年1月1日新《民事诉讼法》开始施行,其中第十三条规定:“民事诉讼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围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

”从此诚实信用原则正式写入我国的民事诉讼法。

在司法实践中,恶意诉讼、欺诈诉讼等时有发生。

尤其在婚姻案件中,常有当事人虚假地制造一些情况,逃避债务或者侵犯案外人的合法权益,这不仅严重浪费了司法资源,扰乱了正常的诉讼秩序,而且有损司法权威。

诚实信用原则写进民事诉讼法,则将更有助于引导、规人们的诉讼行为,维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保障正常的审判秩序,提升整个社会的诚信度。

诚实信用,简称诚信,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1邱星美:“论诈害案外人恶意诉讼之程序规制”,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12 年3 月。

讲信用。

诚实信用的基本含义是守诺、践约、无欺。

它要求人们在市场活动中讲究信用,诚实不欺,在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诚实信用恪守诺言,是一项古老的伦理道德标准。

诚实信用原则要求人们提起诉讼的动机不应为恶意,而应是一种真诚善意、守信不欺的心态。

而恶意诉讼将诉讼作为一种工具以打击他人获得利益,是为诚实信用原则所不容,诚实信用原则从根本上否定了恶意诉讼行为。

恶意诉讼作为一种不诚信的行为自应受到法律规制便顺理成章。

另外,诚实信用原则也为制止起诉权滥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权利的保护与权利的滥用永远是一组矛盾,在市民社会中,诚实信用原则为区分这组矛盾的界限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标准。

就起诉权而言,国家确立司法制度时必须充分考虑当事人诉权的保障,同时又要防止恶意诉讼的发生,此时就需要借助诚实信用原则对行为人的主观状态进行分析。

相关主题